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几年前,在安庆迅达图文电脑社偶获一本小册子,《山水人生》,一翻,是位叫张金茂老人的文稿集,他在水利部门工作一辈子,册子里面有他撰写的论文、会议发言稿、一些随笔、散文。其中一篇关于枞阳闸的文稿,他详细记录了当年枞阳闸选址的情况,算是十分珍贵的史料了。阅读后,我愿意将这个故事分享给大家。
枞阳城南白鹤峰西麓,静卧着一座大闸——枞阳闸,大闸雄伟巍峨,像是一条巨龙挟江扼湖,与长河、莲花湖、白鹤峰一起组成湖光山色美景,现已成为小城一处著名的景点。几十年来,每当夜幕降临,人们茶余饭后散步路过,仍会惊叹——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缺少机械设备,人们凭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一腔热血,硬是肩挑手抬地修造出这座伟大的水利工程,那是创造奇迹的时代,几十年的时间离我们并不遥远。
跨过大闸,依江堤内侧而居就是鲟鱼镇,属桐城市,小镇背江临河,是真正的水乡泽国,大堤上立有一块旅游标识牌,桐城市百佳摄影地点,鲟鱼渔火,我猜测可能是旧时的名景吧,极有可能与“枞川夜雨”差不多同期的。
长河上有渔火,有归帆,当然有芦苇,有湖荡,也有旅人。只是这些农耕时代景致,随着工业文明兴起而没落,有的已不复存在,只存在于古籍里,存在于人们的传说中。常听周边人说,别说渔火船歌了,现在连小时候常见的萤火虫都是稀罕物了。
当然到鲟鱼去,并不都是赏渔火,听长河涛声,多的是尝江鲜美味。
有长江,有长河,有星罗棋布的池塘,自是鱼米之乡了。
2
年少时曾习水利学,而成为水利人,以设计建造桥涵闸站为职业。短暂居住县城凤凰山上,一有空就沿着枞阳闸这段江堤行走,无数次地亲近枞阳闸和这段江堤,佩服老一辈水利人的聪明才智,这可是长江下游唯一的花岗石大型水闸,真的了不起。
那一块块肉红色花岗岩条石,坚毅地站立在河水中,义无反顾。抚摸手间,冰冷无言。其实我知道,它们曾热血沸腾过,会有许多渐渐冷却而无人知晓的故事,也许在等待有心人记录。
我是通过一本《山水人生》的小册子,发现了一个秘密,可能石破天惊。
那是1958年春天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叫张金茂和康兆郁,他们一个是工程师,一个是县委书记。原本只是工作上的交集,一次闲谈,却促成了枞阳闸的诞生,并改变了县城的整个地理布局。
这次奇遇,也是我想记录的。
1958年春,张金茂和省水利厅刘义宏工程师等一行来枞阳,现场查勘菜子湖建闸地址。按照“安徽省巢、滁、皖流域规划”,菜子湖建闸,闸址初选在桐城、枞阳交界处的湖区小缸窑,在枞阳县城以上6公里处。
一日午后,张金茂一行在枞阳街上遇到了当时的枞阳县委康兆郁书记,遂向他介绍了菜子湖规划方案及建闸选址工作,算是汇报工作吧。康兆郁书记听后,略一思考,“几位工程师,除了菜子湖闸选在小缸窑,要是将闸址移至枞阳镇怎么样?”
康兆郁书记有丰富的防汛经验,深知水灾之苦,“这样我们枞阳县城就在菜子湖闸的保护范围内,枞阳的效益就大了!将彻底地解决我们县城防洪的难题!……要么这样吧,明天我陪你们到实地跑跑,看看可有可能。”张金茂一行并没有立马表态,认为可以考虑。
次日,康兆郁书记陪同几位工程师一行先后详细查勘上、下枞阳,莲花湖山岗等多处建闸位置。一比较,大家认为上枞阳白鹤峰西麓闸址较优越,可以保护县城及莲花湖水域。简单的估算了一下,因受地形的限制,只能采用闸室净宽50米的方案,但闸基土石方开凿的数量比小缸窑大得多、难得多。经初步估计约7万方,其中80%要开山炸石,大家认为太难了。
“这样好了。”康兆郁书记对张金茂说,“你是工程师,具体技术上的方案你向许骥专员汇报一下,县里请求闸址下移至枞阳镇,关于闸基石方开挖的事枞阳县给你承诺,归枞阳承担,关于建闸工程原计划桐城、枞阳负担的比例,枞阳县表示愿意调整,这些都好谈。”
张金茂回安庆后,将此方案向许专员作了专题汇报,“闸址移至枞阳镇,能扩大枞阳的效益,肯定是好事,地区是支持的。”后来张金茂向主持巢、滁、皖规划的淮委许益科工程师,就库址、闸孔净宽进行具体分析,取得一致意见,经省计委立项,同年批准建造。
3
前年秋天,我专程跑去寻找到当年准备建菜子湖闸的地方,准确的位置在花山与麻山的垭口处,古称“龙门口”,古龙隐庵与天峰寺隔河相望。中间一座小山,突兀的立在湖心,似中流砥柱,两山相距不过百米,是菜子湖入江的咽喉之地,应是理想的建闸之所。
