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孝龙(1897~1965)字林青,安徽枞阳钱桥镇人。他由大清子民到民国小吏,直至成为新中国的人民公仆,是名符其实的“三朝元老”。历任省政协委员、县政协常委、县民政科长和文化馆长等职,他勤政爱民,口碑甚佳,时称“老好先生”,其重教乐施,孝亲亲友等诸多事迹,迄今仍在民间流传。
穷途末路,课馆授徒
有道是忧患与人生俱来,孝龙先生与同时代的人都面临着这样的生存环境: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国内战争,那个时期真的不堪回首,国无宁日,家无安时。抗日战争爆发后,孝龙先生供职津门(天津)其供职机关属英法两国共管,苦撑数载,历尽辛酸,先生终是不甘附逆,毅然挈家南归。先生有弟兄三人,长兄世青从政,时任桐城孔城区长,弟荣青务农。于归之日,有友函招先生入蜀。时世青有病在身,不欲先生远去,乃劝道:救国的道路很多,有改良救国,有从戍救国,有教育救国。以上一二途于你无缘了,唯教育救国也迫在眉睫。乡里私学不多,你就课馆授徒吧,为我分担一二。先生也认为长兄言之有理,又担心他的病情,于是开馆授徒。据说,很多有风云志向的人一旦为人师,其甘为人梯的崇高使命便替代了一切。孝龙先生也是这样,费舌劳神,所获无几,但是乐在其中。他常对人说:“教书非易事也,予教一年书,要减十年寿。”由此可见,先生授徒是呕心沥血!在这期间,就学于先生的有姚一飞、唐庆来、张泰求、吴福鹏、吴永清等十余人。对其家庭困难者,皆留食宿,竭力助济,还时常借钱给他们买文具,事毕焚其借条,免去学生们的后顾之忧。先生所教的学生,大都有成。如姚一飞,解放后任枞阳县副县长,是先生的顶头上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传为一时佳话。唐庆来任县粮食局长,也是惺惺相惜,私下持弟子礼。值得一提的张泰求,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先后两次从海外归来,拜谒孝龙先生墓,并树碑曰:恩师孝龙先生之墓.弟子张泰求敬立。乡邻谓“谢师碑”,迄今犹存。又听说先生之子吴以顺,家用不足,便欣然寄美全三百解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泰求先生的举措,令无数乡邻动容。
孝亲重友,贤名远播
爱国必爱乡,爱乡先齐家,这句名言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孝龙先生早年不愿“附逆”(汉奸)这是爱国;课馆授徒,是爱国也是爱乡。令他伤情的是,设馆不久,长兄世青便一病不起,对孝龙泣曰:“我死,以身衣为殓,勿顾死者而不顾生者。且家无宿储,丧事从简,开吊与法事切切不可举行。”又托付云:“自吾服务社会,历时数载,犹如水洗,殓身薄棺都无以自备,言之痛心!现托以厥子,望弟视如己出,教抚成人,自当暝目。”言讫而逝。孝龙痛哭失声,即于灵前诵《金刚经》《多心经》各一,以慰亡灵。更盟誓言:我兄游地府,孀嫂守遗孤。家徒四壁,情何以堪?!维念孤侄,自遵遗嘱,尽心教抚,若违誓言,神弩鬼斧!(一九五七年,先生孤侄以信不负众望,录取上海第一医学院。六二年毕业分配至贵池县医院,后任卫生局长)。 大约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尤其是解放后,先生开始参加社会活动,亲自登台表演,庆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文艺节目,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深受人民喜爱和上级好评。 先生生平坎坷,家庭也很不幸,前妻所生长女于五五年正月初一在家病逝;后妻也于正月二十患疔毒身亡,大抵建国初期,医疗条件太差所致。有友吊亡曰:贫困相依实可哀,长女次妻共泉台。诸雏不解堂前恸,犹忍长眠去拂腮。时先生幼子年方五岁,不介事,扑母怀揭盖脸纱。在场人痛哭失声。 孝龙先生并没有被伤痛击倒,工作仍然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一九六五年辞世,享年六十八岁。枞阳县政府何子诚县长亲自主持追悼大会。一代乡贤,默默地走完了他奋斗、奉献的一生!(搜集整理:吴荫祖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