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柳峰山水

时间:2019-04-11 09:51:44
董四发

  身居江南水乡,退休赋闲,一年四季都有了去枞阳文乡拜访柳峰山水的时间。那里是生我养我、让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过铜陵长江大桥,经黄镇家乡横埠,往枞阳县城方向车行一刻钟,就到了白梅乡的孙家畈,再行一公里,便是柳峰村。

  柳峰,十里绵长的山峰突兀,绿树葱茏,两山峽谷之间,一年四季山涧流水潺潺,还有一大名牌树木特产:沿峽谷流水所到之处,生长着一排排柳树(编者注:水桦,乡人称古柳、水柳),村人称“水柳”。最高的山巅,名曰“柳峰山”。柳峰村的命名由此而来。

  “水柳”亦是一个村庄的命名,这里居住着胡姓人家。关于村庄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上溯千古,有一年,这里未有滴水下土,山道弯弯的十里峽谷全是砂石裸露,百姓到处寻找水源,谋求生存。

  一日,火球似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从远处走来一老翁,白发苍苍,弓背前行,手握一根柳枝,柳枝绽放嫩绿。老翁进村行至一老妪面前,试图讨水解渴。老妪见状,于心不忍,将家中仅有的半碗淸凉,呈送老翁。老翁二话没说,咕咚喝下,面含深沉的笑意,提着柳枝漫步到山脚下的裸石涧中,将柳枝插于裸石堆里,然后像长腿的风,就不见了踪影。

  次日清晨,村民寻水,见柳枝旁,一股清泉汩汩而出,漫过大涧的砂石,滥觞成流。消息传开,村民无不欢呼雀跃,而那棵柳枝一夜开枝散叶,长高了许多,翠绿的枝条悬在澄澈的溪流之上,生机盎然。人们目睹天降神奇于斯,于是磕头拜谒,敬为”神柳”。尔后一连数日淸风细雨,十里峡谷清泉流淌。

  年复一年,柳树长粗长高,开花结籽,顺涧流而下,潜入沙石缝里,涧沟两岸全是排排柳树。一直沿涧水繁衍生长,涧水所流之处,都有它的影子。直至今日,柳峰乃至毗邻金社杨家市直通长江水域,沿堤柳树葱茏,护堤护坡,会让你宽慰、放心。

  解放初期,我在孙畈小学读书。学校门前沙滩开辟成操场。操场周围皆是合抱粗的柳树。操场东边垒一土台,土台四角四棵古柳,就像玉皇大帝恩赐的四根台柱。妙处之大,用途之广,前所未有。

  毎天清早习做早操,领操人在台上示范运作,三百余名师生在台下依葫芦画瓢,这里也是值日老师、班主任和校长集体教导我们这些蒙童的唯一平台。

  夜晚,民间剧团就于台上演出黄梅戏,记得当时演的都是《夫妻观灯》、《打猪草》、《天仙配》这些农民喜闻乐见的剧目。学校陶老师的两位千金也曾参与演出,她们扮演的角色最得人们青睐。缘此,他的两位千金都被枞阳县黄梅戏剧团选走。她俩是我的学姐学妹,1960年,我在枞阳县城读书,特地到黄梅戏剧团观赏了她俩演唱的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唱腔极像严凤英,令观众打心里喜爱。而我于敬佩之外,还知道这是因为柳峰山水与桐城山水一脉相承,才造就了这两位千金。后来听说,因为家庭出身问题,二位千金被遣还家乡,这是十分惋惜的事儿。不过我猜想,水柳林里从此便有了黄梅野风,人物两不寂寞,尽管那曲调也许欢快也许低缓,那旋律也许是赞歌也许是悲歌。

  十里山道弯弯溪水长的岸旁柳树,每一棵都凝聚着古人心思和光阴故事,无不透露出神秘的气息,沉着內敛。还是徒步的时代,让通向庐江、桐城、枞阳县城的行路人,在陌生的遥远中,感到熟悉和亲切。这条道上,呈现出一种与别的山路不太一样的浑朴之美。

  “风水”之妙处,后人说不清楚。1958年百日大旱,十里峡谷涧沟里砂石全裸露在外,两岸田里的禾苗“焦头烂额”,颗粒无收。柳峰人不得不另谋新策,调动千军万马,在上游柳峰山脚下,两山之间的几条峡谷水流汇合处,筑起一座拦腰大坝,沿山涧水系拉直,形成一座偌大的水库。

