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华
冬至一过,乡村农家以一种别样的忙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制作年货。这景象一直要持续到整个腊月,而腊月尤忙,忙碌中,年味也因此向我们渐走渐近。
“年”是怪兽之说,只能是一个饭后谈资,它的应有之义当然是与节律农事相关的。甲骨文“年”字刻成人负禾形;《说文解字》注释为:年,谷熟也。“年”自然承载着收获后的人们对皇天后土的敬意。春荣冬枯,犹如日之朝夕,年末称“除夕”,当然,年又有除旧布新的意义了。
“年”这个最隆重的古老而意蕴最深刻的节日,被古人定在腊月,也许是入冬后农活清闲了许多,人们要利用冬闲作一番身心休整,享受一下欢聚的快乐;也许是正合着冬去春来、送旧迎新的愿望,而借得天机敬神祈福,酝酿新的期盼、迎接新的开端。腊月忙年货的古风中蕴含的是不尽的良愿,为的是要让即将到来的“年”,过得丰足而多彩,过得欢乐而吉祥!这样,为年而忙也就很自然了。
晴好的天气,昧旦之时,磨坊的灯就早早的亮了。人影绰绰,机械欢鸣,白亮亮的面粉在磨盘下越积越多,面粉和水搅拌后,在硕大的面盆中,形成了圆鼓鼓弹性十足的面团。
加工面条开始了,一个个切小的面团被加工机械压成厚薄均匀的条幅状,再切成宽窄一致的细条,成排成排地在齿轮下伸长,一根根圆圆的面筷间歇着承接起一定长度的面条,面条就长度一致套在了面筷上,再挂到晾架上,整齐划一。在初阳下,微风里,丝丝缕缕,颇似龙须飘拂,逗得阳光在它们的缝隙里躲闪嬉戏,这叫切面。傍晚,面干了,回家的人们或担或载,心头比面条还顺,比红红的落日更豁亮。
也有讲究且有技术的,自己动手,水、粉、盐,和、揉、摔,将面块整得柔韧、劲道,再放进密闭的容器中饧上一夜,清晨把一根根小指粗的面胚儿盘成圈状,挂到架子上,两手捏住穿在下方的细芦管做的面筷,轻弹,缓压,慢拽,两手有舞者的韵律,面胚由粗而细,不一会,就细如发丝,白如银线,可与万缕阳光一比疏密。该收纳了,盘曲篮中,状如仙女浣纱。
对于面食的喜爱应该说是普遍的了,不过,我们这里大年初一早餐,是必须吃面的,配以被称为“元宝”的茶叶蛋,不只是味美,更赋予了健康长寿、事事顺利、财运亨通等意义了。
腌制食品,一段时期来,备受争议。可在我们农村却乐此不疲。春三月,天气渐暖,蒜苗已高,一盘蒜苗炒“腊肉”谁也不会拒绝吧。瘦的红中泛紫,肥的亮如薄冰,嚼在嘴里,满嘴油儿却不腻,蒜香肉香的混合气息,沁人心脾。这经冬酝酿的腊味在记忆中是难以淡忘的。这腊月,檐下树上,一串串鸡、鱼、肉等腌制品,在阳光下亮出油油的光,它们就是一串串幸福的符号。过完年,人们外出打拼,行李中的这些腊味又把年味和亲情延伸到了远方……
再看看灶膛内,柴火烧得正旺,火焰们在一拨一拨地热吻着铁锅的底部,时不时地,畅然长笑。锅内热水沸腾,亮汪汪的米粉,舀入方形平底铁盘,制作者娴熟地晃上一晃,便均匀地摊满全盘,在沸水上蒸两三分钟,雾气蒸腾中,亮晶晶的面皮出锅了,这是在“晃面”。
面皮晾在竹竿上,一片片,白嫩嫩的,极易联想到贺敬之笔下的“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迎接亲人的殷情了。有路人经过,呼唤过来,撒下一勺糖,卷起的是生活的甜蜜,吃下的是浓郁的乡情,透出的是悠悠的年味。
