故居,指的是历史人物曾经的居地或者曾经的居所。从这个意义来说,刘天祜旧宅可视为“刘大櫆故居”,亦可视为“刘大宾故居”。这一珍贵的古建遗存,更为他邑企足而不能。
故居不具有唯一性,也不具有排他性。同一当事人之故居,可以为一处,也可以为数处,刘大櫆故居更是如此。刘大櫆一生游历复杂,刘大櫆门人吴定《海峰公墓志铭》载:“年二十九应举入京师,巨公贵人皆惊骇其文,而尤见赏于方侍郎。暨吴荆山阁学以为昌黎复出,已而两中副榜贡生以终。乾隆之初,邵开府、余京兆欲荐先生贤良方正,辞。会举博学宏词,方侍郎以先生荐。及试,为大学士张文和所黜,而文和后大悔。洎乾隆十五年诏举经学,文和独举先生,而先生旋去位,乃出为教谕于黟。”
应举之前、黟任之后,刘大櫆主要生活地是在家乡桐城(今枞阳)。而这两个时期,刘大櫆在家乡的生活地又并不相同。据《黟县志·职官·学校》记载:刘大櫆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七月去黟县教谕一职,重归故里。刘大櫆归里的具体时间与地点,目前皆存有争议。孟醒仁《桐城派三祖年谱》言:“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刘大櫆七十岁。大櫆归陈家洲(今属枞阳)后,主讲安庆书院,吴定又从之游,继续学习古文及经学。按:大櫆《赠大夫闵公传》:予以黟县博士,巡抚托闵公振武檄令主安庆书院。”
按照此说,刘大櫆归里后,其一是回到了族居地陈家洲,陈家洲当存“刘大櫆故居”。其二是“主讲安庆书院”,安庆亦当存“刘大櫆故居”。所以,除黟县、安庆可能存有“刘大櫆故居”外,今枞阳境内至少还有一处“刘大櫆故居”,并且是在陈家洲。
但是,《桐城派三祖年谱》为当代之作,其说失之严谨,存有商榷之处堪多。姚鼐《刘海峰先生传》曰:“(刘大櫆)年逾六十乃得黟县教谕,又数年去官归枞阳不复出。”吴孟复《刘海峰简谱》则言:“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刘大櫆七十五岁离歙回桐城枞阳。诸生送至城外河桥,有泣下者。海峰纂修《歙县志》刊印。其后吴定亦多次渡江来请益。”
“巡抚托闵公振武檄令主安庆书院”一事,当发生在刘大櫆辞去黟县教谕之前。据民国四年《怀宁县志》:“(敬敷书院)山长由巡抚聘定,如刘大櫆、王宽吾、(全)祖望、姚鼐,皆卓然经师之选也。”刘大櫆主讲的安庆书院即敬敷书院,清初名“培原书院”,乾隆初改名“敬敷书院”,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为“安徽大学堂”,是为“安徽大学”“安庆师范大学”的前身,250年间在安庆三易其址、三易其名。
据吴孟复《刘海峰简谱》:“(刘大櫆)自黟去官,应聘至歙,主讲问政书院,金榜、吴定、吴绍泽等从受业。在歙纂修《歙县志》《黄山志》。”刘大櫆有《至安庆书院》诸诗,证实其确实去过“安庆书院”。“巡抚托闵公振武檄令主安庆书院”的“主”,本身即有多重解读:可指讲席(主讲),也可指山长(主持日常事务)。“刘大櫆主安庆书院”之事,详情已不可考,似指前者。综合相关史料,刘大櫆辞去黟县教谕后,实则由歙县直接回到了“桐城枞阳”。
文中的“枞阳”,时为滨江集镇,而不是今枞阳县全境,大致位于今枞阳县城正大街一带。所以,刘大櫆晚年的居住地,不在刘家周庄,也不是陈家洲,而是现在的枞阳县城。据李光炯《论桐城文化起于枞》:“枞阳山水妙天下,邑中文化起于兹”,刘大櫆晚年以生平积蓄于枞阳营造“四望亭”,取《楚辞》:“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之义。该亭为两层构筑物,刘大櫆居此并讲学,时间为九年,这也是刘大櫆对枞阳地方文化影响最为显著和深刻的时期。
四望亭位于今枞阳县城凤凰山南,商业商场后山之巅。姚鼐《刘海峰先生传》中的“屡见之(刘大櫆)于枞阳”,即指该处。刘大櫆逝后,姚鼐于嘉庆二年(1797年)再至枞阳,拜谒刘大櫆故居四望亭,诗云:“枞阳山市枕江濆,何陃廛阛只看君。此日羊昙重下泪,百年端木永离群。霜风激激团亭水,天日昏昏大泽云。正是平生停棹地,招魂当复细论文。”
时事沧桑,太平军占领枞阳时,四望亭被移作瞭望之用,后毁于战火,今仅存遗址。近年该遗址复建新亭,无亭名。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