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枞阳西周考古综述(四)

时间:2019-04-04 14:58:21

 王乐群

  三、结束语

  安徽江淮地区商文化包含的主要文化有:来自中原的商文化因素、当地土著文化因素、源于山东的岳石文化及其后继文化因素,此外还应有来自宁镇的湖熟文化因素[74]。西周、春秋时期文化因素主要包括当地土著文化因素、周文化因素、楚文化因素、吴越文化因素[75]。枞阳是安徽江淮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商周时期文化基本不会脱离安徽江淮地区商周时期文化整体的框架范畴。商周时期的枞阳地区,内外交流日益频繁,本土文化开始辐射,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枞阳成为黄河与长江两大古代文化传播、交流、撞击的重要地域,中原文化、岳石文化、群舒文化、湖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呈现出多彩瑰丽而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面貌。

  [1]宁业高:《居巢考释》,载《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72-78页。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15-16页、第25-26页。

  [2]马茂棠:《安徽航运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

  [3]房迎三:《安徽庐江、枞阳发现的旧石器》,载《文物季刊》,1996年第4期,第12-18页。

  王乐群:《枞阳县文物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53-158页。

  枞阳县文物管理所:《枞阳县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2011年。

  [4]阚绪杭、方国祥:《枞阳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文物研究》第8期,黄山书社,1993年,第111-121页。

  枞阳县文物管理所:枞阳县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2011年。

  [5]枞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枞阳县志》,黄山书社,1998年,第64页。

  [6]王乐群:《枞阳文物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0—21页。

  枞阳县文物管理所:《枞阳县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2011年。

  [7]阚绪杭、方国祥:《枞阳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文物研究》第8期,黄山书社,1993年,第111-121页。

  [8]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文物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第26-27页。

  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安徽枞阳、庐江古遗址调查》,载《江汉考古》,1987年第4期,第7-11页。

  [9]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安徽枞阳、庐江古遗址调查》,载《江汉考古》,1987年第4期,第7-11页。

  [10]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科学出版社,1959年。

  [11]张敬国:《安徽肥东肥西古文化遗址调查》,《文物研究》第2期,黄山书社,1985年,第5-10页。

  [12]张敬国:《含山大城墩遗址第四次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研究》第4期,黄山书社,1985年,第104—117。

  [1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1963年—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上下)》,文物出版社,2001年。

  [1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15]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科学出版社,1959年。

  [16]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文物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第286页。

  [17]枞阳县文物管理所:《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馆藏一级文物鉴定清册》,1994年。

  [18]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枞阳县汤家墩遗址发掘简报》,载《中原文物》,2004年第4期,第4-14页。

  [19]王峰:《淮河流域周代遗存研究》,安徽大学毕业论文,2011年。

  [20]张爱冰:《也谈曲柄盉的年代及相关问题》,载《中原文物》,2014年第3期,第57-64页。

  [21]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文物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第27页。

  [22]汪景辉:《安徽古代铜矿考古调查综述》,《文物研究》第8期,黄山书社,1993年,第204-210页。

  [23]人民日报•华东新闻:《枞阳发掘寺墩遗址出土一批文物》,载《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2年8月20日第2版。

  [24]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安徽枞阳、庐江古遗址调查》,载《江汉考古》,1987年第4期,第7-11页。

  [25]杨德标、杨立新:《安徽江淮地区的商周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

  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65-71。

  [26]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大城墩遗址发掘报告》,见《考古》编辑部编:《考古学集刊》(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83-99页。

  [27]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晋豫鄂三省考古调查简报》,载《文物》,1982年第7期,第1-16+97页。

  [28]刘建国:《论湖熟文化分期》,载《东南文化》,1989年第1期,第57-72页。

  [29]安徽省博物院:《江淮群舒青铜器》,安徽美术出版社,2013年,第3-4页。

  [30]马道阔:《安徽省庐江县出土春秋青铜器—兼谈南淮夷文化》,载《东南文化》,1990年1期,第74-78页。

  [31]安徽省博物院:《江淮群舒青铜器》,安徽美术出版社,2013年,第9页。

  [32]枞阳县文物管理所:《第二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

  [33]枞阳县文物管理所:《枞阳县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2011年。

  [34]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枞阳县汤家墩遗址发掘简报》,载《中原文物》,2004年第4期,第4-14页。

  [35]李学勤:《安徽南部存在颇具特色的青铜文化》,载《学术界》,1991年第1期,第37-40页。

  [36]汪景辉:《安徽古代铜矿考古调查综述》,《文物研究》第8期,黄山书社,1993年,第204-210页。

  杨立新:《安徽沿江地区的古代铜矿》,《文物研究》第8期,黄山书社,1993年,第194-203页。

  [37]王乐群:《枞阳文物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57页。

  [38]枞阳县文物管理所:《枞阳县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2011年。

  [39]杨立新:《安徽沿江地区的古代铜矿》,《文物研究》第8期,黄山书社,1993年,第194-203页。

  [40]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文物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第65页。

