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荡湖,居枞阳腹地,谓母亲河。
我家住在杨市河畔,杨市河是白荡湖的一条支流,我们吴姓祖居灵山脚下白荡湖畔的豸岭,白荡湖是吴姓的私湖,白荡湖曾又名豸岭湖。
由此说开,我在心里藏着一个想法,就是得为白荡湖写点什么,流域面积775平方公里,湖泊水面57平方公里,辖罗昌河、麻溪河、杨市河三条主要水系。耐心,是我对白荡湖的态度,也是白荡湖考验我的认知。
于是,着手写一篇散文,写着写着,总是有点念头在心底滋生,长大,犹如一颗深埋在泥土里的种子,它总想着外面的春风,春雨,它总是想探出头看看这外面的世界。于是,找寻这河湖的源头的心情十分迫切,总想看看这样的一条大湖它的源头是啥样子,是在一座大山的怀抱里?也有一处幽幽的泉眼?也如课本上说的从一滴水汇成洋洋洒洒乎?
说真话,我是做了点功课的。
白荡湖在胡廉《桐城水道记》中称为东水,“东河之水,自平顶山出者为罗昌河,自大凹山出者为麻溪河,会於石溪;自老人桥、会宫出者为獭桥湖,附石溪,达乌金渡,下长山头,是为白荡湖,横阔数十里,东河之形胜在焉。西连竹子湖、焦岭、龙潭,桃花山水出焉;南连浦溪,周山、藕山之水出焉;北连章家赛,分水岭之水出焉,通会於双溪,由王家套入江,此东河之源流也。”
《枞阳县水利志》中记载,白荡湖域内共三条河,罗昌河源出庐江县大化乡龙王顶东南麓丘陵区,河长47.6公里;麻溪河源出枞阳县西北岱鳌山下,河长28.6公里;杨市河源出枞阳县七家山西麓黄梅岭下,河长26.7公里。依据国际上确定河流正源的“河源唯长”、“水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三大标准,罗昌河应为正源。
庐江县大化乡龙王顶东南麓丘陵区,如何找到这片区域?如何找寻到这河源之地?友人得知我有这份念想后,多方联系他的生意朋友许老,许老世居大化乡陡岗的龙王顶山脚下,经营一处规模不算小的水泥预制品厂,由他作陪,共同找探这河源之地。三月十六日,周六,半上昼。
大化乡现已并入乐桥镇,在大化村部,村张书记与许老是同乡,也是老熟人,见我们找寻罗昌河源头,觉得老有趣,他是当地人,他听老人曾说过,王庄这片是分水岭,南边流往白荡湖,北边流往孔城河(即菜子湖),具体到河源在哪个点,那也说不清,只晓得是一条山岗。我曾在百度资料上找到一句话,说“罗昌河发源于庐江县大化乡的龙王顶(海拔265米)东南侧姚家楼”,那这姚家楼是指哪里呢?张书记还有村部里的其他人都说没有这个地名,我们都是当地人,土生土长的,从没听说过,不知道百度上是谁填上这词条的。
提到王庄,许老说他晓得这里,年轻时上平顶山都经过这地方,于是他带我们前往。顺着龙王顶南脚下的一条村村通路,直朝大平顶山方向行进。一条丘陵岗,水泥路骑脊线蜿蜒。
离龙王顶向东两公里处是一村庄,叫杨洼。许老遇到一老熟人,老人家姓杨,今年77岁了,听说我们来找罗昌河的源头,同样地觉得有趣,现在还有人这么有心找河源,他晓得具体河源在哪个点,说罢,他驮起锄头,当起了向导。继续向东约一里地,原本突起的山岗在此处凹了下去,骑脊而修的道路在此处转头向南折向不远的村庄,那座村庄叫小洼口。
