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枞阳西周考古综述(三)

时间:2019-04-04 14:56:25

 王乐群

  3、墓葬

  全县境内已发现先秦时期墓葬(群)7座(处),经考证,在王家咀、官塘等地发现的墓葬,年代被确认为西周时期;在杨市发现的墓葬时代是春秋时期[54];在达观山、县政协发现的墓葬的年代为战国时期[55],由于这些墓葬均遭到破坏,其形制和葬式无法知晓,仅收集到部分随葬品。

  旗山墓群,位于枞阳县城东部的低山丘陵地带,集中分布在枞阳镇旗山、长安、蒲州、石岭等村,以旗山村为中心大约直径2500米的范围内都有发现[56],是一处以战国墓为主、并有少量春秋、西汉墓的大型墓群[57]。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先后发现(掘)了大量墓葬,据不完全统计,共出土文物不低于800件[58],可分为陶器、印纹硬陶、原始瓷器、玉器、铜器、铁器、货币、琉璃器八大类。陶器主要有鼎、豆、壶、罐、匜、盆、钵、盘、盂、勺等;印纹硬陶以罐为主,多饰细方格纹;原始瓷器有瓿、壶、鼎等;玉器有玉环、玉珌等;铜器有句鑃、鼎、壶、镜、剑、戈、矛、鐏、镦、权、勺、刀等,有铜、铁复合铸成的现象存在;铁器有锸、夯锤、剑等;货币仅见蚁鼻钱;琉璃器仅见管类饰物。

  1990年1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枞阳县文物管理所在旗山来龙岗旁发掘7座战国时期的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式,墓壁光滑,部分墓有壁龛和脚窝坑,少数墓积石或积沙,出土文物60多件,发现了典型战国楚文化器物“四山镜”和蚁鼻钱。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分析,认为墓群年代当在战国中晚期[59]。2006年4至7月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旗山墓群沙河工地发掘清理了72座战国晚期到战国末期的墓葬,出土文物400多件。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岩(土)坑墓,可分为带斜坡或竖穴式墓道(M18有一级台阶)墓、不带墓道、台阶的宽坑墓和窄坑墓三类,葬具多为一棺一椁或单棺,有的无棺。从墓葬形制、随葬器物上对墓主的族属进行初步判断,认为大部分属于楚人或楚遗民墓,少数墓葬可能是越人或越遗民墓[60]。

  春秋中期,群舒为楚所灭后,直到战国末期均为楚国势力范围,楚文化浸润枞阳,但在地域上又与吴越相毗邻,受其文化辐射,战国晚期楚国力量日渐衰微,中原地区政治和文化的对其影响日渐突出。旗山战国墓群处于同期墓葬文化的交汇点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呈现出以楚文化为主,中原、吴越文化并驱发展的态势。

  二、商周铜器

  到目前为止,枞阳县商周遗存出土的铜器至少有150多件,年代最早的是商代,数量最多为战国时期。可分为容器、兵器、工具、乐器等类。现就其有明确发现地点并经过鉴定的铜器介绍如下:

  1、1977年,枞阳镇旗山墓群区的旗山村兴建蛇凹排灌站时,发现战国时期墓葬数座,出土剑6件、戈1件,共7件。

  2、1978年,在枞阳镇旗山墓群区旗山村征集战国时期剑3件,矛2件,削、戈各1件,共7件。

  3、1982年10月,枞阳镇达观山战国墓出土鼎、权各2件,壶、戈、勺、剑、鐏各1件,共9件。

  4、1985年4月,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在浮山镇会圣村征集西周时期鼎1件。

  5、1985年6月,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在旗山墓群区枞阳镇下枞阳征集战国时期剑1件。

