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叶全
“生腐突炉子锅”,这句话要用原味的枞阳话读,才能有炉子锅味。而这句话里还有一个关键的动词,突,这个“突”字比炉子锅更有味。
方言里的“突”,是枞阳人饮食里的文化基因。不接触枞阳人,不接触一顿“生腐突炉子锅”,要想了解枞阳人是不可能的。
吴汝纶就比较“狂”。他崇拜先贤姚鼐,讲了这么一句话:“《古文辞类纂》一书,两千年高文略具于此,以为六经后第一书。此后必改西学,中国浩如烟海之书,行当废去,独留此书,即令周孔遗文绵延不绝。
敬仰姚鼐的一本书,夸下“中国浩如烟海之书行当废去”的海口,我觉得有点“狂”。这海口是不是吴汝纶当年回会宫老桥就“生腐突炉子锅”,喝了点酒所发,未可知。
因为“生腐突炉子锅”很简单,炉子锅是泥巴做的,会宫老桥那边黄土岗多,枫树杂木也多,老桥的土窑,高甸的土窑,雨坛的土窑都容易烧这种东西。烧出来的炉子锅黄泥巴色,有一个进风口,梯形,像书法的扇面,炉膛有若干拇指大的孔,上面放炭,引火后,木炭能持续燃烧,炭火炽烈时,“生腐突炉子锅”就是枞阳乡村的一幅“乡野趣烹图”。
有老酒,就点老酒。如炉子锅凉了,对着炉子锅进风口吹一下,那炭火又闪出火星,小炉子锅又突起来。
吴汝纶是菜子湖边人,怕冷,在曾国藩幕府里起草公文,时常熬夜,大冬天的寒风里,烧点家乡的“生腐突炉子锅”,身子一暖,毛笔就写下这样一段话:“今外国之强大者,专以富智为事,吾日率穷且愚试以与富智者角,其势之不敌,不烦言而失矣。而所以富智民者,其道必资乎外国之新学。盖非广立学堂,遍开学会,使西学大行,不能保此黄种。”
曾国藩接过此段文书,在吴汝纶的“生腐突炉子锅”前,正儿八经地敬了吴汝纶一杯老酒。其实,比吴汝纶更崇拜姚鼐的恰恰是曾国藩。“扩姚氏而大之”,他知道,只有眼前的吴汝纶做得到。曾国藩看到炉子锅里的“突”,突然感到桐城派文化的内在生命张力。这杯老酒浑厚宏肆,很有力度。
桐城派不灭。“生腐突炉子锅”也不会灭。
白话文最大的好处,是什么话都说得出来;网络语言的更大好处是什么词都生造出来。但中国的文字是承载信息的,是中国基因的密码。语言与文字是两码事,网络语言与书面语言又是两码事。“生腐突炉子锅”是语言,但不是桐城派文化。
桐城派文化的内在生命张力是千古高文,是曾国藩眼里的“雅洁”,每个词每个字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激进时打倒桐城派,恨不得一脚把“生腐突炉子锅”踹翻,不吃了。中国人真的不吃饭了吗?
及到李克强总理谈到自己受桐城派文化的影响时,说《古文辞类纂》对他古文修养影响极大。浸润于大国总理的血液,这是桐城派的幸甚!什么文化是中国的,什么文化是世界的,什么文化是枞阳的,开展一次“生腐突炉子锅”论坛,我觉得在下雪天聊聊天很有意思。
古文我不太懂,但桐城派文章一定很雅洁。所谓“雅洁”,是桐城派古文的特质,不是念起来“摇头摆尾”,或“之乎者也”,是桐城派文辞的特有审美结构。它一定与现实语言有距离,是文辞特质的运动方式,其文辞的形式本身就是规律,即桐城派的语言规律,写文章,说话,做人,要有“义法”,要有序,有内容,有表达结构,不要乱说乱写。既下笔,就笔接千载,接中国文脉。
“生腐突炉子锅”是生活,是枞阳方言,生活的东西可以叫小说,但文字审美的层面一定是雅洁的层面。审美和生活是有距离的,小说可以产生,但不要认为,桐城派就消失了。郭沫若说过,文字不灭,中国就不会灭。桐城派对中国文字传承的本身规律就千古不朽。
打个比方,“生腐突炉子锅”是下雪天枞阳人的生活,而桐城派文化就是炉子锅边的“雪花”。这雪花不能叫“枞阳人的雪花”,它是人类共同仰望的雪花。
“方园”在今年开园后,我一直渴望下雪天去方园拍点镜头,拍完后,去义津老街找家“生腐突炉子锅”的小饭店,想想都很幸福。
说起摄影,想起引我入门的汪华君先生。当年,我在文联工作,我第一次留他吃饭,湖滨广场未建前有一家土菜馆,大嫂烧菜,就有“生腐突炉子锅”,还有土灶烧的锅巴,六个人用餐,我一招呼,开门见“饭”,每人一大蓝边碗,淘生腐汤吃,至今唇齿留香。
华君先生的摄影作品获了许多国际大奖,证书上英文看不懂,但照片的本身语言看得懂。这些年他潜心拍陆家湾龙灯,拍浮山摩崖石刻,拍青铜器,拍他老家的项镇铺生腐。有一次杂志上编枞阳美食,他的一组项铺镇生腐图,需要一点文字注解图片,第一次接触到他写的“生腐突炉子锅”,特别是这个“突”字,给了我强烈印象。
是这个“突”字吗?但除了这个“突”,换任何一个字都没有这种方言的生活化和形象化。我当时就认定,枞阳搞全域旅游,生腐突炉子锅一定能成为一道枞阳品牌菜,并且走向世界,不能像特朗普,把生腐突炉子锅抱在怀里,不让别人分享,还把自己烫着。
桐城派的胸怀多么广大,自吴汝纶后,连钱穆,严复,朱光潜,方东美,美的的方洪波,都受到过桐城派的润泽,可见,好东西要让人分享,人类命运共同体,桐城派里有这种大同精神。华君先生的一幅照片里,枞阳老油坊里榨工的汗珠子走向了世界,我认为是华君镜头的一种理想。
在枞阳,办一本《枞阳杂志》,就是“生腐突炉子锅”;但一本杂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光靠“生腐突炉子锅”是不够的。
年关近了,新的一年来了。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