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奇山水,好山好水好风光,除了妇孺皆知的浮山、岱鳌山、三公山和大青山,还有一座隐于民间、罕为人知、若潜水之龙的山,叫“回龙山”。回龙山位于枞阳经济开发区西侧两华里处,连城湖东南岸,因此当地有的老百姓称之“湖南山”。
回龙山不高,拔地不过百余米,虽无高耸的峰峦巉岩、幽洞怪石,也无游龙般迂回蜿蜒的山势,但风光无限,美不胜收。沿着一条新建的“之”型水泥路从山脚而上,片刻即可登上山巅。伫立于山顶的制高点,但见连城湖、羮脍赛湖浩淼连绵,列次左右,碧水涟漪,波光潋滟。与之隔湖相望的连城山,像一道屏障,莽莽苍苍,从远处奔突而来又向远处奔突而去。每当夕阳西坠之际,一抹晚霞洒向湖面,化作一片胭红,闪闪烁烁。瞭望四周,朝回龙山聚拢而拱的山峦,有名字的和不知名的不可胜数,近有晓月顶、尖子山、磨盘山、伏子岭、松茂岭,远有笔架山、盘龙山、抱龙山、大青山、幕旗山、凤凰山、达观山……虽然高峻与低矮不一,却一律葳蕤苍翠,如碧玉之簪,若出水之荷。晴天丽日,极目远望,白荡湖、菜子湖烟波浩渺,长江若练,九华山时隐时现……
据当地老人介绍,在回龙山东南面的山下,那叫“九龙洼”“大龙洼”的山坳里,每逢春回气暖之季,常有晨雾弥漫,飘飘袅袅,如龙游于天,若仙若幻。从山坳向外自然散落的,有叫“老虎地”、“荷叶地”的村庄,绿树环合,袅袅炊烟,鸡鸣犬吠,犹如“桃源人家”。村庄之外的田畴中,四季稼禾轮回生长,生机勃勃,色彩斑斓。与田畴衔接的,则是不断扩建的“工业开发区”,道路纵横交错、厂房矗立整齐,车水马龙、机器轰鸣,一派繁荣发展的现代气息扑面而来。
地灵人杰,奇山异水孕育璀璨的人文,蕴含生动的故事。在散落于枞阳民间的一些令人津津乐道的传说故事中,不少逸闻轶事,虽未必见于古籍记载,但都有一定的现实作基础。其中彰显枞阳两千年隽永厚重的文化底蕴的有,汉武帝南巡于枞阳射蛟的故事。
回龙山属于“堪舆学”中的“风水宝地”,同样与汉武帝南巡的故事有关。
却说汉武帝时,随着文景之治的成效,强盛的大汉朝开始向海洋扩张,于是凭借强大的水师完成了对东瓯(今浙江省东南部)、闽越(福建部分地区)、南越(广东广西部分地区)等地方封建割据政权的统一,巩固了海疆,并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与此同时,汉武帝曾七次巡海,年距都很近,几乎一年一次,直到他死去的前两年,在69岁高龄时还在巡海。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冬,汉武帝第三次率领一批文武百官南巡,先到达江西、湖南长江中下游造船基地,然后驾临盛唐,登南岳天柱山,向西遥拜湖南九嶷山,望祭舜帝,再接着登舟顺江东下。当船队抵达枞阳县江段时,云开日出之际忽然乌云翻滚、雷声轰鸣,一时江水猛涨、波滔汹涌,大有船翻桅倾之势。这时汉武帝身边的方士近前密语:此地有异!于是汉武帝急令众人止航登岸,一队人马四处察看,继而一一登上几座高突的山巅,如幕旗山、达观山、连城山……
古时,长江没有堤防,附近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与之连通一体,包括回龙山脚下的连城湖和羹脍赛湖。传说汉武帝继连城山之后又登上回龙山,举目眺望,眼前果然一片奇异山水,足下的山峦像一条从长江奔腾而来的青龙,迂回曲折,首尾相顾,在它的四周山峦无数,或起伏逶迤,或青峰耸立,或高峻挺拔,或矮如兽状……像一片片张开的荷叶,更像一颗颗错落有致的星辰……
原来以回龙山为中心,眼前这一片广大区域,“风水”非同一般。随身的方士向汉武帝解释:瞧,这从长江伸展而来的两面湖水(即连城湖与羮脍赛湖),将一片山岭起伏的陆地环抱其中,犹如“太极八卦”状;瞧,其中的诸多山岭像数条巨蟒突起的背脊,一律从长江游来;瞧,隔湖对面横卧在两湖(菜籽湖、白荡湖)之间的山脉,巍峨绵延,就像一条在前沿护卫的巨龙(所以连城山民间又叫“二龙山”,与安庆的“大龙山”并称)。但见皇帝疑虑消释,舒眉颔首。
方士紧接着道,此乃回龙星斗之地,足下即蛟龙之首,余下皆可与之一体,或如星斗朝拱。这样的风水格局,预示人才辈出、光辉天际,既有干臣、贵族,又多谋士、将帅,更有富贾、文豪,可佐天下长治久安,或助国家繁荣昌盛。