  6、1986年10月,在义津镇镇征集战国时期剑1件。

  7、1987年7月,周潭镇汤家墩遗址出土商周时期方彝1件。

  8、1987年10月,在钱铺乡井边村狮子山采矿遗址旁采集战国时期凿1件。

  9、1987年12月,枞阳镇旗山墓群区的老庄村发现墓葬1座,出土战国时期鼎、壶、勺各1件,共3件。

  10、1987年12月,金社乡杨市村来龙岗发现土坑墓1座,出土春秋时期鼎2件、匜1件,共3件。

  11、1988年1月,在枞阳镇旗山墓群区的老庄村征集战国时期剑1件。

  12、1988年3月,在枞阳镇旗山墓群区的陆家湾居民组征集战国时期镞8件、剑2件、矛1件,共11件。

  13、1988年9月,在枞阳镇旗山墓群区的旗山村征集战国时期剑1件。

  14、1988年10月,在枞阳镇旗山墓群区的蒲洲村发现战国时期墓葬1座,出土鼎、壶、勺、剑各1件,共4件。

  15、1989年3月,在𠙶山镇桃花村施家墩遗址采集商代刀和镞、西周时期锸各1件,残器3件,共6件。

  16、1989年9月,在周潭镇汤家墩遗址采集西周时期矛1件。

  17、1989年10月,在周潭镇祖家墩遗址采集西周时期削1件。

  18、1989年9至10月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商周时期的周潭汤家墩遗址进行发掘,出土镰2 件,锸、凿、锥、镞各1件,共6件[61]。

  19、1990年2月,周潭镇汤家墩遗址征集西周时期剑1件。

  20、1990年3月,枞阳镇旗山墓群区的旗山村发现战国时期鼎、勺各1件,共2件。

  21、1990年1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旗山来龙岗旁发掘7座战国时期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出土镜、蚁鼻钱各1件,剑、戈、鐏各2件,共8件[62]。

  22、1991年6月,𠙶山镇𠙶山村征集西周时期锸1件。

  23、1992年5月,横埠镇官塘村寺墩西周时期土坑竖穴式墓,出土鼎2件、尊1件,共3件。

  24、1993年6月,在枞阳镇旗山墓群区的渔业村发现战国时期剑1件。

  25、1996年2月,官埠桥镇前程村发现西周时期土坑式竖穴墓,出土鼎2件,爵、尊各1件,共3件。

  26、2001年1月,在枞阳镇旗山墓群区的旗山村留庄组发现战国时期壶1件。

  27、2001年4月,在枞阳镇旗山墓群区的旗山村出土战国时期蚁鼻钱5件,剑、戈、镜各1件,共8件。

  28、2002年7至8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横埠镇官塘寺墩遗址进行发掘,出土镞、刀等铜器[63]。

  29、2006年4至7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枞阳镇旗山村的战国西汉墓群沙河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战国墓72座,出土保存较为完整的铜器有:剑14件,戈6件,矛5件,鐏3件,句鑃、镜、镦各1件,共31件[64]。

  30、2006年3月,在枞阳镇旗山墓群区内建设工程中发现数座战国时期墓葬,出土剑8件,镜2件,壶、勺、矛、刀、残器各1件,共15件。

  31、2007年8月,在枞阳镇旗山墓群区银塘路发现战国时期镜2件、剑1件,共3件[65]。

  汤家墩遗址出土的方彝,是这类器物在安徽首次发现,其资料曾发表于1991年的《文物》上,作者认为其年代在商周之际[66]。《安徽省志•文物志》将方彝列入商代铜器条目之下,称其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67]。李学勤推断其年代不晚于周初,且为本地铸造而非输入品[68]。《安徽馆藏珍宝》谓:此方彝与现藏美国福格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方彝和宝鸡纸坊头1号墓出土的西周成王时期的方彝极为相似,故本件方彝的年代属西周初期[69]。汤家墩遗址出土的篦纹锯齿镰,有学者认为其年代应在西周早期。安徽江淮地区出土的青铜镰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多样,而西周时期的,仅在皖江北岸的枞阳汤家墩发现2件,反映出这一时期该区域的农业有了快速的发展[70]。

  旗山墓群沙河墓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乐器勾鑃,目前仅发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地区,长江以北一带少见。郑玲、叶润清认为该铜句鑃是战国早中期越国器物,可能是战利品或敬献的方式葬入沙河墓地M18楚墓中[71]。

  郁永彬、梅建军等对枞阳文物管理所藏的部分青铜器进行初步检测分析的结果表明,22件样品中有11件锡青铜、7件铅锡青铜、4件铅青铜,所有检测的青铜器均为铸造而成,部分铜器有铸后受热迹象;青铜剑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部分铜剑使用了错金、镶嵌及复合剑的制作工艺[72]。

  申学国的《枞阳出土商周青铜器研究》一文,首次对枞阳青铜器进行分期断代、文化因素分析等方面的综合性研究,公布了包括青铜容器和青铜兵器在内的37件青铜器资料,认为西周晚期以前枞阳青铜器更多是晚商文化和周文化因素;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受到东夷、群舒文化因素较为强烈;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晚期,此区域处于吴、越、楚相继争霸环境之中,最后秦国实现统一。因此其文化面貌较为多元化态势,各种文化交织融合在一起[73]。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