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群
一、文化气象,蔚起源长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万里长江,从苍茫高原流向浩瀚大海,一路歌吟,迎来多少文化胜景;从蛮荒到繁华当代,尽情挥洒,送走多少文明奇观。长江是中华母亲河,东方文化江。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与六朝故都南京一水相通的枞阳县,襟江带湖,水域辽阔;山峰耸立,层峦迭嶂;沃野千里,地腴物丰,优越的地理位置,秀丽的自然风光,宜人的生态环境,谁不钟情深爱,谁不徜徉留连,人们像雁阵般地栖息于此。勤劳勇敢、倾慕文化的当地土著先民和敢于创新、自强不息的外来移民,和谐相处,安居乐业,不懈追求,建功立业,人习礼书,人文蔚起。他们不仅将枞阳大地开垦为富饶的鱼米之乡,而且还创造了悠久而丰厚的古代文明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文明,使得枞阳大地成为长江文明项链上闪闪发光的一颗珍珠,成为中华文明版图上的一方圣土。
“枞阳山水妙天下,邑中文化实起于兹”。枞阳县域是中华大地文明发育最成熟、色彩最绚丽的地区之一。在距今约4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即在横埠镇一带活动,出现了远古文化的曙光。距今5500年的新石器时期,枞阳属著名的薛家岗文化、良渚时期文化的领域,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劳作,开始佩戴玉器,有了较高水平的农业文明、宗教文明和政治文明。商至西周,聚落群体遍及全县,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经济、文化不断发展,人们已熟练掌握了找矿、采矿、选矿、青铜冶炼等技术,铸造了精湛的青铜器,创造了光彩辉煌的青铜文化艺术。
战国时期,先辈们开始使用铁质、玻璃质的器物,出现了天平和砝码。在此期间,楚文化浸润江淮,枞阳呈现出了以楚文化为主,中原、吴越等多种文化并驱发展的态势。枞阳文化出现第一次高峰。文化勃兴,思想活跃,人们念祖之情,爱国之心,忠君之忱,达到了翕然成风的程度。枞阳百姓逐渐养成了在穷乡僻野中奋起向上、在困境中顽强求发展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西周时,周王朝分封诸侯,在枞阳建立宗子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始设枞阳县治,名曰“枞阳”。古代交通不便,水运是重要的交通方式。从秦汉至唐宋的一千多年间,人口流动成为枞阳地方历史的一大特色。枞阳人借助长江及其支流之优势,可以方便地与外界交流,从长城到岭南、从四川彭州到上海崇明岛,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从封闭走向开放,信息通畅,文化视野开阔,创新意识浓,常常得风气之先。特定的地缘,方便的交通线,东晋和南北朝的侨置,使得较高素质的外来移民落户这里。思想观念开放、兼容并蓄的枞阳人展开双臂欢迎他们的到来。本土文化开始辐射,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枞阳成为黄河与长江两大古代文化传播、交流、撞击、融合的重要地域。
文物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见证,枞阳县境内发现的文化遗物,则反映了枞阳这一时期文化的位置和体系。枞阳镇旗山村出土的汉代青釉铺耳瓿和北圣村出土的青釉双耳罐,都是南方窑厂烧制的产品,而带有“青盖作镜自有绝,辟去不祥宜古市,长保二亲利孙子”铭文的铜镜(枞阳镇北圣村出土),则有中原文化的气息。北圣村出土的六朝时期的青瓷虎子、鸡首壶等是典型的浙江越窑产品,而钱铺乡出土的南朝四系盘口壶却与江西丰城窑的器物有着惊人的相近。
1987年在横埠发现的青瓷四系盘口壶,是寿州(窑址在淮南)的典型器。2004年笔者在横埠镇某工地上采集到一件青釉双圈纹瓷钵残片,是唐代名窑江西洪州窑所生产。义津镇出土的青釉褐彩圆斑纹深腹罐、周潭镇出土的青瓷褐彩盂等,则是湖南长沙窑产品。
1984年在会宫乡征集的唐代青釉褐彩莲瓣纹直口罐,有的专家认为,是我们枞阳人自己生产的瓷器。馆藏的宋代文物中,既有江西景德镇窑的影青柳斗纹六足炉(横埠镇出土),也有江西吉州窑的蕉叶纹瓷枕(横埠镇出土)、安徽繁昌窑的影青釉素面执壶(会宫乡出土)和寿州窑黄釉印纹瓷枕(义津镇出土),还有一件居然是遥远的蜀地彭州窑烧造的青釉白彩莲瓣纹罐(官埠桥镇出土),这些瓷器无不是产自长江流域的著名窑口。