  河道右旁形成一条沿水流走向的砂石公路,直通水库大坝脚下。沿途沙滩改成了良田,峡谷里的渓水滋润着庄稼,滋润着柳峰人收成的梦想。走在砂石路上,两边的深谷寂静,谷底的溪水闪着金光,投射出令人目眩的吸引力。

  我记得水库前面有一片开阔地带,砂石间生出几棵低矮的赤松,常在雪霁,跑到这里张网逮麻雀。现在这里被柳峰的能人开辟成果园,果园里有梨、桃、苹果、葡萄,万物花开,各见性情,万物结果,各有滋味。低洼处建成了多个养鱼池,鱼池不远处,还种植了蔬菜。东西两旁的坡地上幢幢楼房,那是农家乐,供游人休闲。这是柳峰人把聪明智慧种下了土地,在静美的乡村里守着四季的往复,创新发展。

  前年夏,我回故乡,再走十里峡谷,发现早先沿溪涧的砂石路,全铺成了宽敞的水泥通道,直通水库脚下。沿途的水柳郁郁葱葱,枝桠自由地延伸,覆盖溪涧和路面。漫步林荫道上,插柳成溪的神话故事再次涌上心头。只是这回我想,当年那场大旱,那位神仙老翁为什么不伸手相救?原来从来就没有神仙上帝,要创造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不过,“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对万物、对生出万物的土地心存敬畏是必须的,对自己、对他人的未来怀揣梦想与祝福也是必须的。毕竟土地是我们共同的唯一家园,我们在大地之上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人神共知的。即使感动不了天地,能够感动人也是值得的。所以,能够帮我们的,不是头上三尺神灵,却还是一直踏在脚下的土地。

  常言道,深山老林,这山林中的草木得天地之灵,也是天地大美的一部分。“深”,说的应该是山林的深幽、深邃、深远。而这深也缘于草木的繁茂,入山林,才能有行到水穷、坐看云起的豁达;“老”,应该是时光的沉淀,周而复始的岁月更替。山林的老,老出了一份禅意,老出了一份壮观。

  林荫道外,是沿山势错落、绿树掩映下的房舍。十里峡谷的山间村落并不大,几十户人家合屋成山村一座,整个村庄是“隐”的,既有安静的静,更有干净的净。水泥路是浄的,门前庭院是净的,楼宇的瓦檐是净的,新垒的柴垛是净的,兰的暗香是净的,潺潺渓水是净的,刚沏的茶香是净的。那一刻,身心俱净,纯粹、含蓄、清远。

  柳峰山春草木深,山花摇曳,山茶绿翠,山竹秀拔,山树、水柳伟岸,山泉淙淙。清泉石上流,泉自山上叩石向下,一路飞珠泻玉,汇集到涧溪峽谷中。如此景境,便是王维人生的注脚,更易懂得他为何中年丧妻以后,不再续娶,一直独居终南山。

  凭他的才气以及个人魅力,何尝没有朝云那样的女性知己?再不济,也有樊素、小蛮那样的玲珑女子追随的吧。这些世间的男女之情,他一概屏蔽掉,都不要了。心性的澄明使他祛除一切不必要的欲念,独自对山,只偶尔与翩翩少年裴迪对上那么一两组诗,以作遣兴。

  中国的汉字满是禅意,与山一起的人为仙,王维后期的人生趋于仙境,圆满了,也成全了自己,与山川同在,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山,就是这样美好,终南山优美,柳峰山亦是如此。山村少人语,偶见几位擦身而过的农妇,肩背茶篓,晨起,上山采茶,山间的林木很快遮掩了她们的身影。穿行于茶树间,撷取那嫩尖的叶芽,大半天,方得满篓,回去晾于圆匾。然后炒青、制茶,运往山外。我购回两斤,此后数月,唇齿间的芬芳,皆来自于柳峰山水的青茶。

  柳峰山水,养育着世世代代的柳峰人,自然也养育了我,尤其上了年纪,越发对柳峰山水有所寄挂,跟它们在一起,总是有所付,有所托。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