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明代御史大廷尉吴应琦传略

时间:2019-05-08 09:28:26

  吴应琦字景韩、号五华,是安徽桐城(今枞阳县)人。他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由太常博士擢监察御史(最高检察长)继任大理寺卿(廷尉)正三品司法官员。他秉性刚正,秉公执法,勤政爱民,深受朝野好评,更为奸佞之徒所畏惧!

   在监察御史任上,巡按云南(钦差大臣)是应琦公秉公执法,勤政爱民的生动体现。那时候,云南边疆是乱象丛生,政治上,沐藩父子爭权夺利,时生内战;经济上苛税繁重,民不聊生;教育荒芜,人口素质低劣。应琦公耳闻目睹,心中很是不安,尽管这里是多民族杂居,易生嫌隙,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同为大明子民,就应该创造条件同等享受内地待遇。一个和平富强的边省,对国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应琦公显然明白皇上的用意。他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以“钦差大臣”的声威,陆续甩出三斧头:一是利用沐藩父子的矛盾,改封沐黔(沐藩子)为国公,将印授予其子,两藩遂合一,稳定了云南的局势;二是从教育入手,兴修学宫,奖励教育,提升边民人口素质,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三是兴利除弊,发展经济。这三项举措实施起来都很不容易,特别是经济方面,当地每年要向朝廷贡金,而云南并非产金之地,仅此就造成民怨沸腾,怨声载道。他上疏云:“庙廊之黄金五千。闾阎之白镪不下五万,自皇上御极四十三年来,进金二十几万……滇地本不产金,括之绝域,贡之上方,而使荒激有卖子鬻女之惨!”此奏疏情真意切,言词惨痛,直击朝廷要害!上这样的奏本是要有足够的胆略,或曰“冒死”的精神,应琦公也怕激怒皇上,因此又婉言相劝:“百姓足,君孰不足?”这封奏疏切中时弊,是治滇良方。皇上尽管心里不爽。但还是准其所请,免除了滇地贡金。滇民由此感恩戴德。

  在封建王朝,大凡对有个性且能取信于民的封疆大吏,皇帝心中都有一种说不出的酸味。这种“酸味”直接体现在对应琦公的使用上。按理,应琦公治滇有方,可谓劳苦功高,应该“加爵”重用才是。但事实切然相反,就在皇上踌躇之际,应琦公遭父丧,皇上顺水推舟准他回乡守制。守孝期满,幸得总宪邹元标信任,奏授浙江道御史。在巡视顺水、保和等地时,阉党互相警告说:“吴应琦刚正秉公,切莫在此期间做违犯法规行事。”从监察御史、巡按云南,到迁浙江道御史,这是左迁;再迁大理寺少卿,也是左迁后平调,应琦公是有个性的,自认为巡按滇地有功无过,不求升职也罢,当不致于一再左迁(贬职)因而坚持不就任。在皇帝诏书一再催促下,才勉强出任南京大理寺卿,平了原有职级。不久便辞官回乡。卒于家,时年82岁。大约此时,大明王朝败症渐显,宦乱已成,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把持朝政,邪气升而正气衰退,正直的大臣要么忍气吞声,以“辞官”的形式抗争(如吴用先等)要么便是挺而走险,以命相搏(如左光斗等)应琦公老矣,以命相搏当然不值得。

  清代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麻溪吴氏三外孙之一)集吴氏谱序云:“麻溪吴氏于桐至四世枝派蕃衍,分为东西两股。东股则有方伯公(吴一介)官谕公(吴应宾)司马公(吴用先);其西股则有廷尉公(吴应琦)黄州公(吴叔度)。蝉联而起代著伟人。其以文章理学、经济事业,显赫当时,焜耀国史者,又皆有端方毅直,敦庞浑厚之德,以教训其子孙……故吾乡称德行者,必以麻溪吴氏为最……”

  当然,应琦公也是“显赫当时,焜耀国史”的麻溪吴氏代表之一,他不仅能政、秉公执法,而且也是诗人,只是诗作存世不多。现据本乡老教师吴荫祖先生辑录三首,附录:

  一、滇中有怀:南诏春深暮雨昏,怀归畏有简书存。三军铁面行荒服,万里冰心答至尊。永夜衰亲频入梦,何时稚子一迎门。龙眠樱笋闻无恙,短褐黄冠是主恩。

  二、滇回住峽山山庄:数峰相对涧流长,万里归人满鬓霜。旧垒燕来巢未改,新畴雨过稻生香。苦吟赖有淘潜酒,薄宦原无陆贾庄。六诏风烟身历尽,如今邱壑任徜徉。

  三、峡口芙蓉一径幽,溪边蓑立任风流。甘为屈蠖看游鹿,谢却乘骢好放牛。老去闲情消白日,山中逸兴在清秋。从此北阙书休上,数亩瓜田学故侯。(摘自吴永生的新浪博客)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