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人间词话》几种及钱澄之

时间:2019-04-29 17:25:44

  张文礼

  为了避免书对生存空间的过度挤压,前段时间,我清理了几百本书卖给布衣书局,想着以后要少买书了。不过,书还是要翻翻,免得面目越来越可憎。

  杨成凯先生是社科院语言所的研究员,专业是汉语语法研究。他有个笔名叫“林夕”。当年读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看到“范景中译、林夕校”,疑惑了许久。后来又在扬之水《读书十年》中读到这么一段:“此前与范景中聊,据范说,杨是他的挚友,琴、棋、书、画、算学、外语,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并说他毫无功利之心,只是‘玩’而已。今日一见,果然聪颖非常,尤精版本之学(因为只围绕这一话题)。不过却并非尽如范所说,是以‘玩’为事,而是想做事情,但想做的事,必是人所不愿或人所不能者。”慕名读了《闲闲书室读书记》(署名“林夕”),虽然里面的许多知识是我所不懂的,但仍有不少收获。此番在书店见到《人间词话门外谈》(海豚出版社)便毫不犹豫地买回来。《人间词话》是一部论词的名著,文笔轻松,雅俗共赏,拥有众多的读者,但其概念含义不明确,读来又并不是那么好懂。“词以境界为最上”这是开篇第一句,读来似乎没有任何疑义,杨先生却在这里提出疑问,展开句法分析和逻辑分析,试图还原作者和文本的原意,并引入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的概念来阐释“境界”的含义。再如校订,第十一则引刘融斋的话作“飞卿精艳绝人”,刘氏原文为“精妙绝人”,有的版本加上校注甚至径改为“精妙”,作者认为,王国维对温词的观感正是“精艳”,所以他的引文误记正反映了王氏的心声,因此不应径改。杨先生这本《人间词话门外谈》,意在引领读者理解王国维的原意,对重要的概念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对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则详加解释。书中有《人间词话》的正文、校订、注释、讲评和附录,可谓读者读《人间词话》的绝佳入门书。不过,关于书的形式,有一点小小的意见,这本三十二开布面精装的书做得挺精致。但是,每则开头出现《人间词话》正文时,为了与其他部分区分,除了字体不同外,还加了一个很重的黑框,这总让我产生不好的联想。不知为什么不与“补编”和“附录”一样,去掉黑框,采用黑体,这样书的形式统一且与其他部分的区别也一目了然。

  叶嘉莹先生在1981年出版的《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对王国维的文学批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书中,叶先生对王国维受到的西学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以很大篇幅追溯了《人间词话》与中国传统诗话的渊源,影响颇大。《人间词话七讲》(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叶先生关于《人间词话》的一本演讲集,演讲集的优点是面向大众读者,轻松有趣,缺点是容易重复啰嗦。《七讲》讲述了词的历史与美感特质,王国维所提的“境界”的含义,并细致地分析了晚唐五代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后主等人的词,读者能从这些文字中体悟到词作者的心声。我本来还有点埋怨演讲中有部分内容重复,可当我在第五讲中读到,叶先生曾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南开幼儿园给小朋友讲诗,“但是这个普及工作真的很困难,没有人推广,没有人学习,从老师那儿他们就都不想学,所以我就无可奈何了,我现在八十多岁了,我从六十多岁就开始进行这个尝试,但直到现在也没有什么显著成绩,我觉得很遗憾”,心情一下子就沉重起来,似乎有些理解了叶先生演讲的价值。演讲集作为“学者学术精华的稀释版”,对大众读者而言,是很有意义的。

  罗钢先生的《传统的幻象:跨文化语境中的王国维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是一本研究王国维诗学的严肃学术著作,书中收录了作者十来年的研究成果。罗先生的观点比较具有颠覆性,他认为王国维的“意境说”是王氏将德国古典美学的内容翻译成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这些古代文论话语又被现代的中国学者翻译成近现代文学理论的内容,因此,“意境说”是一种如霍布斯鲍姆所说的“被发明的传统”。书中用大量的材料,令人信服地分析了王国维受到康德、叔本华、席勒等德国古典美学家的影响,但“意境说”的理论资源主要源自德国古典美学,是否就意味着王国维的“意境说”是德国古典美学的翻译,我有点怀疑,但这个问题不在我的学力范围内。好玩的是,罗先生和杨成凯先生都转引了王国维晚年对《人间词话》“深悔少作”的说法,罗先生看来是接受了这一说法,而杨先生则说“此说恐怕不可信”,并以王氏晚年同意重印《国粹学报》本而以疏漏太多不同意重印《曲录》为证。

  还有一本书值得说说,张晖的遗著《易代之悲:钱澄之及其诗》(陆胤整理,人民文学出版社),是一本未完成的著作。第四章题目是“抵抗黑暗:钱澄之诗中的南京长干寺塔塔光”,让人想起他《无声无光集》的自序,可惜这章仅存开篇和部分材料。这本书通过钱澄之的诗文,分析了钱氏思想的复杂与微妙,如何从反清志士转变为“遗民”。书中印象比较深的两点是,一方面,钱氏比较务实,结交清臣,以养家糊口,刊刻自己的著述,对友朋家族子弟出仕清朝内心感到愉悦;另一方面,“一日尚存,未敢一日忘此志”,精心撰写《所知录》,力图纠正各种南明史的种种“伪说”。“遗民”“是其生命全部的尊严”。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