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思球
四
姚康76岁而卒,其墓位于今枞阳县义津镇塔桥村的兔儿山(又名吐秀山)南面,此处山清水秀,青松翠竹,环境清幽。当初姚康在回乡前,请史可法预题了墓碑“明读书人姚康之墓”,他又自撰了一幅墓联:“吊有青蝇,几见礼成徐孺子;赋无白凤,免得书称莽大夫。”姚康的这幅墓联不太好懂,难住了不少人,他莫不是想以此和天下读书人开个玩笑。
史可法题写的姚康墓碑,姚康墓位于枞阳县义津镇兔儿山
上联涉及到两个典故。“吊有青蝇”出于《三国志·吴志·虞翻传》。虞翻,为人刚直,多次犯颜进谏,被孙权流放到交州,后老死于此。裴松之注引《虞翻别传》:“(虞)犯上获罪,当长没海隅,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
“徐孺子”出于《后汉书•徐稚传》。徐孺子是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贤人,豫章太守陈蕃极为敬重徐孺子人品,奉为知音,特地为他专设一榻,徐离开后就将榻悬置起来。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有“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名句。上联的意思:虽然我老死山林,只有青蝇前来相吊,但生前也曾受到过信任,有过知音,受到过徐孺子式的礼遇。
下联也涉及到两个典故。“白凤”出自《汉书》。相传扬雄写《太玄经》时梦吐白凤,后以才雄白凤或吐凤之才比喻才华出众。“莽大夫”亦出自《汉书》。扬雄本仕汉,王莽称帝后,他写《剧秦美新》谀莽,被召为大夫。后以“莽大夫”喻变节。下联的意思是:检点平生,虽无吐凤之才,但也没有奴颜婢膝,保持了一个读书人的气节。可以看出,姚康对自己的一生还是很满意的。
五
姚康一生著作甚丰,主要有:《筹债堂集》《忍死录》《货殖传评》《太白剑》《江淮集》《浑茶草》《红亭本草》《宋史改本》等,多散佚,今存者十之二三。流传下来的主要有《忍死录》,记述其曾祖以下的四世家事;《黄巢传》,借唐代史事以论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军事的失误;论著《白白斋货殖传评》。另有《姚休那遗稿》12卷。
笔者对乡贤著作向来珍爱,但数年来,姚康诗文一直求而不得。2009年初,我在县城正大街偶遇县诗词学会会长吴朝晴老先生,遂向他打听何处可以借得姚康诗集。吴老向我透露了一个信息,说会宫姚氏后人在搜集整理出版姚康诗文。当时我便拜托吴老设法为我弄一本。4月14日上午,吴老以83岁高龄,专程来我办公室送来姚康诗文集上下两册,令人感动不已。
姚氏后人姚镜清、姚允慰父子两代人,历时近百年,不辞劳苦,从各种资料中广泛搜集姚康诗文,手抄摘录,并加以点评,辑成两册,出版问世。姚康历尽浩劫所遗留下来的有限诗文,终于再现于天下,真是善莫大焉。
钱澄之说:“吾乡先哲,有高世之行、旷绝之才、淹雅蕴藉,而名不出闾里者,曰姚休那先生。”诗人方文干脆称之“休那居士本天人”。在简单浏览了姚康诗文之后,我对先生的才学更加钦佩不已。
我想,将姚康称作枞阳的陶渊明,一点也不为过。姚康的诗超然物外,冲淡简远,更难得的是,尽管先生身逢乱世,但并不悲观,诗中有一份发自于生活本真的谐趣。
袁枚《随园诗话》中收录了姚康一首叫做《闺怨》的诗,诗云:“分明赚得两眉开,手折黄花上镜台。侍女无端忙报道:邻家昨夜远人回。”以邻家远人归来,对比于闺人思远,实在是妙而有趣。
姚康《货殖传评》书页
姚康还有一首《渔翁》诗,写得趣味横生:“篮里无鱼欠酒钱,酒家门外泊渔船。徘徊欲把蓑衣当,又恐明朝是雨天。”这就是窘境中的诗人,他从不逃避苦难,他把苦难的生活过成了诗。
同时,姚康的诗文也有着金刚怒目和深沉悲悯的一面,像他的《黄巢传》《白白斋货殖传评》,其抑郁悲伤之情怀,感时悯民之忧思,发人深醒,令人浩叹。
再看姚康写自然的诗,如《早春练江》:“寻春徒倚到山涯,远近郊原尽著花。莫问杖头钱几许,解衣沉醉卧山家。”再如《春日山居》:
绿遍郊原净,韶光赴草堂。水流幽涧碧,花落野泉香。
迟景归山寂,轻烟入柳长。素心从所寄,山色月苍苍。
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远和闲适。类似这样沉醉于自然中的诗,在姚康的集子中很常见,他在家乡的山野里完成了生命的回归。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