使用这些器物所表现出的文化选择仍然凸显出地域的文化构成和文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枞阳地区在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产水平、社会面貌、生活结构和精神需求。因而,站在现代的视角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古代的枞阳地区的文化始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带有很强烈的长江流域的文化特色和本地区文化创造的印记。
佛教文化是这一时期的一个亮点。姚鼐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说:“夫黄、舒之间,天下奇山水也,郁千余年,一方无数十人名于史传者。独浮屠之俊雄,自梁陈以来,不出二三百里,肩背交而声相应和也。其徒遍天下,奉之为宗。岂山川奇杰之气,有蕴而属之邪?”晋梁时期,枞阳大地“浮屠始昌,为室为堂”,东晋时,高僧清洪在青山创建石屋寺,南朝陈太建年间,天台宗的创立者智者大师爱浮山形胜,在浮山创建华严寺,浮山道场成为天台宗祖庭。宋朝时,法远禅师住浮山,在会圣岩内完成了佛教的重要文献———《浮山九带》。文学家欧阳修慕名拜访,法远以下围棋之道作比方,阐明佛学哲理,令欧阳修叹服,法远及法远宣讲佛法之地浮山,声名远扬,宋仁宗赐号“圆鉴”,敕建浮山华严寺。从此,华严、合明、白云、赤城诸寺香火兴旺,高僧名宿往来其间,香客信徒肩背相接,佛教文化席卷枞阳县域。以至后来枞阳文学的“清澄无滓”、“元气通畅”的风格和形成与其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多姿多彩的山山水水、良好的区域文化环境、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寺庙,是吸引人的磁场,名人雅士竞相而来,驻足而叹。秦始皇出巡,察枞阳山川;汉武帝射蛟,唱《枞阳之歌》;左慈居浮渡名山,建炉炼丹;吕蒙率兵扎营,筑城蒲州;陶侃领枞阳令,运甓惜阴;孟郊爱浮山胜境,诗情勃发;欧阳修与高僧手谈,因棋说法;范中淹怀崇敬之情,为远禄祖师塔题铭;黄庭坚登达观之巅,饱吟山水……。
随着文化的输出和引进,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水乳交融,文化在这里慢慢地积淀,悄悄地升华,再次勃兴。枞阳文化又一次达到了高峰。
地处山水奥区、与外界联系密切的枞阳在元末明初,出现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大潮,徽州和江西籍等地的移民纷纷迁入,这些移民本身虽然没有产生突出的文化人物,但在后来对枞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明清时期,中国文化挣脱了大一统的史官文化后,出现了民间文化部落。在来自文化水平更高、信仰朱子学说的婺源和鄱阳籍移民的影响下,在地方行政官员的重视下,枞阳文化顺应历史潮流,传承儒学之风日盛,重文尚读、穷不丢书的学风得以发扬光大,学者文人多讲性理之学,或尊奉陆王,或笃守程朱,而结社讲学论政蔚然成风。自明正德年间枞阳镇人何唐首开自由讲学之风,至明万历年间浮山镇人方学渐、枞阳镇人赵鸿赐、童自澄相继创办书院,一直到清朝初年戴霜崖、戴名世父子在汤沟镇陈家洲开馆执教,枞阳大地私塾、学馆、书院遍设,莘莘学子遍及城乡,中黄榜的进士和举人就达千人以上。区域文明随之昌盛发达,才子文人层出不穷,历史文化更加丰富多彩,1808.1平方公里的枞阳大地成为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随着江西移民的迁入,属楚音的江西弋阳腔传入枞川,迅速与属吴声的昆山腔相碰撞,枞阳人将一刚一柔的楚音吴声揉为一体,同时吸收李自成起义军军中乐人及山(西)陕(西)商帮带来的西秦腔剧目和音乐唱腔,并结合本土的俚歌俗曲,培育了一种新腔,史称“枞阳腔”。明万历年间,藕山镇人阮自华在安庆天台里创办阮氏家班,搬演昆曲,以声伎自娱。崇祯初年,精通音律的藕山镇人阮大铖,“新建阮氏家班,名满江南”,他的家班能唱昆腔、弋阳腔,也唱枞阳腔,“《燕子笺》、《春灯谜》,其科介排场,无不紧凑,流传至今,搬演不辍。”在中国戏剧史上有很大的影响。阮大铖颇有才名,在艺术上是多面手,他的书法纵横老辣不同凡响,“然其诗则为有明一代诗家的佼佼者”。