武帝龙颜大悦,若有所悟,随后询察民情,尽施恩泽,挽弓射蛟,为民除害。再后来,武帝遍游枞阳山水,一时文思喷涌,诗兴大发,作《郊祀歌·赤蛟》(后人改称《盛唐枞阳之歌》),并命人谱曲吟唱,逗留半月尽兴而去。为了表达对枞阳这一片土地的器重与厚爱,寄希望这里的子民千秋万代为国效忠,建功立业,武帝回朝后即置“枞阳县”。
“回龙星斗之地”为枞阳独有,果然名不虚传。自西汉以来,这一片土地人才辈出、璨若星河,他们有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如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何如宠,有的铮铮铁骨、忠贞廉洁,如齐之鸾、左光斗等,有的侠肝义胆、出生入死,如大刀王胜、吴樾等,有的锦心绣口、文章斐然,如“桐城文派、诗派”,有的心系苍生、功勋卓著,如当代活跃在各条战线的业界精英、青年才俊……他们青史留名、声振海内,事迹所为妇孺皆知、不胜枚举。原来所谓的星斗,既是指耸立着的重峦叠嶂,也指代煌煌如星辰般的济济人才。
回龙山与幕旗山首尾相顾,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新四军与日寇多次于此山及附近的山上鏖战不休。多年以前,附近村民经常在山上捡到废弃的子弹、手榴弹或弹壳。一九四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驻扎在回龙山的一支新四军部队遭到日寇的突然袭击,枪声划破了夜空。在这次激战中,新四军一位连长和数名战士浴血山脊,为国捐躯。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山下村民殷克礼、殷永贵牵头,于山顶偏西处建一座低矮小庙,内供一尊象征英烈忠魂的菩萨雕像。每逢年节及农历初一、十五日,祭拜者往来不绝,香火甚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宗教观念日趋淡化,不仅庙前香火冷落,小庙也日渐坍塌,以至于被岁月风尘所湮没。当年由殷永贵偷偷保存的菩萨雕像,也在“文革”中被迫销毁。从此,这段本应永远铭记的历史,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淡出了人们的日常记忆。只有那条通往旧庙基的石阶小路,至今仍默默地躺在山梁之上,无声的向世人述说着过去的一切。
为了追寻抗日烈士的足迹,抢救还原历史,顺应民心众望,2007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前夕,现住持释果妙发愿,在各方热心支持下,一座新的“法雨寺”在残存的原庙基上挺立而起。2015年9月,“法雨寺”由枞阳县宗教局批准为合法宗教住居活动场所,庙内佛教事务现由住持释果妙管理。如今,人们到此礼佛的同时,更以百倍的虔诚与敬仰之心,来凭吊烈士遗迹,超度忠烈英瑰,感知血与火的悲壮历史,油生爱国报国之情。释果妙早年出家,自归依佛门以来,从不忘记佛门弟子以慈悲为怀,以普渡众生为本,以苦行为度的宗旨,几十年来,他在佛门净界惨淡经营,为附近民众做了许多好事,办了许多实事,受到四方群众的尊敬和赞扬,现任枞阳县佛教协会名誉会长、铜陵市政协委员。
附会“回龙星斗”说法的逸事还有不少。在连城湖中央,有一座岛山现叫“中渡山”,古时叫“中斗山”或“斗山”,同样,在山南面的羹脍赛湖中央也有一座“斗山”。传说曾有仙人从天上下凡,荷担经过此地,一脚才踏上回龙山顶,就听肩上的扁担“咔嚓”一声,一分为二,因此两只箩筐一前一后落入湖中,化作小山。在连城湖与菜子湖交汇处至今有所谓的“落箭墩”遗址,相传是汉武射蛟的箭矢所落之地。皇帝乃真龙天子,是龙的化身,神秘而无所不能,凡与皇帝有关的用品都冠上一个“龙”字,如龙床、龙椅、龙袍等。因此关于回龙山的得名,另有一种说法是,汉武帝南巡在枞阳逗留数月,其千里舳舻是由枞阳班师回朝的,既然如此,这里就必然有一座山叫“回龙山”了。在回龙山南面几里处的长河口,还有一小片区域叫“龙窝”,当地也有类似的传说,且与汉武帝的这次活动有关。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