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记忆中的枞阳大鼓书

时间:2019-02-25 08:36:34

  唐燕登

    吴头楚尾、襟江带湖、交通便捷的枞川大地,历来商贾云集,昔日各地来此谋生者较多。明清时期,鼓书、莲花落、胡琴书、评书等各种形式的曲艺相继传入,与桐城歌、太湖曲子戏等成为安庆八大地方戏曲之一的大鼓书尤为流行。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置办年货、走亲访友虽增添了年味,但最终还是那“咚咚咚”的鼓声加重了节日的气氛,增添了年趣。

  在那食不果腹的年月里,尽管自家人的温饱都无法彻底解决,年底每每家人置办年货时,母亲总不忘记叮嘱一声:“将那些零钱收集好,明年正月赏给‘卖唱的’。”

  其实,大约从农历腊月二十八、二十九起,为了赶在春节期间挣点零用钱,家乡就能见到那些背着锣鼓外出的“卖唱的”了。此时的这些“卖唱的”,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外地,为了顺便挣点“盘缠”,抱着试试看的心里,他们往往沿途边走边唱。

  正月初一早上,往往家人刚刚放完“开门炮”,就迎来了新年第一班“卖唱的”。

  “卖唱的”常常两人,大都一男一女,笑容可掬地如一阵风似的过来了,一个主唱,一个帮腔,二人面向门内,主唱者右立,帮腔者左站,主唱者擂鼓,帮腔者鸣锣,在一阵“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之后,用浓郁的枞阳方言唱道:

  “他家又到你家来,府上的门儿朝阳开,他家不乏千年宝,你家也有万年财……”

  “一字写来一横长,朱洪武出生在凤阳,马氏娘娘成婚配,后来发达做人王。二字写来二条街,刘备当初卖草鞋。张飞杀猪带吊酒,云长手捧豆腐卖……”

  新年第一天刚刚开门就听到喜庆的锣鼓声和祝福声,犹如开门见喜,家人自是高兴,往往会赏给他们几个五分的硬币。

  “拜年”是家乡枞阳人正月里的主要“外事活动”,老家钱桥一带过去流行“初一拜新灵,初二拜丈人,初三拜娘舅……”,每每遇到哪家有拜年的客人时,“卖唱的”常常根据具体情况临时变更唱词,俗称“进门卦排”。

  尤其遇上哪家有“新姑爷”,那唱词常会变为“新姑爷拜年带礼物,我们拜年锣鼓上前……”“新姑爷”出于面子,往往出手很大方,有时甚至赏给他们一角钱的纸币,卖唱者受到激励之后,唱得更加来劲,便鼓其如簧之舌,什么“郎才女貌好姻缘”、“多子多孙有后尘”,“男的好比杨宗宝,女的犹如穆桂英,八两对半斤……”对“新姑爷”极尽吹捧之能事,直到给足了赏钱后方可离去。

  新年新岁,暖阳高照,村子里一拔拔“卖唱的”往往我方唱罢你登场,我们这些孩子们欢呼雀跃地忙着迎来送往,送走这一拔,又迎来了另一拔,有时甚至跟着“卖唱的”走村过岗。有时几班“卖唱的”同聚一个村子,不大的一个村落里到处锣鼓喧天,歌声悠扬,橙黄色的阳光没遮栏地照在人们身上,地面上到处被炸开了的鞭炮纸覆盖成一抹红,还有朱红色的门对、朱红色的门联映红了游玩者的笑脸,锣鼓声在空旷的乡野间回荡,那热闹、喜庆、火红的场面最终将年味引向高潮。

  兼职“说书的”常常背有由六根细竹棍组成的“鼓架”,每每遇到这些“卖唱的”,兴致来临时,村里人往往邀请他们夜间在村子里留宿,听他们说鼓书。这些“卖唱的”自是满心欢喜地欣然接受邀请,毕竟晚饭有着落了,同时又节省了旅馆费。

  吃过晚饭后,选一户拥有较大“堂心(堂屋)”的人家,在“堂心”中间支起了鼓架,开场之前每人收上一角钱,在一阵“咚咚咔,咚咚咔”的鼓板声之后,“说书的”开始唱上了:竹板打,响叮咚,各位老少听分明,今天不把旁的说,说的是民族女英雄,她叫穆桂英…

  “说书的”说唱结合,左手拿着“鼓条”,右手拿着“夹板”,唱了一段时间之后,鼓板声嘎然而止。只见他左手用鼓条的前端抵着鼓面,右手迅速收起了夹板,用富有磁性的嗓音来了一段精彩的解说之后,又开始唱上了。

  夜深人静之时,一方两开间的“堂心”里黑压压的人头攒动,将房子堵得水泄不通。乡人常说“寒鸡半夜起”,不知不觉间,一阵“喔喔喔”的公鸡鸣叫声传来了,人们仍然毫无归意,俗话说会听的听门道,不会听的凑热闹,大人们仍在凝神倾听,孩子们早已东倒西歪了一大片,有的甚至打起了鼾声,偶有个别“尿床”的娃娃竟然睡在主人家的方桌底下尿湿了地面,直至雄鸡报晓两遍之后,那“咚咚咔”的鼓板声仍在响彻夜空……