雨坛乡人齐之鸾,于明正德年间首开枞阳士子由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之先例,他学识渊博,文辞宏丽,造语出人意表,充满个性,“开吾乡风气之始”,为枞阳文化的崛起起了先导作用。枞阳镇人钱澄之,一生著述宏富,“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史学诸学科,精深邃密,卓有建树,其学术成就堪与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顾炎武共相颉颃,代表了那个时期的最高水平之一”。生活在浮山镇一带的“桂林方氏家族”,族望人杰,名流辈出,从方学渐开始,到方大镇、方孔炤、方维仪、方以智、方中通等,个个志洁行芳,人人才雄学博,五代风流不绝,学术成就卓著,在《周易》的研究上成果斐然,又是象数派易学的集大成者,方氏家族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博学清操垂百世”,方以智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清史稿》、《浮山志》称其:“凡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琴剑、技勇,无不析其旨趣。著书数万字,名流海外。”周亮工评其:“自诗文、词曲、声歌、书画、双钩、填白、五木、六博以及吹箫、挝鼓、优俳、评话之技,无不精妙。”《数度衍》卷首李世熊《序》曰:方以智“合忠臣、孝子、才人而一人矣。性命之学,三才物理之学,声音文字之学,与夫一技一艺,莫不穷其源、造其极,诚古今第一男子,名甲天下。”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环境极其恶劣,生活极端艰苦,真可谓历尽千劫万难。然而,他那种追求社会进步、锲而不舍的刻苦钻研学问的精神,并未被遭受的种种磨难所折服,始终保持着豁达气质与清正品操,始终以顽强的毅力著书立说,他的不少著作就是在屡遭大祸、几至灭门之时,兵荒马乱之际,流窜逃难途中,躲藏在深山老林中完成的。他将西学与中学熔于一炉,融合三教,兼综百家,竭精殚神地进行批判性研究,著书百余种,涉及诸多学科,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考据家、书画家、医学家、戏曲家和武术家。有学者认为,方以智的“哲学和王船山的哲学是同时代的大旗,是中国十七世纪时代精神的重要侧面。”“是我国十七世纪最杰出的学者。”
枞阳人秉承程、朱道统,尊崇秦汉及唐宋八家散文,敢于创新,不断拓展,著书立说,自成体系,创立了系统完整的散文理论,缔造了清代文坛上显赫一时、风靡全国、影响深远的散文创作理论体系。
浮山镇人方以智将哲学用于指导文学,提出关于端本于经、练要于史、修辞于汉、析理于宋的崭新见解,反映了当时枞阳学者的学术倾向;枞阳镇人钱澄之的文章有《易经》的精洁,《诗经》的典雅,屈子的恺恻,庄子的高荡,为枞阳人树立了作文的楷模。正是这些文化巨人的奋力开拓,启导了枞阳散文理论体系的先河。长期生活在汤沟镇陈家洲的戴名世,为了完成振兴古文的使命,高扬“率其自然”的旗帜,倡导古文创作应做到立诚有物,道、法、辞合一,精、气、神并重,纵横百家而能自成一家之文。他是这一时期的文章领袖,是枞阳散文理论体系的先驱者。
义津镇人方苞是枞阳散文理论体系的奠基者。他揭橥“义法”大旗,要求作文追求雅洁的文风,强调文章在内容与形式方面达到完美统一,并对文学创作上的艺术表现手法提出了一些符合古代文学自我发展规律的具体要求,在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颇具特色,具有一定的地位。继之而起的是汤沟镇人刘大木魁,在散文的艺术审美方面发表自己的见解,他的“音节神气”主张,具有可贵的独创性。他的作品以神为主,才雄气肆,文采照耀。诗赋古文,兼行不废,因袭变化,二者并重。对枞阳散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不愧为枞阳散文理论体系的中坚和拓大者。钱桥镇人姚鼐,是枞阳散文理论体系领军人物中创作成就最大的作家,他的文学理论具有集大成的特色。他综合各家文学理论,提出“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的观点,强调“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相统一,倡导“阳刚”、“阴柔”之说,他把庄子的艺术论、审美观融进了以儒学为主体的枞阳散文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主张,使道德论与艺术论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新的平衡。