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荡湖是枞阳境内最大的淡水湖,烟波浩淼,碧波荡漾,用那甜美的“乳汁”哺乳着沿湖一带的老百姓,被称作枞阳人的“母亲湖”。白荡湖水域辽阔,碧波万顷,水产丰富,鱼米之乡毫不逊色。
我的家乡就坐落在白荡湖畔,是在湖边长大的孩子,对白荡湖的四季风光和水性耳熟能详。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白荡湖水产养殖场属于国营养殖场,春季蓄水投放大量鱼苗,冬季开闸放水捕捞。每年的冬季捕捞,白荡湖中不计其数的渔船撒下天罗地网,鱼儿如惊弓之鸟在湖中横冲直撞,掀起层层叠叠的浪花,鱼儿浮出水面,满湖沸腾,热闹非凡。
春暖花开,乍寒还暖,是白荡湖养殖场投放鱼苗的最佳时机。在仪山后湖一带有鱼苗培育基地,向周边水域供应大量的鱼苗。开春,常见阡陌之间有几十挑着木桶的人,扁担头上挂着水瓢,边走边颠晃,那扁担两头的木桶像迪斯科一般忽上忽下,水花四溅。那就是放鱼花的小贩子,专门从事鱼苗的投放,鱼苗在运输过程中木桶里的水必须上下晃动,那是“土法增氧”鱼苗不会闷死的。
水产大丰收,春季投放鱼苗是关键,必须根据鱼儿的生活习性进行立体养殖,科学投放鱼苗。近水知鱼性,深山识鸟音。青混白混一般喜欢吃水草,鲢鱼泼鱼喜欢吃混子的屎和水面的悬浮物,落湖底的鱼儿吃螺蛳小虾泥藻之类的杂物。鲢鱼泼鱼一般好动喜欢漂浮水面,青混白混喜欢深水区活动,那些湖底猥泥的鱼儿喜欢钻窟窿,猥泥潭,钻头不顾屁股,安逸藏身。
冬季来临,白荡湖开闸向长江排水准备捕捞,保持湖内一定的水位。沿湖边的方宕星罗棋布,比比皆是,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周边乡镇挖土挑圩堤留下的。那些不规则的方宕各自成形,有的像洞连洞的地道,有的像弯弯曲曲的迷宫,有的像椭圆形的地窖,有的像方形的围城,为鱼儿提供了栖息繁衍的“乐园”。方宕的面积多则几十亩,少则几百平米,有的龙潭四五米深是鱼儿天然活动的空间。
白荡湖水产养殖场,向沿湖的公社和大队颁发“捕捞证”,安排船只和渔民下湖捕捞。养殖场在沿湖一带都设了捕捞点,在圩埂上搭棚进住管理人员,负责捕捞管理和鲜鱼销售工作。我的家乡是大圩套小圩的水域之乡,养殖场分别在高庙山排灌站和鳌山圩大拐设了捕捞点。
捕捞前,实施化整为零缩小捕捞面积,围而不捕,赶鱼落大方宕的方案。养殖场员工划着小船敲打水面驱赶鱼儿,那鱼儿闻声纷纷四处逃窜,寻找藏身的地方。那鱼儿一撵一赶往湖边的方宕深水区里钻,方宕里水比湖滩深得多,为捕捞作好前期的准备。
开河捕捞那天,养殖场有意识的调集渔民在湖的中心撒网围捕,与此同时向长江迅速排水,湖水跌落,鱼儿一赶全部归落沿湖的深水区的大方宕里。水落鱼出,那大方宕的鱼儿挤挤挨挨,一尾接着一尾,浮光掠影,鳞光闪闪……如果向方宕里扔小石块,一石击起千层浪,那方宕里鱼儿像红锅炒豆子蹦的蹦,跳的跳,有的大鱼竟然跳一丈多高,应接不暇,蔚然壮观。
东方刚泛鱼肚白,周边的渔民划着小渔船唱着“白荡湖水浪打浪,白荡湖岸边是家乡,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的歌儿下河捕鱼。湖中漂浮不计其数的小渔船,浆声飞扬,鱼歌对答,满湖欢声笑语。
有的用线网(俗称:撒网)捕鱼,有的用丝网捕鱼,有的用泥网捕鱼,有的用围网捕鱼,鱼儿受惊纷纷逃脱渔民的千张网。湖中的鱼儿被撵得昏头转向四处逃窜,那些不安分的白鲢纷纷飞向空中像下冰雹似,在水面上划出纵横交错银白色的抛物线,令人目不暇接。
渔民用捞兜一挽不费吹灰之力就捞到一条条大肥鲢,有的自投罗网自己跳进船仓里。那些几十斤的大混子在湖中兴风作浪直撞小渔船,渔船摇摇晃晃叫人站也站不稳。渔民一网下去,鱼儿在网里挣扎,有的冲破渔网扬长而去,有的跃上网顶,收网时拉也拉不动,几网下来小船收获满仓大鱼。
老人和小孩子们站在大埂上围观起河捕鱼的热闹,不时地爆发出一阵阵喝彩声。
兴河时,一只渔船一天要捕捞几千鱼,草混,鱤丝有一米多长,重达几十斤。下午四点,养殖场开始收河,渔民纷纷向捕捞点交鱼,养殖场工人一筐接着一筐往大埂抬,大埂上的鲜鱼堆得像小山头似的,一个捕捞点一天要收获几万公斤鲜鱼呢!
