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龙口老油坊

时间:2019-05-22 08:48:21
张振中

  家乡年逾花甲的人们,都能耳熟能详坐落在龙口街下街头的老油坊。每年的芒种季节一到便是老油坊开榨之时,榨声轰轰隆隆,牛拉石碾吱吱悠悠,门庭若市,欢声笑语,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老油坊是老龙口大队的集体产业,由于榨油技术不错,出油率甚高,远近闻名,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都来到这里榨菜籽油。

  从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打榨“嗨哟嗨哟”洪亮的号子,随着榨油棒槌的节奏,一阵阵猛烈的撞击声惊天动地,响彻云霄,那菜籽油的香味弥漫着老龙口半个大队呢!老油坊是老龙口大队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地方,又是鳌山,森庄,姚塘人出行的必经之路,因此这里被老百姓习惯称之“老油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油坊在周家祠堂里,油师傅是张大正,杨英林、张文来三人,张大正是油坊负责人,人称“老厂长”。七十年代初,随着周边老百姓榨油的需求,龙口大队决定将老油坊移址龙口街下街头的戬家山,即现在油坊的旧址。

  老油坊坐北朝南,大门朝周家冲,后门朝龙口街的底家院。90年代初乡村通了简易公路,油坊的后门朝公路就变成了大门,大门自然而然就成了后门。老油坊是一栋串枋立柱结构的厂房,外面是青砖石灰磨砂的墙壁,屋面是小瓦。两个高大的烟囱矗立在屋顶上,四周都有窗户,屋面上错落有致按着玻璃亮瓦,给人的感觉是空间宽敞开阔,光线明亮。里面没有隔墙全是串枋立柱,除西边有两个小房间,一个灶房,其余是一个整体大空间。

  木榨是一米多高,两丈多长的长方体,楔压式榨油的木质器械。那榨体是外方内圆,榨堂用四棵稻箩粗的黄栗头树凿成的半弧形,四合一中间对接成圆柱形。用檀木料做榨两头的站柱,用栗树或柞树料做木楔和大小方木。每年春季在开榨之前,请专业木匠师傅对木榨进行全面“体检”与维修,确保木榨安全生产。

  木榨结构是清一色的上乘结料,沉重如铁,光洁如玉,经过菜籽油的浸润油光可鉴,熠熠生辉。木榨像一架古香古色的古筝静卧在屋的东头,又像车间里一台大型机床。榨体下面是一丈多长的接油板槽,地面下埋一口储油的釉缸。一根两丈多长的棒槌包着沉重的铁头悬吊在屋梁串枋上,一头斜躺在地面上。中间是个直径约四米的圆形大碾槽,两扇两米高的大碾砣。南面是两个大灶台,一口是直径一米的炒籽大锅,另一口直径也是一米的蒸饼大锅,周围依次摆放着三口盛五六担水的大水缸。

  “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榨油的工序很复杂,技术含量甚高,要经过打灰,炒籽,碾籽,蒸饼,上榨,榨油六道工序。三位油师傅,各司其职,严守岗位,如果每道工序把关好,出油率一般在33 %左右。但是出油率与天气日照密切相关,天气闷热作燥出油率偏高,遇上雨天温度低出油率就偏低。一榨一般可榨400斤菜籽,如果菜籽收成好,一般的生产队每年可打两三个榨的菜籽油。

  在榨油的旺季油坊几口大锅昼夜不停火,屋顶上的烟囱一会儿抽着浓浓的黑烟,如几条乌龙翻滚。一会儿断断续续冒着白烟,如暴雨过后山间的雾岚,随风游曳漂浮。油坊成天到晚榨声隆隆,如果油师傅起早摸晚加班作业,一天能打两个榨的油,日常是见天一榨。

  打灰。用钢丝躺筛过滤生油菜籽,将菜籽里面的灰土和杂质除掉,再用木质手摇风扇吹掉浮灰。

  炒籽。将菜籽分批倒进灶台上斜面大锅里,灶洞用把柴烧旺火,一油师傅站在高櫈上,双手操作“开”字型的木质炒铲。用一根细绳将炒铲固定在窗子栅栏上,不停地用力操作翻动。俗话说:七青八黄九分脆,十分焦籽要不得。言下之意,必须掌握好火候,炒嫩了或炒焦了都直接影响出油率,一般炒至九分熟时出锅。用小瓷碗片搲一小撮菜籽放在锅台上,用瓷碗片轻轻一按立马裂开,发出脆嘎嘎的响声,只见菜籽里面是黄灿灿的颜色,说明炒熟了即可出锅。将出锅的滚烫的菜籽倒在地面上摊开冷却降温。