至乾隆年间,枞阳的散文理论体系在姚鼐的努力下,最终完成了由抽象而具象,再到更高程度上的抽象的发展过程,已臻于完备。枞阳人将散文艺术范式,用周密的理论框架固定下来,从而解决了只就形式或单从内容着手都无法准确把握的理论难题,即如何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如何在继承传统和锐意创新中,达到纪实性、哲理性、致用性、文学性的高度统一。这是枞阳散文理论体系对中国古典文论作出的特殊贡献,至于其理论体系的严密性、系统性、完备性,更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高度。
姚鼐及其弟子带着《古文辞类纂》,先后讲学于全国各地,以姚鼐为中心的强有力的作家集团得以形成,一场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向全国展开。枞阳人的散文理论体系风行全国,文章风气遍及神州,到处可见枞阳文人及其弟子的身影,无论是京城,还是乡野,学子们诵读着枞阳人创作的美文佳章,以枞阳人的文章作范文楷模。
这一时期,枞阳文化具有特点鲜明的文化品格,主要表现在以桂林方氏家族“坐集千古之智”的治学态度为代表的兼容并包的文化襟怀,以枞阳学士怀藏着强烈的入世愿望为代表的通权达变、志在进取的人生品格。
枞阳文化,犹如长江之水一般飘逸空灵、奔腾不息,多元化绽放,开放程度高,召唤性强,辐射力强,影响力大。正是由于一大批优秀的枞阳人“做人要完成人的神性”(这是方东美常讲的一句话),孜孜不倦地学习再学习,勤奋忘我地研究再研究,放眼世界,努力向前,从而使自己的知识像清泉那样畅流不竭,顽强不息的传播文明,把“枞阳之花”播撒到祖国各地乃至海外,进而使其从区域文化范围上升到主流文化圈,成为强势文化。枞阳文化第三次达到高峰。
新文化运动兴起,麒麟镇人光升、枞阳镇人李光炯、会宫乡人史推恩等知名人士汇聚在陈独秀大旗下,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开创、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抗日英雄童长荣(枞阳镇人),是一位革命作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界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麒麟镇人朱光潜从学生时代起就花大力气从事介绍西方学术文化的工作,移西方美学之花,接中国传统之本,用具有现代科学理论形态的西方文化成果来开拓中国传统文化的天地,重新发现中国文化的价值。他的美学思想代表了中国现代美学的最高水平和发展轨迹,是具有国际影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文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具有献身精神的政治家”黄镇(横埠镇人),在革命战争年代,他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驰骋疆场,不仅是人民军队中优秀的思想政治、文化工作的领导者,而且在带兵打仗、指挥战斗中也表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将军。新中国建立之后,他在外交战线上奋斗了28个春秋,以无畏的气概和高度的智慧,肩负重任,纵横捭阖,不辱使命,开创新型外交,被外交界誉为“文质彬彬的将军大使”,不愧是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外交家。在担任文化部长和对外文委主任期间,为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不仅是一位我国文化战线上很有作为的、德高艺馨的领导者,更是一位根底深厚、造诣颇深、蜚声中外的书画家。
1949年4月2日,枞阳的全境解放使这座文化古城获得了新生,枞阳的历史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55年7月1日,改湖东县为枞阳县,上下二千年,名称改变,行政建制变化,县名几经更迭,终复汉时县名。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枞阳人民艰苦创业,顽强拼搏,使枞阳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