这座突兀的小山,当地人叫狮子山,远远望去,它更像麻山与花山间的一个跳板,一个落脚点。丘上土石相杂,林草茂盛,人迹罕至。
站在墩前,湖水静静地东流。向西望远,合意圩、大窑圩渐次铺开,黄灿灿的稻田展示在河谷间,两侧的麻山、花山翠绿如海。更远处是白茫茫的菜子湖,隐入天际。
回望长江,江水奔流入海。在枞阳闸的怀抱里,一片一片的圩口像棋子摆布在山弯水绕处,河曲处,一丛丛的水鸟栖息草甸上,这是长江下游一处重要的湿地保护区。
而眼前的一切,都因1958年春天的那个偶遇,张金茂工程师和康兆郁书记的一次长谈促成了闸址从“龙门口”迁至“白鹤峰”。这在当时是何等的胆量与魄力,何等的人格魅力。他们改变了历史。
我时常恍惚地猜想,假若没有这次偶遇,菜子湖闸仍按原方案建于“龙门口”,那枞阳县城的布局肯定是另一个样子了,那鲟鱼镇也自然是另一个模样了。
这次闸址移位,枞阳人民表现出伟大的热情,激发出伟大的智慧,做出了伟大的奉献。我在查阅资料时,时常感动着,眼睛几度湿润,仅开山土石方量就达7.2万方,其中炸石4.38万方,9月份开工,年底得完成交基,不足百天的工期。因为施工场地狭小,传统的爆破开山方法无法满足工期、安全要求,指挥部反复研究,设计人员精心设计,采用了开掘药室装填5吨炸药,一次松动爆破成功,小爆分离,肩挑人抬,土车拖拉,日夜三班,硬是按时完成了任务。张金茂先生自己都感慨:这难度、这效率,在当时是少有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人定胜天的年代,“与天斗,其乐无穷。”人们克服缺衣少食的艰苦环境,就凭着一双手和一腔热情,就近取材,就地取材,建成了一处处伟大的工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2万块条石,花山上,长河边,几百名石工昼夜精琢细凿;开挖上下游引河1700米,新建江堤2428米,总土方量60万方,除去雨雪天气,有效工日不足200天……”这一组组数字,记录着当年修建枞阳闸的一个个瞬间,一个个场景。
如今在档案时找寻,这些数字又有了更深的意义,它们和石头一起长成了枞阳闸。曾记起一位当年参加过工地施工的领导说,枞阳大闸何止是钢筋水泥修起来的,花山条石码起来的,这大闸就是桐城枞阳两地的人民码起来的!
4
六十春秋。枞阳闸1959年汛前落闸挡洪,先是采用木闸门防洪,直至1964年才更换成钢闸门及启闭机,其后陆续地完善配套和除险加固,大闸巍峨,安全运用。据记载:1969年7月18日大闸宣泄洪流956秒立方米,接近设计流量1150秒立方米,排洪运用正常;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枞阳闸最高江水位17.56米,接近防御长江54年洪水位17.65米。
自大闸溯长河而上,物事安宁。沿菜子湖周边的:枞阳的县城、官埠桥、雨坛、义津、麒麟等,桐城的孔城、金神,怀宁高河等等各个重要集镇和星罗棋布的村庄,各类企事业单位、道路交通等等重要的基础设施,更有周边45万亩农田,无不怀抱在枞阳闸的臂环内,物阜民丰,欣欣向荣。
六十春秋。肉红色的花山条石闸墩已深度融合白鹤峰的安山岩基上,像是少时离家的游子回到故乡的怀抱,已是一家人了。有时我路过大闸,特意地看望一下这些条石,风雨常年的侵蚀拍打似乎没有留下什么,条石依然新鲜,肉红色的似乎更加鲜艳,更加的灵性。
是否可以理解为六十年的风花雪月滋润着大闸,生长在白鹤峰西麓的大闸一直茁壮成长,长江、长河犹如它的左邻右舍相伴相随。
枞阳闸是有耐心的,在它六十岁生日时,一座更加青春年少的兄弟来了。距它百米之外的引江济淮——枞阳引江枢纽已开始施工,几年后,它们共同守护好一江碧水,届时不仅防洪保湖安澜,更有灌溉、航运、供水、渔业等综合功用,当清净的长江水沿着河湖溯源而上抵巢湖、达更远的淮河时,我想枞阳闸是高兴的。
结束本文时,忽的想起一件事。源自庐江县西南部金寨山的孔城河是桐枞的界河,据《桐城县志》载,明清时期,该河水运兴旺,桐城、舒城、六安以及沿江各地均来孔城经商,进出口物资可用船排转载接运。但自50年代以来,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高,河水难以满足通航要求。
让我们再耐心地等上三五年时间,引江济巢工程建成时,孔城河将再现航运功用,这条黄金水道桐枞两地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有经济的社会的,当然也包括文化。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