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在枞阳文明的怀抱(三)

时间:2019-05-16 08:50:32

  王乐群

 

3

三、灿烂遗存,风土如歌

  文化遗址,采冶遗址,内涵相当丰富。

  1990年6月,在横埠镇方正村后方窑厂采集2件旧石器时代的标本,“凸刃砍砸器”出土于网纹红土层中,绝对年代距今约40—90万年;“单刃尖状砍砸器”出土于下蜀黄土之中,绝对年代距今约15—31.8万年。方正旧石器出土地点的发现,证实了枞阳这块土地在距今4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活动。麒麟镇夜成墩、钱桥镇小柏墩、浮山镇子华墩等典型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文化层厚达2米以上,包含物十分丰富,采集的标本有石器、陶器等,石器有石斧、石锛、石铲、石网坠、石镞、石刀、石棒等,大都磨制规整,角棱分明,通体平滑,光泽发亮。陶器以手制为主,胎壁多不平,见有轮修痕迹;陶质以夹砂陶为主,次为泥质陶,少数夹炭或夹蚌末,陶色以桔黄、棕红色为多,黑衣和红衣少见;纹饰以素面为主,有少量的弦纹、切纹、捺窝纹、凹槽纹、沟槽纹等。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以种类最多的鼎足最有代表性,可分为圆柱形鸭嘴形、扁形、侧扁形,它们的发展关系是:圆柱形→鸭嘴形→扁形→侧扁形,其年代距今4000—5500年。这些地层堆积厚、文化面貌复杂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将枞阳的文明史上溯到5500年以前。以白湖乡神墩庄和龙城小墩、钱铺乡井边神墩、汤沟镇仪山和平神墩、周潭镇汤家墩为代表的商至战国时期的聚(村)落遗址,遍及全县各地,出土了兽面纹方彝、连环云雷纹鼎、重环纹鼎、素面柳叶状矛、五穿戈、带环月形刀等一批精纯美好、流光溢彩的青铜器。

  这些遗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含了古代社会众多的信息,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向世人展示了上古时期枞阳地方历史的发展脉络,对揭示地域文明的发端和文化特征意义重大。

  枞阳境内的丘陵山地,柴薪充足,香薷(有铜矿的地方,都有香薷生长,当地人称“铜草”)茂盛,矿产资源丰富,采冶时间早,规模较大。

  20世纪90年代初,钱铺乡狮形山西坡存有7处古代矿井。今年4月,枞阳县第三次文物普查组野外调查队在白湖乡柳峰山麓山河村的铜坑、腊鹅地、沙墩,龙井村的铜矿岭、老虎宕和古楼村的罗黄斗等地发现了6处古代采矿遗址。这些采矿遗址,既有露天开采遗留下的铜坑,也有开凿的立井或斜井遗存,其年代大多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井采的具体步骤是在地表凿立井或斜井至矿体部位后,再开平巷或斜巷,沿矿体走向延长采矿,有的呈台阶式向下延伸,实际上采矿过程也是井巷开拓过程,探采结合,节约成本。开采深度达60米左右。采掘矿石已广泛使用了先进的“火爆法”或“火焖法”,这种方法在炸药尚未发明的时代,比之用锤钎直接剥离矿石,要省工省力得多。为防止矿井倒塌,已采用了在平巷内围岩进行木质支护的安全设施。在周潭镇汤家墩遗址的西周文化层中出土的陶范,器形有一定的弧度,当是铸造容器的范,并且还发现了大量铸造铜液渣。这足以表明,早在先秦时期,柳峰山、狮形山一带,应是古代较大规模的采冶中心,先民们已掌握了采矿、冶炼结合,互为一体的综合性开发铜矿资源的技能,枞阳成为中国境内较早的进入铜矿开发阶段的地区之一。

  北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至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的139年间,舒州同安监在枞阳会宫乡城山开炉铸币。朝廷官员张同之常住浮山,管理铸钱事务。城山蛇沟、黄冲、小平诸山山坡存有不少古矿井遗迹,城山大洼里有大面积的冶炼废渣堆积,附近江域曾出水了总量达16000多公斤未流通使用过的“崇宁通宝”。宋时的城山一带,“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寂静的深山沸腾了,一派火热景象。同安监的设置,铸币量的增加,刺激了矿业的持续发展,枞阳采冶业再度兴旺。