这里就是罗昌河的分水岭了。杨老伯抡起锄头,重重的落在麦地边。这里南北都有水库,南侧水库叫林场水库,北侧水库为杨洼水库,白荡湖的发源处就在这,杨老伯指了指,像是锄头落下的这个土宕,就是源头,这里的水就是源水。
站在麦地里,我向杨老伯又说起了姚家楼的地名,我固执地想象不可能是谁无中生有地取了这个地名。姚家楼?杨老伯坚定地摇了摇头,我在这生活了七十多年,没听谁说过这个地名,不过这个地方过去还真有个名字,叫断龙颈,就是这处马鞍形地。可有什么传说或故事?我再三追问,老人再次摇了摇头,只是回忆说,在他很小的时候听大人说起,这里像是有座寺庙,也可能是座集市,从他记事起这里就是荒地了,满山坡的都是些低矮的松树、枫树,这两座水库也是单干户的八几年修的。他家原来在大平顶山的山脚下,田地离家远,后来整个庄子下迁到这个山岗上了。他们以前在这断龙颈挖地时,都还能挖到古砖古瓦的。
我是相信杨老伯话的,这片丘陵岗应是一片高地,再朝东就是上大平顶山了,也就是坡地了。在这里建庙也好,筑城也好,背依大平顶山,或迎面龙王顶,自然风物应该不错。现实中的此刻,南北两座水库春水盈满,水质清冽,坡地上的油菜花正盛开,麦地里麦苗清翠,岗上的茶树多长有三五片的新叶了。
原来,这罗昌河发源于这条山岗,这条分水岭,它的源头如此平凡,我们竟然不需远足攀爬高山深壑,受荆棘皮肉之痛,就这样平凡地来到白荡湖的源头,它是奔赴白荡湖母亲河最远最辛苦的孩子,这里的每一滴水听到了最深远的母亲的呼唤。此刻,春风轻拂,花香浓郁,白色的山茶花静静地开着,它像是用最素雅的热情欢迎来到母亲河家乡客人,我一再的欢欣,看着这片生机盎然的源头。
我忘情地拍照,唯恐漏掉每一块景色,麦苗、油菜花、茶树、松枫、枯木、水、路、山岩,当然还有这红褐色的砂质土,它来自远古海底沉积岩。想起沧海桑田,这片红土来自大海,如今成了白荡湖的源头,这里的每滴水汇入河湖,通江达海,完成一个轮回。这是大自然的造化,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完成一次次生死。
既然是源头,是会有不同之别的,杨老伯说,你不要小看这片小地方,杨洼、王庄、小洼口三个村庄两两相距不过百米,而口音相差巨大,杨洼村庄说桐城话,无论对于枞阳、庐江两地来说,都不是官话,是乡下话;而王庄、小洼口两个村庄讲话典型的大化乡鳌山人,却说一口县腔——庐江话,认为是城里人,上世纪七八年代一遇到灾年荒年,他们都曾吃过返销粮呢。他们命好些呢。大家都笑了起来,俗话说出门三五里,各地不同天,你这三个庄子只是隔了两条田埂竟有大不同,还真没遇到过呢。
杨老伯的家是河源第一家了,正宗的。一幢二层小楼,东边山墙正对大平顶山。一屋分二水,朝前门的水流入罗昌河汇入白荡湖,朝后门的水流入孔城河汇入菜子湖,我们站在杨老伯屋前,笑着说你这屋可是风水绝好了,家庭肯定兴旺和睦,有福有寿的了,杨老伯笑得嘴都合不拢,一边摆手说,哪里哪里,哪还请人看风水,只是觉得这里宽敞些,这房子九十年代初盖的,都快三十年了,后来屋不够住,又在旁边加盖了脚屋。言外之意我们懂,人丁兴旺,多子多福儿孙满堂是中国人最幸福的事了。
想起一个小细节,友人在源头处那块麦地里,见小麦正在抽穗,特意地拔了几颗麦穗,该地实为龙脉,“脉”与“麦”同音,这麦就是真正的龙麦了。
原野无声,春和景明。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