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每每读罢文友们怀念母校的文章,心情难免忐忑不安起来,心里暗自思忖:我的母校都还在么?
金秋十月,我回乡探视母亲,望着窗外的蓝天丽日,因闲暇无事,我信步走出了屋子,穿过被衰草覆盖着的乡间小道后,开始溜跶于村村通公路上。一路上,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闻着清新的泥土气息,听着久违的鸡鸣狗吠之声以及四周林间传来的声声鸟语,心情惬意极了,不知不觉府君小学就出现在了眼前。
远远地,树梢上露出了朱红色的校门楼,虽然浓荫蔽日,“府君小学”几个镀金大字仍然闪着金光跃入眼帘,校门楼的样式让人联想起影视剧中的天安门城楼,红色的疏篱瓦呈伞形覆盖着朱漆门楼。随着脚步的渐渐临近,一种异常的宁静顿时让我忐忑不安起来,渐渐地,门楼上校名题字右下角的落款小字清晰可辨:志坚,二〇〇二年。
看着昔日破旧不堪的小学如今竟如此气派,迅速产生进去一探究竟的冲动,却不料“铁将军”把门了!只得透过铁栅门在校园内四处搜寻着,只见当年我们曾经嬉闹过的校园里寂静得甚至连一根针掉下后都能听得见,空旷的场地上处处杂草丛生,芦毛没膝,灌木遍布,林间不时传来啁啾鸟鸣,偌大的一个校园内仅存一幢三层楼的教学楼和两幢灰白色的平顶房在凄凉地晒着橙黄色的阳光,空无一人的校园如今完全被动植物侵占了,让人实在无法找到往昔的记忆,想想学校在繁华谢幕之后愈发显得寂寥,心里顿时凉嗖嗖的。
脚踏着软软的衰草,我恋恋不舍地从高大的白灰色围墙东侧的小道上开始四处找寻着,企图再次找到当年孩提时代的感觉。围墙东侧的空地当年曾是学校的操场,如今被一幢白灰色的两层小楼房侵占着,住户与校园之间的空地上,一大片蔬菜青翠碧绿,显然已经成了农户的菜园了。
当年学校坐北朝南,依稀记得只有一个南向的正门,在当年的正门方向学校重建时留有后门了。沿着围墙南侧的后门方向的土坡拾级而下,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个水塘,这是学校当年的吃水塘,全校教职工的生活用水均取于此。
水塘北部、校园西侧的田冲里,成片的金黄色的稻田依然在微风下荡漾着金波,水塘东侧的庄稼地里,如今栽种着红薯,这片庄稼地是当年学校的菜园子。在那个按照“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给学生评优的年代里,我们常常在这片庄稼地里上劳动课:同学之间两两组合,从附近的水塘里抬水浇灌着这片菜园。只是如今校园仍在,水塘仍在,稻田依旧在荡漾着金波,往昔的读书声却不闻了。
转了一圈之后,我恋恋不舍地又回到了北向的正门,久久端祥着府君小学校友、原枞阳县副县长唐志坚书写的“府君小学”几个遒劲有力的金色大字,不知不觉间,当年早读课上我们琅琅读书声顿时在耳畔回响:我们的学校坐落在梅山脚下,四周的树苗清秀挺拔,多少次我们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讲,窗外正盛开着美丽的鲜花…三十多年过去了,一切如昨!
想想扩建后的气派校园内竟空无一人,往昔的书香不再,难免良辰美景虚设,一种物是人非的伤感顿时漫上心头,霎时间,那消失在荒烟蔓草间的佛语书香如放电影一般在脑海中一幕幕重现。
据老一辈们回忆,府君小学的校址上原本是一座叫做“府君”的庙宇。当年这里成天仙气缭绕,香火极旺,坐在七、八百米开外的陡塘冲家中,早晚都能清晰地听到晨钟暮鼓声。至于庙名为何命名为“府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只是这儿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香火极旺,尤其是正腊月,家乡的人们几乎家家户户都去“府君庙”还愿进香,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里,“府君庙”里的菩萨寄托着家乡人们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多少梦想!
在“府君庙”里面的菩萨被捣毁,房屋被拆除后,一九四八年,在庙宇的旧址上用拆除庙宇的材料建成了“府君小学”。由于见证当年庙宇拆除的老人们大多已经仙逝,偶有个别健在者,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致使拆除“府君庙”的动机现无从查考。
只是听老人们回忆,或许是人神共愤的缘故罢,在拆除“府君庙”的当日,天起飓风,几乎差点将人刮走。但庙宇最终还是不依神的意志被拆除了,代替昔日晨钟暮鼓的是琅琅书声,继浮山小学(后改为浮山中学)、长安小学之后,涵盖桐城东、南乡以及北乡大部分面积的枞川大地上的第三所“完小”终于建成了。只是让人们疑惑不解的是,触犯神威建成的小学教学质量一直较好,尽管它处于石马乡的边缘,直到停办以前,它的升学率都一直领先于乡中心小学。
在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时期,由于当时的安徽枞阳县石马乡高丰农业社在“唐圩(后改为高丰圩)”精心培育的“卫星田”,创造了亩产一万六千二百二十七斤十三两的高产纪录,放出了《人民日报》公开报道的第一颗早稻产量破万斤记录的“卫星”。随后,具体指导放卫星的乡、社领导均受到了中央首长的接见,为了纪念这段“光荣”的历史,府君小学同时更名为“高丰小学”了。
在“文革”前后直至我就读的改革开放前期和初期,当时的高丰小学生源极广,附近的洪湾村不少适龄儿童纷纷来学校就读,为了缓解人满为患的压力,学校终止了一、二年级的招生,同时设有“初中部”,当时的学校只有一栋瓦房、一栋草房外加半栋砖房。尽管学校当时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小升初的升学率仍然超过当时的石马公社中心小学,初中部的升学率与当时的石马中学难分伯仲。
面对府君小学昔日辉煌的教学成就,人们不会忘记曾经活跃在枞川大地上的那些教育界精英们,他(她)们是张躞瑤老师、吴大杰老师、张先敏先生、慈加益老师、姚永杰老师等等,他们都曾在府君小学的三尺讲台上奉献过自己的青春岁月,他们的名字必将同府君小学一道载入枞阳教育的光辉史册。
“昔日府君庙,今日百花园”,时至今日,五年级时的语文老师唐贻兵讲解作文时的话语至今仍在耳畔回响,有谁知道,在这方不大的校园内走出了多少政界、科技、文教卫界的精英!在桃李满天下的今天,不知当年辛勤耕耘的园丁们如今身在何方?高中毕业那年,就听说当年的教导主任兼班主任的李敬老师已经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了,不知吴仲老师如今可还安好?
在与学校附近住户的攀谈中得知,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在走过了将近七十年的旅程后,二〇一三年,府君小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与原高丰村的义楼小学合并,集中搬迁至高丰村村部附近,统一命名为高丰小学,现与皖枞新埠唐氏宗祠、高丰村村部一起成为唐湾美好乡村(省级)的一部分,已经成为文化枞阳的一道靓丽风景。
返程途中,漫步于村村通公路上,望着一座座只接地气、没有人气的风光旖旎的乡村,从坐在房前屋后晒太阳的众多留守人群中我始终未能搜寻到一张充满青春活力的面容,联想到只在春节期间盛极一时的乡村时,心情顿时异常沉重起来,情不自禁地暗自思忖着:府君小学还会像春节期间的村庄一样再次热闹起来?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