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女岂淡志,漫道追光明。”在国土丧失、平津危急的形势下,施剑翘在监狱时,就写下了《亲爱的女同胞赶快奋力兴起吧》一文(刊登在1936年四月十三日的《新天津日报》上),文章中说:“现在国难当头,能够为国献身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出狱后回到家中,挥笔写下了“不敢牺牲因有母,从今奋斗为中华”的誓言。可以看出,施剑翘已经变了,转变成为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进步人士。
抗日战争爆发后,施剑翘随母亲从南京移居长沙。当国家的独立和尊严受到严重威胁,民族危亡迫在眉睫的时候,施剑翘态度鲜明,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
她给时任湖南省主席兼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张治中寄去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只有八个字:“我要求做抗日工作。”张治中被这位“侠女”的爱国之诚所感动,任命施剑翘为湖南省抗敌后援总会慰问组主任。从此,施剑翘时而在集会上演讲,号召群众参加抗日;时而出现在医院,看望伤员;时而走进学校,教唱抗日歌曲;时而带着慰问组成员,到各地检查慰劳品制作和搜集情况,把一件件慰劳品送往前线。只要与抗日有关的事,她都争着去做。
平型关大捷后,施剑翘据理力争,冲破重重阻力,将抗敌后援会筹集到的医疗用品、布鞋、棉背心等慰劳品,顺利地送到了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徐特立处长紧紧地握着她的手说:“剑翘同志,你为了争取给我们送慰劳品,受了不少委屈,我们心里都记着呢!我代表八路军全体将士,向你、向湖南省的父老兄弟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施剑翘第一次接触了中国共产党人,看到了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感到抗战胜利有望,作《咏梅》一诗:“劝君勿作杞人忧,看到梅花自不愁。弱质经寒姿更俊,风吹雪打不低头。”
1938年,在战时儿童义养会上,她结识了邓颖超,随后又于周恩来相识。此时施剑翘化名“董瑞飞”,邓颖超以“肖英”名字常寄文件给“董瑞飞”。
1941年七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施剑翘全家迁居四川合川县。她组织了“献机委员会”,担任指导长,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义务献机运动。施剑翘带头捐出自己珍藏多年的金银首饰,并动员母亲、弟弟各捐一份。当时徐悲鸿也住在合川,两家是近邻,相互往来密切,徐悲鸿也慨捐了不少画作。在施剑翘的努力下,合川人民捐献出了足以购买三驾战斗机的巨额资金。合川献机之义举,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先后被四十七个国家的媒体加以报道和宣传,成为不屈的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1942年夏,宋美龄托冯玉祥约见施剑翘,准备在“全国妇女慰劳总会”中给她安排一个职位,到重庆搞献机百架运动,施剑翘婉言谢绝,并赋诗曰:“寄语渔人休布网,大鱼不在此中留。”以表明自己的人生追求。冯玉祥知道后大声称赞说:“剑翘有骨气!”
抗战胜利后,施剑翘迁居江苏苏州。1946年,国民党飞行员刘善本驾机起义,飞往延安,但他的家属仍然留在上海,受到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和迫害,生活无着落。她遵照周恩来的指示,由苏州赶到上海,不顾军统特务的严密监视,冒着生命危险,给刘善本的妻女送钱送物。解放后,刘善本曾为此专门写信向施剑翘致谢。
施剑翘看到无数的儿童流离失所,浪迹街头,她萌发了为贫苦儿童筹办一所集收容与教学为一体的私立小学的念头。为纪念为国捐躯的四叔施从云,学校定名“私立从云小学”,校址位于苏州城内南显子巷。1946年,从云小学在苏州市安徽同乡会馆举行了开学典礼。施剑翘任校长,剧作家田汉为学校撰写了校歌。
从云小学招收的学生绝大多是贫苦的孩子,还有无家可归的孤儿。半数以上的学生学费全免,只有家境较好的七名学生按学校规定交纳学费。对家境贫寒但学习特别用功、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除免收学费外,还每天免费提供一顿午饭。新奇的办学形式,在当时的教育界引起了震动。不到一年时间,学生人数由开学时的七十人迅速增加到四百多人。
学校聘用的教师多是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但在当时都不能公开身份。在施剑翘的支持、掩护下,他们以学校为中心,秘密开展革命活动,直至苏州解放前夕,从云小学一直是党的地下联络站和交通站。1952年,施剑翘因病赴京治疗,把学校捐给国家,即现在的苏州市第十五中学。
“四十年来一梦长,牺牲自我为谁忙。醒时顿觉佛缘近,心印云提万丈光。”1946年九月二十三日,施剑翘皈依佛门。从此,她持斋诵经,知因识果,植福培德,过着随缘自适的日子。1947年冬至,施剑翘与徐悲鸿相遇。当徐悲鸿知道当年送她的画已义卖捐国买飞机后,又泼墨为她画了一幅骏马,并题诗曰:“岂有蛟龙愁失水,只磨故剑问青天。”
苏州解放后,施剑翘被选为苏州市妇联副主席、市人代会代表。她将大儿子施金刃送入二野军大;稍后,又将小儿子施羽尧送入三野军大。她说:“我一无产业,二无资财,只有把两个儿子献给国家。”
1952年,施剑翘因病移居北京。1955年的肃反运动中,她的两个儿子在部队受到审查;施剑翘自己也没有工作,又患子宫癌。无奈中于1956年写了一封万言书致毛泽东主席。信中详述了个人人生经历及家庭现状,并对毛泽东说:“你不信佛,这是最大的遗憾。”毛泽东主席亲自派人去看望她,并送二百元钱。周恩来、邓颖超很关心施剑翘,对她及她的两个儿子的工作、生活均作了妥善的安排。
1957年,施剑翘被推选为政协北京市第二届委员,并连任第三、四、五届委员。
1979年八月二十七日,这位具有传奇般经历的老人因结肠癌不治而逝世,葬于苏州市天灵公墓。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