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安徽省政府公布了207处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消息经《六尺巷文化》刊文后,因对老桐城的特有情结,笔者在网上查阅、点数了桐城、枞阳两地的文物保护单位分布情况,并进行了一些两县之间和省内的比较。
首先必须要指出的是,简单的数字不能说明全部问题,文物绝不是海绵里的水,不可能“挤挤总会有的”,这个科学态度必须具有。所进行的比较,也绝无批评、引起口水纷争等意图,只是为了两地更好推进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一些素材,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之初衷。
以下笔者所说的,权当抛砖引玉,只能作为思考、讨论问题的一个角度、一个方面而已,还请各位专业人士和读者朋友不吝指教。
以桐城、枞阳两地比较,文保单位可谓各具特点、各有优势。
从文保单位层次上看,截至目前,桐城的国家级层面有2处,枞阳有1处;桐城的省级层面有10处(姚莹故居和姚莹墓合并为一处),枞阳有17处;根据网络查询的相关资料,桐城的市县级层面有102处,枞阳有35处。
从省级以上的类型分布上看,除了古建筑桐城5处,枞阳3处外,其余的均是枞阳居多。桐城古遗址0处、古墓葬3处、石窟寺及石刻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处、其他类0处,而枞阳与之相对应的,分别是2处、6处、2处、4处、1处。
从省级以上的地域分布上看,桐城12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在城关的就有9处,乡镇的3处。枞阳18处中,在城关的仅有4处,乡镇的14处。
如果放在全省898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含128处国保单位)这样一个大格局下,对比同为县级的歙县、寿县和绩溪(三县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比就要和好的比)。截至目前,歙县有国保13处、省保63处,寿县有国保6处、省保12处,绩溪有国保4处、省保29处,
不得不说,桐城、枞阳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在全省只是达到了一个中等水平。即便合并计算,再加上罗岭镇的严凤英故居和墓地,整个老桐城县的国保3处,省保28处,也算不得名列前茅。
对于一个对文物工作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来说,仅仅从数字表层分析,得出一个很粗浅的想法:文物保护工作,两地都要加强,稍稍不同的是,桐城重在“提档”,枞阳重在“扩容”。
就桐城来说,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2处,提升为省级以上层面的只有12处,提升率为11.76%,枞阳县的提升率为51.43%。区划调整后,枞阳的文物保护工作逐年增强,桐城如何进一步提升档次,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就枞阳来说,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仅有35处,远远落后于桐城,后续的发展动力显得不足。桐城30年前,也就是1989年就被授予第一批“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现在正在积极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一系列举措,支持桐城文化产业发展。可以预计,桐城的文物保护工作必将快速发展,枞阳如何扩大基础面,同时兼顾档次提升,也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作为一个门外汉,就文物保护工作再啰嗦几句,提几点非常不专业的粗浅建议吧。
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从党委政府的层面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积极向省级以上层面争取,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积极支持本地文保工作,积极培育大众文物保护意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各方面合力推进工作。
二要有所取舍抉择。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与文物保护冲突时,要优先保护文物,万万不能再出现类似桐城相府账房楼被强拆的悲剧。
三要挖掘现有潜力。积极向上申报,转化成果,实现文物保护工作在档次上的提升。这对于桐城来说,尤为重要。
四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做好境内已有文物的抢救、修缮、规范管理、安全保护、环境整治等工作。对各类损坏、损毁文物的违法行为,要坚决拿起法律的武器。
五要继续开展好文物普查工作。提升文物的发现率和成果转化率,扩大市县级的基数,丰富储备。这对于枞阳来说,尤为重要。
六要坚持保用结合、文旅融合。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敞开大门,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网络宣传载体,让文物“活”起来。与旅游业挂钩,发挥文物保护对象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文物保护可持续发展。
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竞争,相信两兄弟县市之间的友好竞争发展,必将迎来两地文物保护工作的辉煌明天。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