  在儿时的老家,每年的正月尾由村民自发组织的“灯会”在巡演时也能听到别样的大鼓书。

  天气晴好的夜晚,演出人员举着内部点着蜡烛、外部用红纸糊成的灯牌,吹吹打打,走村过岗,在漆黑的夜晚里,空旷的原野间宛若有一条火龙在四处游走。一支灯队大约由十几人组成:四五个打灯牌的,吹喇叭唢呐以及敲锣擂鼓者四五人,专业伴唱的两三人,“狮子队”三人。穿全一色红衣服的“狮子队”在每个房间大舞一通之后,接着就回到门外的开阔地带驻扎下来开始唱,那唱词自然少不了安庆地方黄梅戏像“夫妻观灯”、“王小六打豆腐”等等,压轴戏便是“唱花鼓(书)”。

  在冲天的擂鼓助威声中,主客双方互派的代表上阵竞唱了,倘若灯队胜了,主家会给每人几个赏钱;主方胜了,灯队来年就得“换角儿”:“小小鲤鱼红了脸腮,上江游到下江来……”;“一尺三寸养下地,问爹问娘要吃穿;娘坐一月罪受满,如同罪人坐牢监”;“小王强焐寒冰,搭救了母亲……”至今那欢快的歌声仍在我耳畔回响。

  夏夜纳凉也是儿时听鼓书的好时机。老家陡塘冲依山而建,小山坡的后面蜿蜒着一条小河,到了每年的夏季,那清凉的河水散发出的水气裹挟在空气之中形成一股自然风,在无遮挡物的情况下越过绿油油的田野后吹到了小山坡上,在那防暑降温设施比较落后的年月里,每到夏日,晚饭后家家户户去村后小山坡上去纳凉就成为当时陡冲人最重要的夜生活。

  每每男女老幼围坐在一起轻摇蒲扇、说三国评水浒聊得正欢时,村里的几个“艺人”或许兴致来临所致,竟然在人群中支起了鼓架说起了“鼓书”:

  六字三点一横长,把三关是杨六郎。冲锋杀敌是焦赞,巡更放哨是孟良……七字写来把脚跷,神机妙算孔明高。火烧赤壁连环记,烧得曹操把命逃……

  月色如昼,远处青山隐隐,近处树影斑驳,那漫游在山坡上树丛中的萤火虫宛若都市节日里缀满公园树枝上的“饰灯”一样在依稀闪烁,此时,孩子们也停止了“火焰虫,超低飞”的欢唱,纷纷过来凑热闹,那“咚咔咚咔”的鼓板声在静夜中久久回荡,不久便吸引着四方乡邻们前来围观,霎时间,山坡上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后来,我们渐渐地远离了家乡,直至最终进了城,夏日的夜晚和家乡父老乡亲们聚在一起纳凉听鼓书的生活也就彻底结束了!每逢春节和夏夜,那“咚咔咚咔”的鼓板声仍时常响彻在我的睡梦中,成为我挥之不去的乡愁。

  如今,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家乡留守人员的日渐减少,即使春节期间,大鼓书的鼓板声在枞川大地上也鲜有所闻,素有安庆八大地方戏曲之一的枞阳大鼓书的传承举步维艰,但仍有像钱桥吴福东、白梅俞昌明等一批自幼在鼓板声中渡过自己青春岁月的中老年爱好者矢志不移地拿起了鼓板,岁月虽憔悴了他们的容颜,但改变不了他们的初心,他们在用“咚咔咚咔”的鼓板声愉悦别人的同时,也诠释着什么叫做“夕阳红”。

  二0一六年以后,铜陵市人民政府为发掘古桐城文化,将枞阳大鼓书申请列入铜陵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八大以后,年过半百的吴福东当选为安徽省最美文化热心人、铜陵市党的理论政策百姓宣传员、铜陵市首届十佳普法宣讲员、铜陵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鼓书传承人、枞阳县激情文化广场艺术团演员。

  他经常将党和国家政策以及法律知识编排进鼓书唱词,在铜陵市文化广场、枞阳县激情文化广场以及枞阳县各个乡镇支起了鼓架,摇晃着夹板,在寓唱于乐中增加人们的法律知识,让人们感受到党的阳光雨露和时代的进步。

  “铜陵大地撒下网,黑恶势力一扫光,枞阳群众齐上阵,黑恶势力无处藏。大揭发,往深挖……”,2018年11月6日上午,钱桥文化广场上的吴福东在艳阳高照下精神抖擞,只见他挥动着鼓板,时而驻足,时而迈步,时而解说,时而吟唱,他那精彩的演技在围观的人群中不时曝发出热烈般的掌声,让老人们找到了几十年前儿时听鼓书的感觉,不少人在啧啧称赞中竖起了大拇指,不错!就是这个味道!

  愿大鼓书的“咚咚咚”的鼓声继续在枞川土地上响彻下去……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