  地面建筑,风格各异,特色相当鲜明。

  义津古镇,历来是水运货物集散的商埠,明末清初,义津的繁荣已趋鼎盛,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百姓殷富。如今义津老街的两边,明末清初建筑鳞次栉比,店铺名号依稀可辨,青砖黛瓦,古朴典雅。那早被岁月与一代又一代人生计磨光的琴键般的麻石街道,至今犹自鸣响着古老而神奇的韵律。悠悠老街,历尽沧桑,县域内曾盛名远扬的枞阳、汤沟、项铺、石溪等诸多老街已旧貌不存。义津老街,是目前枞阳县内仅存的一处明清建筑一条街,也是目前最迫切需要抢救保护的文化遗存,应引起各方面的关注而保留住这片稀有的、最能反映枞阳民居特色的老房子。

  陈瑶湖镇水圩村谢氏宗祠、白湖乡古楼村李氏宗祠、白湖乡小岭村徐氏宗祠、钱铺乡黄冲村汪氏宗祠、枞阳镇祖庄村何氏宗祠、枞阳镇正大街陈氏宗祠、周潭镇周潭村周氏宗祠门楼(八角亭)、周潭镇大山村章氏宗祠、横埠镇合龙村汪氏宗祠等明清时期的祠堂建筑,大都以天井为中心,以三间式为基础,连结组合成多种形式,布局合理,雄伟壮观。装饰丰富的木构架,多以抬梁式为主,承重大梁中间略拱起,两端以粗大的立柱支撑;四周维护的高墙,既有硬山直上的搏风墙,也有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建筑上的石质、砖质、木质构件,精心安排,精雕细镂,或用细线勾勒,或用浮雕,或用圆雕,或镂空剔透,或浮镂结合,尽雕琢之能事,美轮美奂。雕刻题材有人物故事、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吉祥图案(文字)、山水风光、亭台楼阁等,层次分明,千姿百态,成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县域内的浮山中学“中大楼”、浮山东麓的“双瞻阁”、项铺镇龙虎村“陶氏宗祠门楼”、枞阳镇古塘村“松柏山房”、白湖乡 岭村“白柳公社矾矿大窑”“周潭镇大山村“大会堂”等近现代建筑,保存较好,庄重秀美,渗透着多种文化的内涵。

  一座座散布在全县各地特色鲜明的地面建筑,是本地人文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是地域历史的物质遗存,是地方文化的实物载体,其文化品位非同一般。

  摩崖题刻,雕刻作品,价值相当巨大。

  枞阳的摩崖石刻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全县境内现已发现摩崖石刻356块,其中浮山315块、白云岩21块、青山12块、连城山2块、洗墨池旁2块、龙城山3块、火龙山1块。

  这些时刻,年代跨度大,延续时间长。最早到唐代,最晚的刻于1954年,跨历8代,历时1100余年,基本上包括了唐代以来的各种代表性书体,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轨迹,是研究书法史的珍贵实物。

  从内容上看,石刻多为诗词歌赋,也有纪事、题咏、题名、题句、佛经、对联等作品。第三次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小组,于2008年12月在钱铺乡火龙山老虎洞旁石壁上,新发现了一块刻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的摩崖石刻,其内容居然与明末农民起义军有关。形式多样的纪事摩崖,涉及到千百年来众多的历史人物活动、重要事件、佛道二教、寺院兴衰、塔亭营建、道路修整、山水开发、自然灾害等许多方面内容。内涵丰富,史料价值巨大。

  现存的摩崖石刻,能可考的作者达219人。既有达官显贵、社会名流、文人墨客的题咏,又有僧侣道徒、失意官员、隐士遗贤的作品。由于这些人的经历、修养、文化各不相同,因而他们题刻的书法水平亦有很大区别。有楷、行、草、篆、隶等多种,各种书体争奇斗艳,异趣横生,或清秀挺拔,或圆润遒媚,或纤细柔婉,或雄浑豪放,或庄严拘谨,或气势夺人,俨然是一座书法宝库,蔚为大观,再现了历代游人不同学识、性格、游历、宦迹的风貌,产生了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艺术效果。