俗话说“鲜鱼美女无人不爱呀”!那些活蹦乱跳的鲜鱼,令人顿生爱慕之心。养殖场的工人将鱼儿进行分类,上等鱼色是几十斤的大青鱼、鱤丝、白混,及时运到白荡闸水产养殖场加工成鱼罐头出口。中等鱼色是十斤以内的鱼立马运到县城市场出售。下等鱼色是斤把的鲢鱼和小杂鱼,一般就地销售。
渔民的报酬是按当天捕鱼的数量得到养殖场的提成,也就是说多捞多得。湖边有一句流行语“买鱼的吃鱼王,打鱼的吃鱼肠”,意思是说买鱼吃的人一般尽挑上色的鱼买,而打鱼的人不舍得吃,上色的鱼拿到市场上去买,自己只吃些小啰嗦鱼。
在那物资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一切凭票供应,盛行走后门之风。公社干部可以买到十几斤重的大混子,食品站和供销社员工可以买到十来斤重的大鱤丝,大队干部可以买到斤把重上色的小杂鱼。小杂鱼经济实惠,既便宜又好吃,老百姓一般也只能卖点小啰嗦鱼(小倉子,小丫头鱼),煮碗鱼冻子戳戳。但是周边的老百姓办婚丧喜事凭大队介绍信也可以买几十斤鲢泼鱼。
在白荡湖捕捞的兴期,趁着放晚学之机,几位要好的同事一道去湖边买鱼,准备学校伙食团加餐。那捕捞点的大埂上堆着一堆又一堆活蹦乱跳的鲜鱼,养殖场工人将鱼色进行分类标价。
热情好客的捕捞点负责人留我们吃饭,叫炊事员抓几条活蹦乱跳的大青混,剖开鱼肚扒去内脏洗净,然后切成几段直接放进锅里,加水淹没鱼块,旺火煮沸后再炆火闷半小时,水干鱼熟。这时,从很远的地方就闻到一股像炖老母鸡一样香的味道。每人一大碗鱼当饭吃,那原汁原味的活水煮活鱼,连鱼刺都闷酥了,油润润的,芳香扑鼻,黏嘴解馋。那腴而不腻,口齿留香,酥软脆嫩,脍炙人口的美味至今令人回味绵长呢!
养殖场捕捞结束,湖里散禁了,周边的渔民纷纷下湖刮河底。有的戽小宕,有的车方宕,有的扒小扒,有找老鳖,有的操毛鲮,那些猥泥的乌鱼、鲶鱼、黄鳝、老鳖、毛鲮、弯丁、泥鳅、小鱼、小虾,逃过了渔民的千张网,却逃不过刮河底的小钩小扒呢!
那些猥泥落河脚的鱼儿虽然没有被渔民一网打尽,却被戽小宕的竭泽而鱼。最有趣的是戽小宕,几个人合伙撮一个小方宕,浑身是泥水像泥猴子一样只有两只眼睛在直眨直眨的。他们用盆瓢戽水,水快要干了,已经看到小鱼儿冒泡翻花,可是方宕埂溃破了,水哗的一声又倒流进来哪!眼看到手的鱼儿没辙啦,你埋怨我,我责怪你,吵得不得开交,不欢而散。
渔民有一句口头禅“鱼身上出火”,那些摸隆的人一点儿也不怕冷,在齐腰深的水里,用手掏方宕埂里面的大小窟窿,不时地从窟窿逮住一条条鲶鱼和弯丁鱼呢!
那些捅乌龟识鳖路的人特别有经验,肩背秋箩手持一根棍子在湖滩找老鳖。可是老鳖很狡猾,在渔民捕捞时就潜入烂泥巴里,渔网是根本对付不了它。在烂泥滩上顺着老鳖爬行的一行行爪印,突然爪印不见了,如果在里爪印一丈远的正前方,发现泥滩上凸起一个小鼓包有一眼小窟窿,双手往泥巴一插翻过来,一只老鳖四脚朝天就唾手可得。原来老鳖怕落入找鳖人之手,经常变换地方隐蔽藏身,为了不留蛛丝马迹爬行丈把远时就纵身跳越过去,一头钻进烂泥里,在前面留个小孔通气呼吸。你瞧,老鳖虽然是个深藏不露的家伙,可是还是逃脱不了找鳖人的“火眼金睛”。
其实,那些落河脚猥泥的乌鱼、鲶鱼、黄鳝、老鳖、毛鲮、弯丁、泥鳅才是上等的鱼色,才是最值钱的,最有营养价值的东西。那些猥泥的鱼儿生命力特别强,没有水照样存活。冬季农闲,湖干水浅,水落在小宕小沟里,水面结冰,只要不怕冷,赤脚下河戽小宕不愁晚上没有小鱼汤下饭呢!
那小鱼汤拌饭特别“抢口”,令人食欲大振,平时一顿两碗米饭,有小鱼汤能吃三碗呢!怪不得老人说“一仓鱼弃一仓稻,一仓萝卜省一仓稻”呢,这话一点儿也不假。那小虾小鱼是嗜酒人的一碗下酒菜,三九天煮碗鱼冻子喝酒哪里有呢!如果谁家有碗小鱼冻子,好客的东家喊几位平日称兄道弟的邻居围坐在一起,八角三的山芋酒喝几盅,酒酣耳热忘记了寒冷,好不惬意呀!
俗话说“水深才能养得住鱼。”近些年,白荡湖上游生态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泥沙俱下,河床逐年升高,方宕龙潭被淤泥堵塞。从八十年代开始沿湖的圩堤兴修达标采用块石护坡,停止挖土挑圩堤,没有再挖新鲜的方宕,使鱼儿失去栖身繁衍的“乐园”。还有农田滥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电瓶打鱼诸多的因素造成水质重度污染。
随着高科技在水产业的广泛应用,采用机械化捕捞,传统的捕捞方法退出了历史舞台。近几年为了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益,白荡湖改变了传统的养殖模式,以养殖老鳖、螃蟹、虾子为主导的经济型水产业,再也见不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河捕捞热闹的场景哪!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