而另一家灶膛,火的热力给足了配有麦芽的芋汁汤的力量,撵得它们打转儿跑,让其廋身再瘦身,最终形成粘稠的糖汁,散发着浓烈的甜香,一根筷子插进去,往上一挑,轻轻一吹,黄亮亮的糖片出现了,这是在熬糖。
接下来,将准备好的白胖胖脆生生的炒冬米,配上芝麻、花生、姜末、油滴,倒入锅中,几经翻拌,时机成熟,迅速起锅,在木桌上拍打、开条、切片,一堆香喷喷的炒米糖成了。
有的还要将糖料分成一个个疙瘩,再用两根长长的半圆竹片合在一起,来回搓动,一番沙沙脆响,一次几十个圆溜溜的“欢团”,互相追逐着拥入箩筐,欢团满箩,寓意吉祥啊!要是点几抹红绿,更是孩子们的最爱。这传统手法做的甜点更是春节待客的首选茶点了。
腊月的日子,农家屋内,不时地总有一阵浓郁醇厚的香气飘过来。杉木的馨香混合着糯米饭的甜香味,扑入鼻腔,再散遍了五脏六腑,那个舒服劲,简直叫人无法言说,那是人们在“蒸米胚”。
数九天气,将糯米泡上一日,入笼、上锅、旺火蒸煮,源源不断的蒸汽,把糯米煨得心都软了,从外表暖到内心,再舒舒服服地伸个懒腰,挺一挺腰身,蒸笼内已是满满的熟“米胚”了。扑鼻的香气,恐怕会让你的控制力失去效能,忍不住要狼吞虎咽起来,那才叫美味呢,原汁原味的,没有任何佐料,只是需要时间的,吃起来香、软、韧、糯,嚼劲十足,唇齿留香,算是美食的经典了。
这不能不让人想起,辛弃疾处身西风,面对“鲈鱼堪脍”,发出“季鹰归未”的深情呼唤。这腊月应该是“冬日暖阳,米胚飘香,佳节为期,亲人归未”了。当然,“蒸米胚”不是一下子全吃掉的,更多的是晒干备用。既可把它包裹到肉丸上蒸成好看好吃的“狮头圆”,也可炒成了酥脆浓香的炒冬米,浇上鸡汤、排骨汤。这些都是过年餐桌上人见人爱的佳肴了。
年味美食,不断登台亮相,可那些忙碌的人们依然没有歇下,他们忙得充实,面上是带着微笑的。忙碌也是有章法的,干货提前准备,而那些注重保鲜的食品就要等到腊底了。利用准备好的“腊水”(立春之前的冬水)制作汤圆水淀粉啦,加工豆腐啦,又是村头暖心之景,有用石磨的,吱吱呀呀的声音,可能会给你带来时光穿越的感受。要是杀年猪了,吃“猪血酒”,亲邻团聚,举杯称觞,其乐融融!
一味的忙吃吗?那不是完整的年味。在农村有“腊八打灰”的习俗,据说腊八扫除,来年家里墙上就不会生“虫吊”儿,这是有几分道理的。年底了,无论如何是要洗晒衣被的,家家户户门前的晾竿上、绳索上色彩斑斓的衣服被子,被风儿一抖,几乎就是一幅幅充满律动和激情的梵高画作。
当然,还要准备祭祖啦,敬神啦,写对联啦,忙得不亦乐乎,年味也就被酿得很浓很浓……不知是心有灵犀、佳节思亲,还是嗅到了年味,孩子们放假回来了,音乐声、欢笑声多起来了,“炮儿”响起来了,火药的香味飘在空气中。远方的车也陆续开回乡村了,往日稍显静寂的乡村热闹起来了,带着异乡风味和都市气息的年货也带回来了。过年的喜气溢满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事实上,年到九州,九州何处没有年货?不过,“上网购,送年货”是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人们的亲手制作。乡村里的人们依旧坚守着传统,用亲手制作的乡土风味执着地酿造芬芳的生活,酿造浓浓的年味,在年味中拥着一份守望,等着归乡游子品味母亲的味道、亲情的味道……
家乡的年味啊,永远的乡愁!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