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枞水之阳:花香作伴好还乡

时间:2019-03-28 11:11:39

  舒涵

  我的家乡在江水之北。那水,从中国各拉丹冬雪峰一滴冰水开始,汇溪成河,聚河成江,它横贯中国六千三百公里,澎湃东去,豪情万丈。

  我的家乡在枞水之阳。岭上多木,木名曰枞。松叶柏身,亭亭如盖,繁茂而儒雅。它长在《尔雅》里,长在《说文》里,长在《本草纲目》里,根生叶茂,生机勃勃。

  这一方水土,襟江带湖,阡陌纵横,青山秀水相间,风光旖旎,四季花香。

  这一方水土,印刻着数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先民生活的足迹,传唱着两千多年前汉武大帝亲作的《盛唐枞阳之歌》。这里,被誉为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

  这一方水土,便是我美丽的家乡——枞阳。它蓄长江之气势,枞木之生机,注定人杰地灵,注定树茂花香。

  每年春天,漫山遍野的桃花、梨花、杏花、李花、紫云英花,杜鹃花,次第盛开,姹紫嫣红……而最灿烂最普遍的,当数油菜花,花开时节,蜂飞蝶舞,遍地金黄,在民间的色彩中处处弥漫着清新的气息。

  家乡,它深爱着每一位离它远去的天涯游子;游子,日夜眷恋着远方的故园。梦里,家乡的香甜气息穿透时空,将我无数次带回故里……

  我踏着童年的足迹,嗅着油菜花甘甜的清香,沿着方苞植荷池,阅读鱼戏莲叶间;走过汉武大帝射蛟台,感怀古道之沧桑;路过达观山黄庭坚读书处,耳畔萦回琅琅书声;沿着沉睡亿万年古火山——浮渡山山间小道,走向白荡湖湿地深处,回到我阔别经年的故乡。

  曲折的花田小径,远远走来一介书生,青衣长衫,背着行囊,仙风道骨。认出来了,那是家乡在陆山庄方氏家族文人团队的领军人物,“六龄知文史,九岁善属文”的天才,在十七世纪写出中国第一部物理学著作《物理小识》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先生。

  我激动起来,我习惯性地举起手中的相机,我要为中国历史天空上这一颗耀眼的巨星拍照留影……咦,我怎么对不上焦啊?抬眼望去,油亮亮金灿灿的油菜花随风摇曳,却不见方先生的身影。

  我紧张起来,我四处张望,前后搜寻,我在家乡的山野里寻找这位天赋异禀的绝世通才。人文的亮色是不可能被遮蔽的,也不能被消解的,怎么没了先生的踪影呢?

  我追寻着,忽然有了发现。前方,就在前方不远处,一个书生模样的身影与荷助的老农擦肩而来,近了,近了,一位西装革履手持书卷的才子向我走来,啊?这不是方以智方先生,这是朱光潜朱先生。

  朱先生我知道,1897年金秋在家乡的岱鳌村呱呱坠地,28年后便考取了安徽官费留学,开启了他英、法、德留学生涯。一个摄影人,能在家乡遇见著作等身的文学博士、中国美学界泰山北斗,是何等的幸运啊!这回,我要拧着朱先生问一问,他那些美学论著,是否受到家乡美景的启迪?人类创造的美是否如油菜花般成片地铺展开来?我正准备迎上去,一阵风吹来,我眼睛眨了一下,面前忽地生起了薄雾,这位与美同行的朱先生便从我的视野里消失了,眼前只有抽象出来的美的金黄。

  我不知所措,疑虑重重,怅然若失。我继续在阡陌上前行,在花海里游移,我看见了村庄。

  村舍粉墙黛瓦,被绿树蔟拥着依偎在山岗之下湖岸之上,半遮半掩如少女般娇羞。金灿灿的油菜花开满水岸,开满山坡,开满一望无际的田畴,蜂飞蝶舞,如同金色的海洋。清粼粼的湖水倒映着小院农家,倒映着满山满岗的油菜花,春风吹拂下,金黄嫩绿浅粉深黛随微波洇开,又随微波聚拢。这里没有车马的喧嚣,没有机器的轰鸣,村庄以恬淡宁静的姿态与山水相依,鸡犬相闻,一派祥和。

  袅袅炊烟飘来,农家的饭香了,乡邻四舍得知我归来,纷纷出门相迎。与我相拥的是我的发小,我们几度相拥泪眼汪汪,我们都惊叹容颜老去,家乡却静美如初……我在发小家的电视里见到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新闻直播间的画面中,正播放着这位老乡仍在工作室里开展空间科学应用实验的情景。

  这怎么行?这样的春风三月,还在做科学实验,难道他不知道青春作伴好还乡?不行,我要发一条短信告诉他,我问他可得空回趟家乡?——三月的家乡春光正好,千里油菜迎风舞,万顷农田翻金浪,何不趁春光明媚,聚首枞阳。

  家乡三十万亩油菜花已竞相绽放,蔚为壮观,蜂蝶嗡吟,香气袭人。这纯粹的金黄闪耀在历史和现代之间,引领我们走向色彩深处,赏玩、沉思和陶醉。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