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老了,黑白相间的缝隙里洇润着微黄,那是阳光堆起的色泽,那是时间凝聚的厚重,那是青春黏结的成熟……
三十五年前,横埠河畔,平顶山下,横埠河初级中学。
那个春天,我们在这里相聚;那个夏天,我们又从这里离别。我们永远没有分开的就是这张珍贵的毕业合影照片。
一九八四年春天开学季,原红灯小学的初中部迁至于横埠河初级中学。
横埠河初级中学位于横埠河畔的平顶山脚下,它依山傍水,环境宜人,是个育人的清静之地。平顶山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为勤奋好学的学子们提供了幽雅的读书环境。学校东边不远处有当时繁华的横埠河老街和流水潺潺的横埠河。贯穿枞阳县东西的公路主干道经过学校门前,交通便利。
横埠河初级中学原名横埠学校,始建于建国初期,当时只是一所小学,生源辐射周边十几里地,后来设置了初中部,隶属横埠村。上世纪八十年代,该校规划成为横埠乡唯一一所初级中学。由于地方教育发展的需要,该校于上个世纪末迁并于黄山初级中学。如今,横埠河初级中学已不复存在,但它的断壁残垣,始终会引起莘莘学子的无限回忆。
我们八四届的毕业生是横埠河初级中学的首届毕业生,一百多名初三学生(含复读生)从红灯学校迁移入校时重新分了班,因此,同届的同学当时都很熟。
那时读书很辛苦,交通工具缺乏,路远的同学也只能徒步来校,学生们可以在校就餐。初三学生晚上要上晚自习,这就为难了路远的同学,为了不耽搁学习,各人只得自找门路,寄宿在附近的亲朋好友家。
晚自习的气氛令人难忘,给人印象深刻的当属那神秘的汽灯。当时还没有通电,夜幕刚刚降临,同学们都回到教室,点汽灯的几位能手就开始操作了。点亮的汽灯悬挂在教室横梁上的时候,雪亮的光美颜了每个人的脸庞,明亮的灯光下,同学们个个显得神清气爽。灯光透过教室的窗门斜射到校园里,不大的校园被交错的汽灯光透视得棱角分明,路旁几棵有些年份的柏树在灯光下投下长长的影子,显得有点肃穆。
晚自习时,老师们不辞劳苦地为我们轮流上课。不知为什么,明亮的灯光下,听起老师的讲授,同学们都特别的认真。汽油灯“嗞嗞”地呼吸着,用明亮的眼睛盯着我们每个人。大家都尽量集中注意力,坚持到最后一分钟。
晚自习放学的钟声响了,校园里便是一阵热闹,老师们总是来一段苦口婆心的叮嘱,然后目送着我们离开学校。星星点点的手电筒的亮光陪伴着我们的嬉笑,同学们都急促地快乐地行走在朦胧的夜色里。
时间过得真快呀!一晃,春天便长成了夏天。校园里的冬青树狂热地长成枝繁叶茂,偶尔有几个蝉儿光顾校园,蝉鸣好似催促的进行曲,因为,预选考试即将来临。
那时读书不容易,高中门坎高,中专更是高门坎。初三毕业生首先得过校内预考关,新生、复读生预选入围分开处理。复读生入围名额更少,如果过不了预选关,那就得与读书说再见。
预选考试之前,班主任老师还得为我们筹办一个隆重的仪式一一照毕业合影像,这是送别的信号,是依依惜别前的难舍情。相聚是缘,同窗三年,情同手足。难舍同学,难舍老师,难舍母校。此时的分手又是前途未卜的人生之路的分水岭,“路漫漫其修远兮”,如果停止了学业,对于那个时代的初中毕业生是个很大的考验,现在想来,我仍心有余悸。
青涩年华,懵懂岁月,我们汇聚成一条明净的感情河流,时光让我们打住在一张像纸上,黑白相间的色调勾勒出我们坦荡的躯体与情感的缩影。在摄影师“咔擦”的那一瞬间,我们的心跳得急促,我们的热血沸腾得厉害,我们没有别的想法,只需有一张形影相随的照片。
似水流年,春华秋实,温情永驻,美景常在。老照片成了宝贵的财富,它在光阴的侵蚀下虽然陈旧发黄,却沉淀出不可名状的美好。青涩而绚丽的季节里的微笑散发着馨香,我们沉浸于纯洁真切的往事,剪一段时光,细细回味那悠悠的岁月,铭刻在心中的记忆长河越流越远,而又越流越近……
当时间让我们再聚首的时候,这张积攒着时光的照片让我们谈笑风生,其乐无穷。不自不觉中,我们又回到曾经,回到那段在母校的相遇时光。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