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枞阳年味:蒸米粃、炸圆子、捞塘鱼……

时间:2019-02-02 11:05:17
疏泽民

  时令进入腊月,故乡的庄子里便一天天忙起来。“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庄稼人忙的,都与过年有关。

  腊月初,人们就忙着蒸米粃。在饭甑底部铺上老布,倒进小半桶洗净的糯米,放在大锅里,锅底添加适量热水,架上板柴慢慢蒸煮。一两个小时后,饭甑里冒出浓郁的糯米饭香,米粃就蒸熟了。掀开笼盖,酥软而晶莹的糯米饭呈现在眼前,热气腾腾,令人口舌生津。趁热盛几碗,左邻右舍送过去,让他们尝尝新。冒着热气的糯米饭倒在簸箕里,满屋子都是馥郁的浓香。不必用碗筷,伸手随便一抓,捏成团,慢慢咬起来,滋味悠长。煮熟的米粃摊晒在竹簟上,择晴日晒干,就成了炒米的原料。

  山芋角儿也在这时候备足。蒸一锅山芋,去皮,放在脸盆里,捣捏成糊状,铺在老布上,上面再覆盖一层棉布,用擀面杖挤压成薄饼状,摊晒两天,使其变柔韧,再剪成一寸长的薯条,或剪成小块,晒干后盛在陶罐里备炒。

  一场大雪降临,庄稼人就呆在家里,忙着打米糖,炒芋角儿。打米糖是一项技术活儿,庄子里能够做出甜脆可口风味的,不多。打米糖,需要的原料是炒米和糖稀。炒米是用晒干的米粃,放在用烈火烧得滚烫的铁锅里爆炒。由于铁锅里事先放上细砂,滚烫的砂粒使炒米受热均匀,很快,米粃便啪啪啪地爆破膨胀,炸成松软的米花。糖稀是用糯米、麦芽和山芋熬制而成。将糖稀与炒米按比例混合,放在锅里趁热拌匀,盛进一个木框模具里,用菜刀压实压平,倒扣在案板上切成条,再“嚓嚓嚓”地将条切成薄片。有人在糖稀中添加炒熟的花生米、芝麻,就成了花生糖、芝麻糖。娃娃们滴溜着大眼睛,围在桌子边,小馋猫似地拣吃糖片。堆成小山的方糖片装进瓷钵里,封严盖口,留作正月里招待客人,或作为亲戚拜年的回礼。

  相比打米糖,炒芋角儿就容易多了。工序与炒米花相似,也是用细砂热锅爆炒。待芋角儿膨胀鼓起、外表呈黄褐色时,就可以出锅。如果想换口味,还可以用香油去炸,油光光、黄灿灿的,十分养眼。这些芋角儿,看似土里土气,然而吃起来,却是香脆绵甜,齿颊留芳。

  腊月二十四是小年,那是大年的一次预演。过了二十四,庄子里更忙了,屋顶上的炊烟也日益丰腴而欢快。勤快的女人,扎一把长柄竹扫帚,戴一顶草帽,将墙角、瓦片上积了一年的蛛网、灰尘,连同晦气统统掸扫掉。纸箱里平时不用的盘、碗、碟、勺,也拿出来洗刷干净,正月里来客需要用呢。床上的被单、被罩、枕巾拆了下来,拿到河边捶洗晒干。那些穿的用的,都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全新的面貌去迎接新年的到来。

  男人们也没闲着。天刚亮,男人就忙着去集上办年货。家里的柴草烧不完,挑一担去集上卖了,顺便换一些烟花、鞭炮、年画和祭祀的裱纸、香火。赶集回来,就忙着捞塘。春季里放养在池塘里的鱼苗,现在长成两斤多重,可以作为节日里的一道美味。网很大,有三四十米长,从池塘的一端撒下去。几个壮劳力,背着网绳,沿着池塘两侧,边走边拽。水深鱼肥,通常一网下去,就能捕上两百来斤。活蹦乱跳的鱼儿,按个头大小排列在岸上。庄子里德望最高的老大爷,用稻草掐成长短不一的阄儿。抓阄的人,按每户人口数和分摊的鲜鱼条数,依次拣鱼。不用称重,也从不多拣,称秆都在庄稼人的心里呢。

  到了腊月二十五,就进入迎新年的倒计时,这时反而觉得还有许多的事没有做,磨豆腐,杀年猪,打年糕,炒蚕豆,炸鱼圆,忙得不可开交。庄子里有文化的老先生,是没功夫坐下来喝茶的,他要忙着写春联,一直写到除夕。红纸、墨汁、毛笔是庄里人各自买好的,送到老先生家,请老先生赐墨。老先生也不推辞,接过纸墨,就在裁好的红纸上挥毫。都是乡里乡亲的,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呢。

  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忙着杀鸡宰鸭。宰杀的鸡鸭仅去毛剖肚,就得大半天工夫,因为宰杀的鸡鸭通常都有五六只。娃娃们跑过来帮忙扯毛,实际上是看中了翅膀上的长羽毛,可以扯下来做毽子。忙完了杀鸡宰鸭又忙着卤菜煮鸡蛋。将猪头、鸭肉煮熟,加一些五香、八角、花椒、酱油、陈皮、莲蓬作调料,小火慢煨,就成了一盘浓香四溢热油淋漓的卤菜。煮熟剥壳的鸡蛋,加入莲蓬或茶叶小火炆煮,就成了卤炆蛋,又称元宝,是正月里待客的必备品哩。

  忙到除夕,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挂上了红灯笼,远处的鞭炮噼里啪啦地响起来,人们的脸上都挂满了满足而幸福的笑容。夜幕降临,丰盛的菜肴端上桌,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喝着红酒,吃着年饭,拉着家常,回忆幸福的往事,其乐融融。是呀,一年的辛苦今天结束,一年的忙碌变成幸福,一年的奔波今天止步,一年的期盼化作满足。红春联,红窗花,红灯笼,映着人们红红的笑脸。温馨的年味,就这样笼罩着我的故乡。

  如今的日子,天天都像过年,吃的穿的用的,随时可以买到,根本用不着去为过年忙碌,自然也就少了盼年、忙年的那一份韵味。而童年记忆里年味浓郁的故乡,如一幅古老的民俗画,在我的脑海里定格成遥远的风景,淳朴,温馨,难以忘怀。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