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吴汝纶与白鹤峰书院(下)

时间:2019-05-17 08:23:36

  张正顺

    旧时民间书院政府一般不予拨款,其日常开支主要依靠书院土地租息,租息的多寡决定了书院的生存与发展。1900年,白鹤峰书院与当地劣绅发生纠纷,因劣绅意欲获取书院的租息。书院呈诉到安庆府,知府不仅没有秉公裁判,反而有意提拨书院本来有限的租息,以补贴省城救生局的开支。

  吴汝纶得知此事,认为这将妨碍家乡教育的发展,立即疏通关节,介入其中。他首先给旧友安徽巡抚幕僚陈云斋去信,请他从中斡旋。在书信中,吴汝纶十分明确地提出省城救生局提拨书院租息的“四不可”:

  其一,白鹤峰书院入款本微,租息获利有限,每年入不敷出,并非有余,一经分提,书院立败;其二,救生局虽系善举,比之书院为国育才,大小悬殊,不能亏彼成此,顾小失大;其三,省城和桐城虽有地理位置的远近,但不宜显分厚薄,夺桐城养士之资,为怀宁循例公事之用;其四,向来办理救生局没有提拨书院租息的事,更不要说为邻县救生局提拨书院租息了。

  吴汝纶据理力争,信心百倍。然时隔不久,院司批详下达,提拨书院租息几成定局。他因此十分愤慨,但又并不死心,在他看来此案虽已批结,但只要大吏肯从中用力,仍有挽回余地,为此他再给陈云斋去信,请其务必帮忙,向安徽巡抚和布政使代求挽回之策。

  为防皖中高官护短,不肯发回重审,吴汝纶还准备与桐城南乡籍官员联名向南京当局控争。控争之前,他又利用旧时人际关系积极疏通,打通关节。他对此案决心很大,在与友人书信之中,他一再表示要力争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认为“此一乡文教兴废所关,与他项干预公事不同,辞直气壮。不愁败挫”。他为此事还代家乡士绅亲笔书写《拟自鹤峰经费免提公呈稿》。

  书院土地租息的多寡由其土地的增减起直接的决定作用。白鹤峰书院地处江滨,情况特殊,由于江水冲刷,书院土地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为此书院经常会面临一些纠纷。前述安庆知府提拨白鹤峰书院租息一案,就是起因于书院的玉板洲新增的洲地。

  在安庆知府提拨自鹤峰书院租息的同时,一些劣绅直接对书院新增洲地打起了主意。吴汝纶对省城救生局占用书院租息尚不肯应,又怎能坐视劣绅霸占不管不问?他首先函托昔日幕主李鸿章,并代其致书安徽巡抚王之春,希望王能“仰体内廷变法育才之意旨,俯念穷乡筹款兴教之艰难,立斩葛藤,特秉英断,批饬定归该乡自鹤峰书院”。为了给此案施压,他还联络皖籍官员直隶布政使周馥、工部右侍郎李昭炜等,联名给皖中大吏发去公函。

  对于直接过问此案的余寿平和知府许久香,他更是多方奔走,请人疏通。他曾为此写信给道台杨濂甫,还托请李鸿章长子李经述致书许久香。为消除误解,他又亲笔给余寿平写信,希望其能从中斡旋,作出对书院的有利判决。他虽然为此事多方努力,但余、许二人并没改变初衷,也只好退而求其次,不再坚持执意把新增洲地划拨书院。

  此次吴汝纶虽接受了洲案的最终处理结果,但他十分不满,在与同乡挚友方伦叔(守彝)的书信中,他愤慨地说:“洲案之不得直,固由敝乡诸君子才力薄弱,亦缘强有力者预为宜播谣言,倒乱是非,使官场自护前非,执以为是。曹子建所谓‘苍蝇间白黑’者,此辈是也。大吏不顾曲直,专恃压力,国家何时得望振兴!弃此大利以与奸民,只坐意见用事耳”。

  吴对此事念念不忘,在其去世前两个月,他还想利用皖中官员人事关系的变动,重新夺同洲地,曾专为此事上书安徽新任巡抚聂缉椝,并请江叔海代为疏通。聂缉椝(字仲芳)是曾国藩最小的女婿,是李鸿章办洋务的得力干将,江叔海(江翰)乃聂的幕僚,他曾得吴汝纶所赠的《深州风土记》,即于方守彝家拜访之,二人一见倾心,此后诗歌唱和不已,几乎日日以诗相会。总之,凡是能够借用的外力,吴汝纶都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无所不用了。虽然力不从心,但他倾情于家乡、关心家乡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随处可察。

  不忘初心,方有始终。1902年10月,吴汝纶毅然回乡创办了安徽省第一所新式学堂——桐城县学堂,这在他考察日本教育回国不久,也正在他为白鹤峰书院的洲地据理力争之时。吴汝纶无论早年背井离乡求学,还是后来身在异地为官,都一直心系家乡,时刻想着振兴家乡的教育事业,将家乡的教育事业视为己任。

  他曾同桐城乡绅说:“桐城后辈人材振兴与否,其命脉全系在吾辈数人。”因此即便是赴日学习西学途中,他也安排志同道合的乡人与之同行,以便同期共同筹备兴学事宜,考察回国后,他即与日本友人早川新次直接赶往家乡桐城着手办学。若回顾吴汝纶多年前曾积极响应创办安徽古学书院、向皖籍官员募捐的倡议,以及得风气之先,极力主张家乡废书院改建学堂的事实,不难体会他对家乡教育事业矢志不移的良苦用心,不难看出创办桐城学堂乃其夙愿的实现,包括他对枞阳白鹤峰书院一直所有的心结。

  白鹤峰及其书院,自上一个世纪以来,历尽沧桑。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朝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命令各地书院一律改为学堂,枞阳镇热心教育人士童鉴泉即将白鹤峰书院改办为白鹤峰小学,民国元年(1912)白鹤峰小学又改为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堂,民国十六年(1927)第二高小改办为“桐城县简易师范”。

  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本侵略军拆毁白鹤峰庙宇等建筑,修建碉堡工事,致使江畔胜地,顿失风光;抗战胜利后,热心教育人士又恢复了白鹤峰小学及白鹤国学专科学校,并将校址分设多地。建国后,白鹤峰兴建为县血吸虫病防治站,1989年县广播电视局又于峰巅建立了卫星地面接收站,竖起高高耸立的铁塔。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当前,随着“全域旅游”的全面创建和“文化兴县”战略的全方位实施,枞阳白鹤峰可望与孔城“桐乡书院一样”,开发为文旅景点,既可供人们饱览胜景,又可作为乡情教育基地。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