  [41]汪景辉:《安徽古代铜矿考古调查综述》,《文物研究》第8期,黄山书社,1993年.第204-210页。

  [42]杨立新:《安徽沿江地区的古代铜矿》,《文物研究》第8期,黄山书社,1993年,第194-203页。

  [43]王乐群:《枞阳文物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8-29页。

  [44]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枞阳县井边东周采铜矿井调查》,载《东南文化》,1992年第5期,第89-90页。

  [45]韩汝玢、柯俊:《中国科学技术史·矿冶卷》,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80页。

  [46]转引自杨立新:《安徽沿江地区的古代铜矿》,《文物研究》第8期,黄山书社,1993年,第194页。

  [47]枞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枞阳县志》,黄山书社,1998年,第74页。

  [48]枞阳县史志编纂委员会:《枞阳县志• 1978-2002》,黄山书社,2007年,第62页。

  [49]秦颖、魏国锋等:《长江中下游古铜矿及冶炼产物输出方向判别标志初步研究》,载《江汉考古》,2006年第1期,第65-69页。

  [50]杨立新:《安徽沿江地区的古代铜矿》,《文物研究》第8期,黄山书社,1993年,第194-203页。

  [51]转引自韩汝玢、柯俊:《中国科学技术史•矿冶卷》,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40页。

  [52]华觉明、卢本珊:《长江中下游铜矿带的早期开发和中国青铜文明》,载《自然科学史研究》,1996年第1期,第1-16页。

  [53]魏国锋、秦颖等:《若干地区出土部分商周青铜器的矿料来源研究》,载《地质学报》,2011年第3期,第445-458页。

  [54]枞阳县文物管理所:《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馆藏一级文物鉴定清册》,1994年。

  枞阳县文物管理所:《安徽省馆藏文物鉴定清册》,2004年。

  [55]王乐群:《枞阳文物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31、159页。

  [56]枞阳县文物管理所:《枞阳县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2011年。

  [57]王乐群:《枞阳文物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31-32页。

  枞阳县文物管理所:《安徽省馆藏文物鉴定清册》,2004年。

  [58]参见枞阳县文物管理所:《枞阳县馆藏文物总帐》。

  [59]杨鸠霞:《枞阳旗山战国楚墓》,见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189页。

  [60]叶润清:《枞阳县旗山战国西汉墓群沙河墓地》,见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234-235页。

  宫希成:《2006年度南方地区考古新发现•安徽省》,载《南方文物》,2007年第4期,第19-87页。

  [6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枞阳县汤家墩遗址发掘简报》,载《中原文物》,2004年第4期,第4-14页。

  [62]杨鸠霞:《枞阳旗山战国楚墓》,见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189页。

  [63]人民日报•华东新闻:《枞阳发掘寺墩遗址出土一批文物》,载《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2年8月20日第2版。

  [64]叶润清:《枞阳县旗山战国西汉墓群沙河墓地》,见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234-235页。

  [65]枞阳出土铜器资料出处除标明注释的外,其它参见的资料主要有:

  王乐群:《枞阳文物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枞阳县文物管理所:《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馆藏一级文物鉴定清册》(1994年),《安徽省馆藏青铜类文物鉴定清册》(2004年),《枞阳县馆藏文物总帐》,《枞阳县可移动文物资料》等。

  [66]方国祥:《安徽枞阳出土一件青铜方彝》,载《文物》,1991年第6期,第94-104页。

  [67]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文物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第339-340页。

  [68]李学勤:《安徽南部存在着颇具特色的青铜文化》,载《学术界》,1991年第1期,第37-40页。

  [69]安徽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安徽馆藏珍宝•上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65页。

  [70]申学国:《江淮地区出土青铜镰的类型及相关问题探讨》,载《农业考古》,2013年第4期,第142-146页。

  [71]郑玲、叶润清:《试析安徽枞阳旗山战国墓出土铜句鑃》,载《文物》,2010年第12期,第61-65页。

  [72]郁永彬、梅建军等:《安徽枞阳地区出土先秦青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载《中原文物》,2014年第3期,第108-115页。

  [73]申学国:《枞阳出土商周青铜器研究》,安徽大学毕业论文,2011年。

  [74]杨德标、杨立新:《安徽江淮地区的商周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65-71页。

  [75]叶润清:《桐城先秦文化及相关问题试析》,《文物研究》第20期,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36-42页。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