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令仪(1593年11月13日~1622年9月11日)字棣倩,安徽枞阳人(旧属桐城)。父亲吴应宾是明万历14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夫方孔炤,同邑人,万历44年进士,累官至嘉定知州、兵部侍郎、湖广巡抚。他们育有二子三女,长子方以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麻溪吴氏三外孙之一)令仪年仅三十便辞世,始殡桐城城南,为诰命。十四年后即崇祯九年改葬枞阳浮山,自此落叶归根。她辞世时,长子以智十二岁,最小的弟弟二岁,均由仲姑(孔炤二姐)方维仪抚养成人。
3.夜:新月不来灯自照,江天独步夜频惊。长年自是无归思,未必风波不可行。 4.江上久住:三暮三朝下峡愁,解缆还系楚江头。乡关有路应须到,只恐明年又远游。 7.展墓二绝句:九曲虹为带,千山翠作城。只应待萧史,天际伴吹笙。其二:泪滴慈亲墓,踟躇不忍归。茶倾三奠后,惟见纸钱飞。 8.联句:常记耳提班女诫,何劳口授伏生书。 9.过严陵钓台:扁舟过陵濑,富春入云兑。悬岩十九泉,苍松发幽会。钓杆有余乐,云台何足绘。天子本知心,故将轩冕赉。 10.挽歌八章:一、循环多日月,行坐有波澜。大块焚将易,高墉射却难。二、北堂何事转绯徊,冷落南山酒一杯。记得婉容遗秀句,枫亭红去荔奴来(原注荔枝佳者曰枫亭,红荔奴即龙眼)三、得翁珍重得姑怜,共道闺中六行全。收却人间无限泪,一时和雨到黄泉。四、儿家翁婿最怜才,享祀频将劓刖媒。环珮不归人化蝶,飞来飞去郭生台。五、大患悲人道,奇穷惜我仪,彭殇同一器,狂闹复何为。六、堂前姊妹最情亲,一曲招魂倍怆神。从此柏舟行坐处,荒云冷月领青春。七、细君教得两门楣,金翟双占姊较迟。刚把锦衣酬圣善,可怜清昼不多时。八、喜吟谢韫联成句,爱读班家续旧书。博得男身将惠业,可怜吟落子云居。 11.昆池道中二绝句:细雨斜风拂面吹,杏花欲谢柳先垂。此行不解怜春色,也学清明上冢儿。其二、一望昆池几断肠,舆中不语泪千行。自怜身是裙衩辈,无复年年拜墓旁。 15.望远.送姚姑姊长溪南还:旧春初暮辇香车。点点云迤逦。星高闽野,月满吴江,携手扁舟东舣。好似武夷,三十六峰在望,说甚幽闲梦里。形与影相随,了霜青电紫。秋起,捧得枫亭红去。荔如来,北堂甘旨。院橘含烟,窗云带雾,描画玉毫无比。且爱汉书,三过唐韵,翻又动板舆。归思,整彩鹢雕轮,别肠难拟。 16.金人捧露盘.呈潜夫尊卿:载君恩,感君德,意难酬。豪华舞,袖与歌喉。妄观君志,又不爱绿密红绸。愿多福泽,芝兰满人种宣逑。络秀儿,遥集母,大门户,抱衾绸。曾惯见,葛藟荣樛。樱桃杨柳,才人诗画半妆楼,才显得,糟糠丰韵,互扇交裘。 令仪诗歌标为12首拆《挽歌》加7首,《展墓》加1首,《舟发江陵……》加1首,《昆池道中……》加1首,《呈姚姑姊……》加1首,共11首,计23首(含一联句),估计就这么多了。红颜薄命,天不遐年。作品虽少,弥足珍贵!其中《挽歌》可视为作者自撰的祭文,读之令人潸然泪下。她在短暂的人生,能留下如许作品,尤其是诞生了天才学者方以智,这是国人大幸!逝者泉下有知,当无憾矣! 2、方孟式(密之长姑)《纫兰阁诗集.卷六挽吴宜人有序》:吴宜人,……吾弟淑配也。美善于归,宜室宜家,名香闺秀,善事公姑,曲得欢心,克相夫子,以永令誉。至诗字琴画、刺绣酒浆,出其余力,种种精绝。……无端寂寂人归月,恰合青春三十归。 3、方维仪(密之仲姑)弟妻吴宜人愉惋同保,不幸早世,余抚其诸英,训诲成立,完其婚嫁,必当终于一诺也。” 4、方以智“归葬先妣宜人吴太君于浮山(崇祯八年1635年)……小子十二丧母,今二十五,头颅如许,未有寸进。愿留封碑,以待异日。每捧《黻佩遗集》,泪沾襟袖。先外祖恢复浮山道场,吾母布金为多。今归于此,当得读书岩上,谨栖一冬。(摘自吴永生新浪博客)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