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枞阳人的年

时间:2019-02-14 09:30:57
陈明华

  过年,稍作回望,红联飘了一路,爆竹响了千年。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不错的,每年自此,筹备过年成了百姓生活的主调。置办年货日渐忙活起来,制腊肉、晒腌鱼、做年糕、打炒米糖、洒扫洗晒、期聚盼归……年味在人们心中越酿越浓。年节,炎黄子孙千年共守;内容,神州万里各具风情。而枞阳人的年节,又是一束别样花絮。

  枞阳人真正的过年议程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这一天,灶王爷要回天庭述职。这位司饮食之神,在烟熏火燎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地守护着人间的柴米油盐茶,守护着凡人的健康。山隅细民,自然要感恩庇护,祈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所以,要早早地以上好的米粉,配以芝麻糖馅,做成米粑,拜请灶神。据说,灶神是骑马回天庭的,所以还要备上黄豆几粒、清水一勺和稻草芯数根这些马粮,期冀灶神回程少些劳顿。然后是灶台前焚黄钱,点香烛,叩首恭送。

  流行的说法是正月初四迎灶神,但在我们家乡人们的心情似乎更为急切,一般选在大年三十晚上,年夜饭之前,同样要庄严地接回灶神,大约是认为辛苦四季朝夕相处的灶神,理应接回共享年夜团圆。

  腊月二十四,就是“小年夜”了。人们要忙着拜请八方菩萨,或门前设桌,或岔道口处,具仪奉敬,祈佑平安。当然,这仪式也有安排在年三十晚上的。这是年节的热身吧,此后,杀年猪,宰鸡鸭,人们有意识将血呛一些到地上,这叫满堂红。

  最庄重的除了祭神还有敬祖。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多选择三十上坟祭扫。往昔的岁月里,非常注重“接祖”。有合族齐聚祠堂的。一族长者手捧红色木制长盘,盛着三荤三素,放上斗香清酒,供奉于列祖列宗的牌位之下香案之上,钟磬爆竹齐鸣,几番跪拜,然后敬献香茗。仪式里浸透着对先人的敬畏与感恩。这仪式也有分户进行的,只是程序稍微简单些。从初一开始的单数日子,都要安排“待祖”的,要求过午不作,以祈旺意。过完元宵节才能“送祖”,要跪对门外望空祈祝。除夕日,三三两两的爆竹、烟花从白天就开始断断续续地响着,火药的香味飘在空气里,人都要被熏晕。

  祭神敬祖是年节里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多礼法,可能要被一些人视为滑稽了。其实,这些传统里无不寄托着先人们对生存的思考。方方面面神秘的自然力在人们心头生发出恐惧、渴求或是感恩,又幻化出面孔各异、法力多端的神。因而,祭神折射的是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人在自然面前是脆弱的,传宗接代的本能,舐犊跪乳的深情,口耳相授式的传承,敬宗法祖的潜意识,很自然地就流淌在人们的血液里。

  喜庆才是过年的主调。农历新年的最高潮莫过于三十、初一这两日。

  最喜庆的是贴春联。手写的春联,墨香共祥和齐飞,红联共心愿一色;精美的印刷春联,更是洋溢着富丽与贵气;门庆把欢乐扬在风中;团团窗花,盏盏红灯笼寓着吉祥,漾着幸福。

  对了,目光应该回到除夕的餐桌。以“年”为圆心的餐桌,一家老少团坐在一起,珠光宝气的炉具,山南海北的风味,远非往昔可比。但往昔的年味依然很足。红红的泥炉,旺旺的火炭,几片肥肉、一叠捶肉(扁肉),半锅豆腐,桌上生腐、萝卜、青菜不时地添加到白气蒸腾的火锅中。桌旁火钵里泥制酒壶中的芋干酒早已温热,大一点的孩子,为敬父母也可以喝上一小杯。

  还记得,大年夜,父亲轻抿一口,在嘴里停一会咽下,咂一咂嘴,那温过的酒已暖到了心里。然后,他少不了要给我们这些孩子发两角压岁钱,“压祟”嘛。我们这里年夜的餐桌,不像北方的八大碗,但比八大碗更丰富;不似重庆火锅的辣猛,但以味的鲜美刺激着人们味蕾。我们这里的年夜饭特注重慢节奏,细嚼慢咽,喝酒聊天,互祝新年。

  除夕有两件事是必须用心的。年尾三十年头初一“点年灯”,彻夜通明,电灯把屋子照得亮如白昼。即使是煤油很难得的年月,平时节俭着,但年头年尾要把灯芯挑得更亮,企盼着顺利亮堂的运辰。谁要是弄灭了灯,会有不快的。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大年夜,当然非比寻常。“礼炮如雷动,散作万里春。”焰花此起彼伏,天空成了百花园。连绵的鞭炮声是掌声起伏春潮澎湃。“大地红”名字也名副其实了。各家的炮仗你方唱罢我登场,响彻一夜。早晨起来,碎红满地,也落入心头,成了红艳的愿景。

  小时候经历的场景也一样赏心。一根根通体鲜红钢笔般粗细的“高起”或叫“高喜”,在“噌——啪——”的亮响中,把除夕的夜晚闹得沸腾。为了讨个好彩头,放开门炮时,还特意扯开小挂的鞭炮,撒在地上,一大早寻“爆竹落落”(未炸响的爆竹)的孩子们一高兴就惊呼:“好多!”若是口齿不清的童稚又说成了“喜多(许多)”了。主人家当然是满满地开心,照例要抓起炒米糖、山芋角之类,送到孩子们的手上。

  大年初一,到村庙里拜过菩萨,到祠堂里拜过祖宗,回家一律要吃上炆蛋加长面,再撒一撮葱花。这可不只是美味那么简单,因为人们已把炆蛋称作“元宝”了,合在长面一起就是“财运久长”了。

  其后,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三五成群,男男女女,穿着一新,人影纷纷在宗族、邻里间问候新年了,笑语喧庭,茶点纷呈,冁然而乐。从初二开始,人们又给亲戚拜年去了。这种喜庆的气氛一直要延伸到元宵节,年,在正月十六早上的鞭炮声中正式结束。至此,老人要说一声“吃了年饭望田畈”了。

  过年,枞阳和各地一样,奇奇怪怪的礼俗,说不清,道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礼俗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殷殷期盼,孕育着村落里古朴纯厚的民风,传承着愈积愈丰的文化传统并在扬弃中不断出新,也正是这些礼俗把年节氛围酝酿得香甜醉人。

  村落日见空心,但每逢过年又有多少人追着年味回归乡村,把灯笼点得更红,让烟花绚丽夜空。身处都市的人们,村落依然他们是守着年俗追着年味的心中圣城。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