  县域内还分布着石雕、木雕、砖雕作品。凵了山镇凵了山村阮家享堂西侧“黄龙出洞地”的阮鹗墓前,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一组东西相对、共有14件大型石刻造型组成的石雕群像:文臣像,头戴软帽,身着朝服,双手合交于胸前,紧握牙笏,面容苍劲,锁目沉思;武将像,顶带头盔,身着胄装,脚踏长靴,单手叉腰;垂目敛神,威严肃穆;石马,背有马鞍,腹下中空,头套络环,缰绳搭背,昂首而立,双目前视,四腿作用力踏地状,呈现出跃跃欲腾的动态;石象,长鼻翻卷,四肢均匀,粗壮有力,躯体肥硕敦突,尾巴紧缩臀部;石麒麟,形如虎豹,头若雄师,粗颈圆睛,昂首怒吼,英姿威武,形象勇猛;石羊,卷角长耳,双目欲闭,伏卧似眠,温顺可爱,显示一副神情安闲、静穆庄重的神态。华表,顶端装饰蹲狮,表柱满刻祥云,须弥座镌雕荷花。在省内罕见、制作于明代晚期的阮鹗墓石雕,均用整块白石质地的石料雕琢而成,体积硕大,用料考究,集线刻、浮雕、圆雕等多种技法于一体,精雕细琢,刀法复杂细腻,造型生动,神态逼真,具有高超的技艺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馆藏文物,精美绝伦,品位相当高雅。

  “像这种造型、像这种花纹的西周初期青铜方彝(见封面),全世界只有2件,一件藏于美国福格艺术博物馆,另一件出土于枞阳,而枞阳出土的这件方彝的圈足内装有铜铃,更为少见。”专家如是说。周潭镇汤家墩遗址出土的“兽面纹青铜方彝”,表面布满纹饰、图案:钮上为细线阴刻的三角状蕉叶纹,盖上铸昂首挺胸、振翅欲飞的凤鸟,彝身上部饰犹如垂帘的直棱纹,下部浮雕巨晴凝视、大口獠牙、粗鼻广角、似牛又似虎的兽面纹,方座上刻长身卷尾、一角一足、像蛇又像鳄鱼的夔龙纹,鸟纹、兽面纹、夔龙纹之下均衬以云雷纹,盖、身、座的边角处都饰以钩形长棱脊。弥足珍贵的古代礼器“兽面纹方彝”,造型雄壮奇瑰,形体厚重典雅,技艺精湛巧妙,凡视觉所见,可刻镂之处,无不有精美的花纹,纹饰繁缛华丽而富于变化,充分表明了当时人们已掌握了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体现了远古枞阳人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浪漫的艺术气质。

  包括兽面纹青铜方彝在内的枞阳馆藏文物,上到石器,下到近现代,没有缺环。拥有石器、陶器、瓷器、青铜器、货币、书画、银器、铁器、玉器、杂项等种类,已经过专家鉴定的三级以上珍贵文物497件(套)。新石器时期的玉铲、商代的文字石钺、西周时期的兽面纹青铜尊、春秋时期的三角蝉纹青铜鼎、战国时期的涡纹玉璧、汉代的青釉四系罐、西晋时期的青釉虎子、南北朝时期的四系盘口瓶、隋代的青釉四耳盘口壶、唐代的寿州窑黄釉印纹枕、五代时期的四神八卦十二生肖铜镜、宋代景德镇窑三件套组合式青白瓷炉、明代武英殿大学士何如宠的《恭贺质吾江翁七十寿序》长卷、清代礼部尚书张英和军机大臣张廷玉的行书立轴、太平天国时期的良民牌(户口本)等等藏品,无不闪耀着迷人的光彩,都是具有高度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稀世珍宝。

  种类齐全、佳品可观的枞阳馆藏文物,以各自不同的材质、技艺、形态、功用,展示着文物的古雅,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呈现骄人的文化,绽放精美的艺术之花。它们铭刻着历史长河中不可复制的一个瞬间,连贯出一条枞阳文明发展的轨迹,从而由此体现出枞阳乃至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一方风土一方歌”。枞阳县域内的“汉武帝射蛟台的传说”、“枞阳大萝卜与孔城桥的传说”、“陈玉成和李秀成智退洋军舰的故事”、“远禄公与欧阳修因棋说法的故事”、“东乡武术”、“枞阳腔”、“枞阳小调”、“枞阳胡琴书”、“枞阳小鼓书”、“黄梅戏”、“莲花落”、“翻天蜃”、“大红伞”、“调马龙”、“白荡湖螃蟹烹调技艺”、“周潭镶乌鱼名菜”、“余霖清瘟败毒饮方剂”、“东乡号名节”、“砸新娘婚俗”、“厝基葬俗”、“以十二生肖命名鱼船构件风俗”、“钱桥土布制作工艺”等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光彩熠熠,充满着诱人的魅力。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