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枞阳陶渊明”姚康(上)

时间:2019-02-19 14:41:48
谢思球

  姚康(1578—1653),原名士晋,字休那,一字康伯,明万历末年诸生。说起姚康“休那”的字,还有一段缘由。崇祯时,姚康在何如宠相府待过一段时间,何如宠对他非常倚重,将他推荐给崇祯帝。“文端荐之庄烈帝,且官之,见帝貌庄而手劣,决其亡”。崇祯帝欲授官于姚康,姚康在面圣之后,通过面相预测崇祯将不得善终,于是坚辞不受,弄得皇帝很不高兴,说“休那”。意思是说,算了吧。事见陈澹然《丽山墓表》。

  虽然不愿做官,但皇帝的话就是金口玉言,姚康还是捡了个大便宜,干脆将“休那”作为自己的字。

  天赐一个姚休那。

  民间传说中的姚康颇有传奇色彩,说他天赋异禀,能预测将来,有安邦定国之才,是和孔明、刘基一般的智囊人物。姚康少时,一个冬天的晚上,天降大雪,正睡在床上的他忽然说,他看见舅父吴从斋正坐在自家门外。姚康的父亲姚一邃自然不相信儿子的话,因为当时正是夜里,姚家与舅家相隔百步,且中间隔着多座房子,小姚康又怎么会看见舅父呢?但是,疑惑重重的姚一邃还是专程到舅家去验证,事实证明小姚康说的完全正确。这个传说说明,姚康自幼就有一双“神眼”。

  姚康先祖元末明初自婺源迁至桐城南乡白苓涧(今枞阳县会宫老桥村),称白苓姚氏。姚康出生于书香世家,他的父亲姚一邃是诸生,在姚康十五岁时,其父去世,母亲吴氏守节抚孤。

  姚康自幼对经学和八股文都不感兴趣,唯喜欢史学,小时上私塾,老师讲经他昏昏欲睡,讲史则心花怒放。平生喜论历史人物的是非成败,观点也与众不同。姚康非常聪颖,见闻广博,隽才高识,至今枞阳民间还流传着“秀才莫大于姚康伯”的俗语,盛赞至此。

  姚康为人狂狷,但狂而不傲。他这种个性的形成,深受他叔伯的影响。“予十五而孤,所父者伯、叔父也。时一聚首,必有所授受,语谆复不可休”。

  姚康的叔伯均是乡里名士,他这样写自己的叔叔:“中岁颇豪于酒,每客至,置酒自引满放歌《且顽顽曲》。《且顽顽曲》,里周翁所制也”。顽,通玩。且玩玩曲,多好的曲名。三二知己,饮酒高歌,歌是自作,酒也可能是自酿吧。有这样几位豪放洒脱的叔伯,姚康自幼身受影响,他的狂狷就一点也不让人奇怪。

  桐城多名士,吴应宾就是其中之一。吴应宾是方以智的外祖父,万历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为官不久,就以眼疾告归,居乡四十余载,为浮山佛教兴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姚康师事吴应宾,时常向他请教。崇祯年间,何如宠乡居时,拜访吴应宾,吴向他推荐了姚康。

  何如宠与姚康本就是同学,两人少时曾一同在大青山就读。何如宠在蒙召还朝时,就将姚康带在身边,聘为文案,专门为他起草文书,出谋划策。何如宠知道姚康有异才,对他非常器重,一切政务悉以咨之,奏章多出于其手,像何如宠为吴江周忠愍写的墓表,就是出于姚康的手笔。该墓表资料性很强,后来的编史者就是据此墓表为周忠愍立传,可见姚康见闻的广博。

  后来,何如宠的母亲去世,他回乡丁忧,三年后又被宣召进京,当他再次邀请姚康同行时,被姚康婉拒了。有人说此时姚康已经预知到明朝将亡,我想这是很有道理的,他不但自己不再去京城,而且还作画于扇,送给何如宠。画中枯藤朽木,一童子卧于下。上有题诗一首云:“饱食安居乐矣哉,这场春梦几时回。而今要醒而今醒,莫待藤枯树倒来。”姚康在京数年,对政局相当清楚,他已知朝政糜烂,颓势不可挽回,因而劝何如宠早归。

  如果由这首题诗出发,从而认定姚康此后追求的只是饱食安居的生活,那就错了。崇祯十三年,地方官举贤良方正,将姚康向朝廷进行推荐,也不知当时朝廷授予了姚康一个什么具体官职,反正他是辞而不就。此前,他发现了一位堪称知音的良将。

  崇祯十年(1637年),史可法升任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等地,他率军在怀宁石牌、宿松白崖寨等地与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展开激战。一天,姚康单骑拜访,找到史公,自荐入幕。在一番经天纬地地长谈之后,史可法觉得眼前这位陌生的书生气宇不凡,熟悉兵法,就将他留在身边,聘为幕僚,参与军事谋划。这就是姚康单骑造访史可法的故事。

  值得寻味的是,为什么姚康拒绝了堂堂宰相的邀请,而去投奔并不相识而且官位也并不显赫的史可法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京城的官场是一个泥沼,姚康早就厌倦了。史可法是铁骨御史左光斗慧眼识才并加以栽培的,另外,史可法这些年一直忙于平定农民起义,行军打仗,这本就是姚康所向往的,他的那些兵法韬略正好可以派得上用场。

  但天下大势有时并不是谋略所能挽救的,义军进京,崇祯帝自尽,清军入关,弘光朝廷建立,清军像潮水一般逼近江南。时局像唱戏一般在变化着,每个人都身不由己地被卷进这场血雨腥风的大戏里。史可法在赴扬州督师抗清前,姚康断定小朝廷大势已去,就告假返回到故里会宫,过起了隐居生活,因而幸免于难。

  后来,扬州城破,史可法英勇就义。姚康的家人都为他幸免于那场劫难而高兴,但姚康却为自己不能与史可法共救时艰而引以为憾,尝悲吟曰:“鼎沸未能成席卷,不无遗恨裂双眸”。

  今枞阳会宫乡西边的黄公山里,昔日有一座竺影庵,此庵就是姚康归乡时的隐居地,也是他读书著述的地方。姚康爱此地山水幽胜,茂林修竹,遂买地置庵,与他的昆弟辈读书其中。

  庵左有清溪一道,流泉不竭。春秋佳日,或盛暑之际,姚康必策杖来游,在山中盘桓数日,然后才回到山下的家中去。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隐士也是不好做的。

  先生有一首《避贼竺隐庵赠尔茂》,诗中感叹道:“猛士今何在,书生敢不幽。相逢穷杜甫,此地小夔州。”

  崇祯末年,流贼时乱,加上灾荒连年,米比金贵。先生曾举家避难江南,偶有友人馈以米钱,必令子侄均分以救生。

  先生先后共有四位夫人:原配朱氏;继娶孙氏,生子式祥;娶高氏,生子宏祥;娶王氏,生子书田。先生红颜环绕,儿孙满堂,在明末清初那样动荡不安的年月,如何解决这一大家子人的生活问题呢,想必先生肯定是苦不堪言。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