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即中国功夫,是我国传统的武功艺术,被列为华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武术套路通过气功的发力,是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揉合一体,凝神聚力,通过肢体发挥极致。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八法到达强身健体的功效。具有“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的特点,深受武术爱好着的青睐。
2010年东乡武术被省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13年在“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上,来自枞阳的“东乡武术”,被评为首批“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
解放前,枞阳隶属老桐城县的东乡和南乡,至今民间还流传着“打不过东乡,吃不过西乡,文不过南乡,告不过北乡”的民谣。东乡民风彪悍,东乡人遇事喜欢较真,性格豪放粗犷,说话丁是丁卯是卯,办事雷厉风行。
东乡包括枞阳的周潭、汤沟、老洲、白湖、项铺、金社、白梅、陈瑶湖等乡镇。东乡武术历史渊源,源自于福建少林派,发详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明末,兴盛于清。在日臻完善过程中,吸取南北少林拳的精髓,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武术。
东乡武术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拳术套路,一是械术套路。拳术姿式有高盘的少林派飞檐走壁,有低盘的武当派委身扫地桩。械术套路,如大刀斩四门,长棍探龙潭等,十八般武艺一应俱全。
东乡人自古以来就有尚武的习俗。早在元代,这里就居住着两大氏族,鹞石周氏与大山章氏。据《章氏族谱》记载,大山章氏祖居福建蒲城,其祖章仔钧系唐朝武将。唐末章仔钧后裔有一支人迁居安徽的泾县马原,宋朝亦出了不少的武官。元代有天武、天禄兄弟俩由马原迁周潭定居,并带来了福建的少林武功。从此,章氏人丁兴旺,习武之风延绵,代有武术精英。
明初,一位大山章氏姑娘嫁给鹞石周氏的三世祖,后又世代联姻,因而章家的武功传到了周家,于是,周氏家族的习武之风亦大兴起来。
元末明初,枞阳东部的周潭、陈瑶湖一带习武成风,经久不衰,高手如林,拳师代出,享誉大江南北。发祥地在周潭镇的大山,兴于大山的章氏家族,后传于世,传播横埠、汤沟、仪山、项铺、老洲等乡镇。
武术套路扑朔迷离,变化莫测,叫人防不胜防。多以低中盘姿势出击,以低盘防守,出手迅速,灵活应变,刚柔相济,骁勇剽悍。一招一势,一拳一脚,一剪一腿,易攻难守。把擒拿斗打糅合一体,拳打猛虎,脚踢蛟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倒对方。
清初,以周潭为中心,周围几十公里的年轻人都争相习武,习武之风遍及整个东乡,逐渐形成了东乡武术。章、周、陆、邓、谢、王、汪、吴这些姓氏的家族,家家必备刀矛棍棒,户户必有铁器家伙,男女老少习武成性,人才辈出,高手如云。
每到农闲季节或者春节期间,几大姓氏家族联袂设擂台,以武会友,切磋技艺,竞相争逐,决胜名师。为维护本姓氏宗族的根本利益和抵御外来势力的侵犯,各氏族的族长不惜高薪聘请武师办精武堂,培养武术人才,从而推动了东乡武术迅速发展。
传说,清朝道光年间,皇宫内有一位贾姓的侍卫官,此人彪形大汉,精通武艺,身手不凡,因与宫女有染,触犯了皇家的“天条”,遂逐出宫门。他落脚九华山皈依佛门,收了几个徒弟教练武术。天下名山僧多占,九华山名闻天下,一年四季香火旺盛,善男信女上山进香络绎不绝。贾和尚好色的本性难改,在寺庙内密建地下暗室,诱骗朝山进香的妇女苟合,侵犯女性,百姓深受其害。
九华山下,有一姓黄的长者久谋除掉花僧之事,听说桐城东乡有武林高手,侠肝义胆,抱打不平,便派人暗中求助。三十六名教闻讯后,个个摩拳擦掌,义愤填膺,又挑选了几十名武术精英,乔装香客,暗藏铁器家伙,向九华山直奔而去。
到了庙前,众教头发出挑战的信号,邀请贾和尚出来以武过招。说着只见绰号叫“孙铁头”的教头,两手卸下重达200多斤的大铁门扔到山下。寺中的和尚见来者不善,急将两道千斤闸门放下抵挡,又被力大无比的邓教头用肩扛住。只听一声呐喊,众教头率众一涌进入庙内。
那贾姓的花和尚慌忙挥舞大刀,与几个和尚奋力抵抗,几个回合就乱了手脚,见势不妙,纵身一跃上了屋顶,准备逃之夭夭。岂料屋顶上早有埋伏,为首的教头章冠鏊一棍就挑飞了贾和尚手中的大刀。贾和尚深知技不如人,难以招架,不得不俯首跪地求饶。接着众人将淫僧押送县衙惩办,从地下暗室中解救受害的良家妇女。从此,东乡三十六名教英名远扬,东乡武术威震长江两岸。
咸丰年间,东乡武术高手辈出,闻名的有,清朝嘉庆甲子科第二名武举章摹斌,武艺高超的拳师章观鳌,具有正义感的教练章启勋,为父报仇的侠女章素芸等。白梅孙畈束家大院的束永言,功夫盖世,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皇封武林郎。其间,民间英才辈出,东乡的三十六教头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最为惨烈的事件也是咸丰年间,当时洪杨乱起,太平军占领安庆,侵扰枞阳,在与太平军战斗中,东乡三十六名教和几百团练勇士因寡不敌众,伤亡惨重,几百名武术精英殉难阵亡。
民国期间,老桐城县东乡人在农闲之际,特别是春节期间,以自然村庄为单位组成习武小组,俗称教场子。习武的大多是青壮年,先学徒手,后学械器(刀、棍、铁尺、鞭、耙等)。学徒相互打斗,切磋技艺,交流经验,一年半载学成“破拳”,与师傅动真格过招交锋,如破不掉师傅的招术不可出师。教场子的人称为师傅(也称:教士),教学有成就有影响的人尊为老师傅。师傅在教场子时往往蓄意留一手绝招,以免在“破拳”时被徒弟所击败闹出笑话。
为了使武术一脉相承和保护本族的生死攸关,各姓氏家族制定不成文的规矩,武术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姑。视出嫁的姑娘如泼出的水,出嫁便是人家的人,两姓之间若发生械斗,怕她们帮婆家上阵。这些陈规陋俗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东乡武术的发扬光大,以至一些高超的武艺在民间失传。
解放初,东乡武术随处可见,如项埠镇陶家东边的“铁尺”,鳌山张的“棍子”,豸岭吴的“单刀”,白梅束家大院的“五节鞭”都非常闻名。出现了不少的武林高手,闻名于周边,使一些流氓地痞闻风丧胆。
“文革”后期东乡武术又雄风再起,掀起了习武的新高潮,青壮年农民利用春节和农闲习武成风,使失传的东乡武术后继有人。在金社镇高岭的“长江武校”,横埠镇老庄的“桃满武校”常年招生学员教授武术。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化雨,东乡武术之花梅开三度,得到进一步传承与创新,习武健身,习武强身,习武防身,蔚然成风。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