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光斗三哥左光前生有七个儿子——其中第三个儿子左国栋生了四个儿子,左国栋第三个儿子左正谊又生了四个儿子,左文毅就是左正谊长子,也就是说:左文毅是左光斗的侄曾孙。
左正谊天资聪颖,七岁那年,他的父亲左国栋去世了。按说,一个七岁的孩子,心智还不健全,对死亡的理解,差不多还是懵懵懂懂的。可是,当时极度哀伤的左正谊,却止不住地嚎啕大哭,其悲痛之状,仿佛一个深谙世事的成年男子,叫人看了既心酸又震惊。
左正谊18岁进郡学读书。他闭门读书于龙眠山中时,主要以《太极》、《西铭》等为研究对象,穷究北宋理学濂、洛两大学派之渊源,考证朱熹、陆九渊学术之差异,理学造诣之深,一时间,令专注于理学之人,皆手捧经典来向他讨教,以致门庭若市。《道光桐城续修县志·人物志》,就专门在“理学”一章中,对他进行了介绍。
左正谊非常的孝顺,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侍奉寡母,至诚至孝之风范,颇似祖父左光前。
左正谊是在18岁时,长子左文毅出生。左文毅,字素臣,号果岑,他是左光斗家族继左光斗之后第二位进士,而且还是位武进士。
和父亲一样,左文毅自幼聪慧,爱好读书。成人后的左文毅,不仅足智多谋,且文武兼备。他长得很帅,高高的个子,长须飘飘。为人豪爽义气,与人交往中,能做到言行一致、始终如一,颇有长者之风。
康熙十七年(1678年),30岁的左文毅考中举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34岁的左文毅又考中了武进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38岁的左文毅获任镇安守备。镇安位于陕西境内,地处边境,军民杂处,土地贫瘠,是个很不好管理的穷地方,左文毅却不以为然,他慨然道:“利器不以盘根错节试之,又何以见得它是利器呢?我今得任此职,此地虽极其凋敝,军民困苦,我将尽心尽力而为,我想将来会慢慢好起来的。”他在大刀阔斧地干了一年之后,境况果然大有改观。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镇安大旱,军民仓皇失措,左文毅斋戒祈雨,许是上天为之感动,竟一连下了好几天的大雨,镇安因此而大获丰收。也是奇怪,与镇安接壤的邻县却满目焦土,颗粒无收。镇安百姓感激涕零,他们扶老携幼跑到左文毅的办公室,专程来向他致以谢意。
之前,镇安也曾遇到过荒年,左文毅当时就带头捐出工资来赈灾,后来又遭遇荒年,左文毅见中央各部的长官都掏腰包赈灾时,就又捐了一次钱。
镇安境内的士兵,一遇到奉命出征,家里就失去了劳动力,而留在家中的父母、妻子和儿女们的日子,则不免艰难起来,左文毅就此专门请求上级,对这样的家庭,尽可能少地征收税赋和劳役,后来果真得以减少一半的税赋和劳役。
别的地方听说后,也跑来向左文毅求情,希望他能帮忙说说话。动了恻隐之心的左文毅,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但这种行为,毕竟超出了自己的管辖和职权范围,自然引起长官的反感,尽管事情最终没办成,但老百姓还是很感激他的。
镇安这地方有个恶俗:婴儿夭折了,也不埋葬,就直接扔在路边。左文毅以行政命令的形式,革除此一鄙俗,严禁镇安县境内丢弃死婴,夭折的死婴一律埋葬。邻县百姓听说后,便将夭折的婴儿悄悄送到镇安境内。左文毅只要发现路边有丢弃的死婴,便设法买来寿衣和棺材,将可怜的孩子入土为安。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左文毅因公出差到京城时,突然于十二月十二日暴病而亡,去世时,年仅45岁。镇安百姓听说后,家家户户设灵牌以祭祀怀念。左文毅去世后,随他来镇安居住的妻子叶氏,将他的遗体运回桐城老家。此时,左文毅的父亲左正谊,刚去世一年。叶氏主持家政,奉养婆婆,将两个儿子和四个女儿抚育成人。其中,第三个女儿嫁给了张思耀的儿子。
张思耀是张英的侄子,20岁那年,他与叔叔张英一起,被时任江南上江督学使的山东即墨人蓝润录取为秀才。但左文毅这个亲家,终身也只是个秀才。这么一理,左文毅要比张英晚一辈。生于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的左文毅虽年长张英(生于公元1637年)12岁,但是却比张英早17年去世。左文毅去世后,张英为他写了篇传记,题为《左果岑传》。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