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叶全
今年的油菜花节的主会场设在麦园。
麦园是现在枞阳镇的五一村。主会场的设置有一个历史的契合点,麦园是钱澄之故里。
G347开通后,从麦园到老城上码头,贯通了历史上的三个重要坐标,即钱澄之故里、方学渐墓、辅仁会馆。这三个重要坐标就是“桐城派源头”。在油菜花节的开放平台传播中,贯通这三个坐标的文化脉络,我个人认为是“油菜花节”对枞阳文化史的重要贡献。
文化是与地理结构有关系的。
“桐城派”包涵着桐城派源头、桐城派流脉、桐城派人物、桐城派文章、桐城派地理以及湖湘江浙等广大的桐城派文化生态圈。桐城派地理的文化核心区确实在桐城枞阳两地,1955年分县后,两地不时发生的文化之争成为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现象。这里想提一下皖江文化学者汪军先生,早年他旅居加拿大,后来回国专门从事皖江文化研究。
2008年,我编辑《枞阳历史文化名人》时,请他作序并邀请他来枞阳考察,我带他上了一次莲花湖旁边的莲花山,拜谒了方学渐墓。在这里他驻足良久。后来他在序里开篇就写了这样一段话:“安徽省的枞阳与桐城同属桐城文化圈,但在明清桐城文化史上,以桐城派实际创始人姚鼐为分水岭,姚鼐之前,桐城文化以枞阳为中心;姚鼐之后,桐城文化以桐城为中心……明代桐城文化世家,方学渐桂林方氏家族、左光斗左光先家族、何如申何如宠家族、阮鹗阮自华家族、吴应宾家族、钱澄之家族,大多出在枞阳滨江之地”,汪军先生的这番话揭示了地域文化研究的方向和传播的方法论问题。
文化不是“之争”,而在于“弘扬和传承”。在文化地理结构上,桐城、枞阳两地对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是各自侧重的。所谓“姚鼐之前”,就是枞阳为“桐城派源头”,枞阳和桐城在国际上共同打好“桐城派名片”,文化研究和传播要有方法和途径。从文化源流和传承的属性上,枞阳要做好“桐城派源头”文章。
钱澄之是“桐城派源头”的一个关键人物。
枞阳本籍研究钱澄之有三位重要的文史学者,一是钱王刚先生,二是王乐群先生,三是钱奕珠先生。钱王刚著《钱澄之传》,王乐群著《枞阳历史名人传略》,钱奕珠著《钱澄之年谱》。三个人研究钱澄之各有侧重,但钱澄之为“桐城派源头”的史学结论是一致的。吴孟复称“两千年合汉、魏、宋、明之渊雅,钱澄之一以兼之。清代的汉学风气,实为钱澄之和友人方以智所共同开拓”。
王乐群《钱澄之传略》里载:钱澄之(1612-1693),初名秉镫,字饮光,一字幼光,晚号田间,自号田间老人,世称田间先生。枞阳县枞阳镇麦园村麦园庄人。钱澄之12岁作文写诗,一挥而就,新意十足,称誉乡里。一生专注于文学、史学、哲学、易学、地理学、庄屈研究,卓有建树。“诗歌古文满天下”,“李白称诗仙,杜甫谓诗圣,钱澄之为诗史”。
钱澄之诗歌的最大特色是“冲淡深粹,出于自然,度王孟而及陶潜,以诗记史,沉雄劲健,慷慨激越,沉郁悲凉”,而且“期使人解”,每一落纸,竞相传写,上自卿士大夫,下至田里、负贩妪孺,皆能吟诵。钱澄之抱负远大,其文论《南渡论》、《闽论》、《粤论》三章,“虽三苏亦为逊色”。
钱澄之《田间诗学》、《田间易学》为“民族之正气、哲人之心声,诗家之绝唱”。他的古文“非特一扫明季之陋,即清初诸大家,亦鲜有能与抗衡者。澄之不以文名,而文章之事,莫之或先”。
钱澄之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同情人民,关怀人民,为人民说话,表达爱护人民的“深情”和“至情”。姚子素认为:“钱澄之负环特之才,以生值末季,离忧抑郁,发愤著书而卒。以经学文章,开起桐城派,方望溪实录其绪论而兴起者也。”《安徽历史述略》称:“方以智《文章薪火》、钱澄之《饮光先生文集》,开桐城派先河。”
油菜花节主会场旁边,最近兴建了一个“荷叶田田”现代田园综合体,投资1亿多元,有了完善的旅游接待硬件设施,项目经营规模4000余亩。除采摘体验中心,农耕文化博物馆外,这里还建了“藏山阁”和“易学亭”、“诗学亭”。而这三个元素,正是钱澄之的三本重要著作《藏山阁集》、《田间易学》和《田间诗学》。
枞阳的旅游是需要文化坐标的。麦园的“荷叶田田”开启了枞阳建设文化坐标的时代。绍兴有一句口号,沿着鲁迅的文章走进绍兴;那么在麦园,我们就“沿着田间的诗歌走进田间”。钱澄之在麦园有两个诗歌故事是可以讲的。
一是钱澄之犁不来田,写了一首诗:
秉耒赴田皋,叱牛出柴荆。
耒耜非素学,用力多不精。
老农悯我拙,解轭为我耕。
解以驾驭法,使我牛肯行。
置酒谢老农,愿言俟秋成。
这诗是钱澄之《田园杂诗》中的一小段。什么意思呢?也是油菜花开的时候,钱澄之在老家躬耕自食,用不来牛,被老农笑话,老农看他可怜教他用牛的方法,钱澄之非常感激,想买点酒办点饭谢老农,家里穷又拿不出,只好许愿到秋收,一定把老农的酒请一次,把这份情还上。这是钱澄之晚年回乡的困境。
二是钱澄之写《北山楼》,也有一首诗:
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
峰色晴开天柱晓,涛声夜送海门秋。
随班坐听趋衙鼓,出郭看收下网钩。
君过枞阳劳借问,射蛟台畔北山楼。
钱澄之这首诗里提到的“北山楼”,是桐城派源头的另一个重要坐标,位置在上码头。他在《北山楼记》里提到“题曰北山楼,由北山得名也”。“予所著易学、诗学两书,大半成于此楼”。“楼不负予,予负楼也”。
先生来,北山以不朽。
枞阳汉时置县,一直沿用县名,《北山楼记》里钱澄之第一次命名了“枞阳市”这个概念。
“鲊为枞阳物产,则侃所治,疑即今枞阳市。市有陶公祠,古城皇庙,居民千余家,贾贩驵会,杂处其中”。钱澄之描写枞阳市之繁华不亚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当时的枞阳市千余家还包括射蛟台、庙巷里、蛟台里、辅仁会馆、北山楼、童家大屋、倪家大屋和枞川夜雨等。没有这等繁华,钱澄之也不会把“枞阳市”写成“吴楚分疆第一州”。
从麦园到枞阳市,《北山楼记》里记载“予居田间,去市仅十里”。G347开通,公路穿村而过,县里在麦园村口设置了公交站牌,从县城到麦园十分钟即达。
我想提醒的是,寻访“桐城派源头”,麦园、方学渐墓、上码头,这三处历史坐标一处不能缺,它连接的不仅仅是枞阳的历史空间,还有枞阳山水中的古城和古城中的山水生态空间。
看完油菜花,一定去美食街吃一次地道的枞阳“生腐突炉子锅”。吃完以后,买不到枞阳的“鲊”,但可买到枞阳正宗的“白荡湖螃蟹”和“项铺镇生腐”。
还有“杨湾挂面”,一定要用春天的菜苔下才好吃。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