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大缸窑,一个承载着乡愁的地名

时间:2019-04-10 11:43:51
    2019年3月 20 日上午,春暖花开,天气格外晴朗,枞阳镇102公交站牌,换上崭新的大缸窑站名。
    近年,枞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公共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今年2月8日正式开通枞阳西边农村多条公交线路。102路公交途经大缸窑,为昔日陶瓷砖瓦生产基地的500多名职工家属的出行提供了交通便利。细心的村民发现,公交站牌上的站名将大缸窑地名误写为白茶厂。75岁的陶瓷技工梁付胜说:"大缸窑有近千年历史,是方圆百里人所皆知的老地名,地名的改变有悖民意。”
    大缸窑,古老的地名与村落,历史悠久。有史料记载,早在八百年前石姓的祖先迁徙此地,并开始建窑制陶,薪火相传,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大缸窑地名由此而得名。由于这里有独特的陶土资源,周边高山有可供烧窑用的柴薪,为土陶瓷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不仅能制造粗制土陶产品,同时还生产釉制陶器,如釉缸釉钵等。在堆积如山的窑渣中会发现很早以前的釉陶瓷瓦砾。古朴厚重的大缸窑土陶,是民俗文化的一种载体,蓄含着大缸窑艺人世代相传的古老土陶瓷制作技艺,展现着大缸窑800多年的历程。
    岁月流逝,环境变迁,昔日窑火燃烧、陶坯满场、繁忙昌盛的情景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然而今日大缸窑龙窑的遗迹依然存在。无论是走出去闯荡世界的游子,还是留守在故居的老陶瓷艺人,对大缸窑的地名依旧眷恋,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镌刻在记忆中。
    研究安徽陶瓷发展历史,就不能少了大缸窑这个老地名。大缸窑的陶瓷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去珍藏,它是枞阳土陶瓷文化的根,是大缸窑陶瓷艺人的根,也是枞阳非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地名有着非常厚重的文化积淀,承载着数代人的文化基因。大缸窑地名记录着这个地方历史的变化、社会的发展、百姓的乡愁。
    大缸窑渡口,曾经是桐城、孔城、庐江、钱桥等地百姓上安庆府的必经渡口和驿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缸窑为高甸区大窑乡,合作化时期为大缸窑红星窑业社,计划经济年代为大缸窑砖瓦厂。雨坛镇的大窑圩因大缸窑而命名。大窑圩与岱冲湖曾属菜籽湖流域,历史上称这片水域为大窑河。
    大缸窑居民就102路站牌地名一事向居委会、县交运局、县政府等部门提岀了恢复大缸窑地名的诉求。如今,县交运局领导听取了多方意见,已采取措施,恢复大缸窑地名,并派人在102路沿途重新安装站牌。大缸窑退休职工梁其名说:“大缸窑公交站牌恢复地名,体现了各级领导能够听民声,顺民意,为百姓办实实在在的事!”王晓林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