  碾籽,即破碎,也叫碾麸。将冷却后炒熟的菜籽均匀倒进碾槽里,驾牛扼赶牛拉沉重的大碾砣作360°旋转破碎菜籽,反复碾,反复搅拌,碾成粉末状。

  蒸饼。蒸饼的大锅烧满锅沸水,灶洞烧旺火使水始终保持沸腾,锅口上平放竹制的蒸饼圆栅栏。在圆栅栏上铺一块一米见方的土布,用小桶搲一桶粉麸摊在上面熏蒸,并不停的用手翻搅。这时蒸饼锅的水沸腾泛浪,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热气腾腾,清香袅绕。大约熏蒸半小时左右,手捏成团即可。

  在地面上叠放三道榨箍,油师傅拿一把干净整齐的稻草,手握一头像撑雨伞一样撑开放在饼箍中间,将土布里的热麸倒进去划平,趁热用脚踩实踏平。再将周围的稻草踩覆在饼麸上面,让稻草结结实实裹住热麸,用圆形的木板压住。踩好的饼堆码约一米高时,用简易的手摇绞车试压一下,让饼麸初始成型。

  上榨。从榨床的进饼口,将踩好试压成型的饼,从左往右依次整整齐齐排列在榨床上,用一圆形厚实的木板封顶。这时饼箍挨着饼箍,密密麻麻,像一截黑色螺纹粗水管横卧在榨床上。右边用大小方木上下两层塞紧,在封顶板与大小方木对接处用力塞进两匹铁包头的木楔。

  榨油。由五人站两旁,后面一人是掌握棒槌的方向(俗称:抹稍),双手抓住一丈多长的棒槌。一切听从抹稍人的指挥,先打引槌,再打重槌。上下两匹木楔并列推进,如果抹稍的人首先在一匹木楔轻轻敲一下,示意着就打这匹木楔。那木楔一头大一头小,推发式楔入。

  随着抹梢人的号子,几人齐心发力,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轰隆一声木楔撞进几寸。顿时,从榨床饼箍里哗啦啦流淌金黄黏稠的液体,从接油木槽的笕口流入地下储油缸。油师傅深有体会地说:“慢打头油,快打梢油”。打头油必须悠一点,慢一点,打快了箍紧必涨。虽然猛打猛敲出油快,但容易使饼的外围稻草断裂而“破肚”露饼麸。一般是打一阵棒槌,歇一阵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视情而打。

  一当一匹木楔打进去,就换打另一匹木楔,两匹木楔上下轮换打。木楔打进去加压,饼箍渐渐向左边挤压,右边就出现小缝隙,立即添加适合的大小方木,继续挥动棒槌用力槌打加压,那金灿灿的菜籽油像下雨一样淅淅沥沥流过不停。

  榨油虽然是繁重的体力活,却又是打油的人最开心的事。那一天生产队挑选年轻力壮,有榨油经验的男劳力去油坊打油。可是社员们却心知肚明,打油那一天不仅可以吃肉喝酒,还可以得到一包玉猫牌的香烟。因此,年轻的男劳力都争着要去油坊打油,吵得不可开交,无奈之下队长不得不采取拈阄子的方法,决定去油坊打油的人选。

  生产队出纳会计负责筹办伙食,在龙口食品站买半爿猪头称两斤肥肉,在龙口供销社买条把玉猫牌的香烟,打四五斤八角二的山芋干酒,在塘里捞几条活蹦乱跳的大鲢鱼。中晚餐在油坊开伙,像过年一样,鲊肉,红烧猪头肉,肉烧瓠子,烧鱼,汆鱼,海带汤摆满一桌。中餐油师傅和打油的人围坐一桌,队长先敬油师傅的酒,然后招呼大家尽兴喝酒。那几位打油的人早已饥肠辘辘,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推杯换盏,你兄我弟,好不惬意。

  那赶碾的放牛娃坐在碾槽上,手捧一碗亮晶晶的农粳米饭,碗头上有红通通的猪头肉和鱼块,正在狼吞虎咽的吃着呢!那油坊柴锅农粳米饭的锅巴,脆黄爽口,吃在嘴里蹦蹦响,特别的香。一番开怀畅饮,个个脸红脖子粗,酒足饭饱,打着酒嗝,有的躺在木榨上呼呼大睡,有的趴在棒槌上打盹,有的坐在碾杠上抽香烟,有的靠在墙角海阔天空吹嘘自己的酒量。

  午餐后休憩片刻,那些打油的年轻人,趁着酒兴干劲十足,挥动棒槌猛打猛榨。老队长站在一旁,点燃一支香烟笑呵呵地说:“酒也喝了,肉也吃了,今天的出油量就看你们发挥得如何啦……”

  那榨油的场面更是热火朝天,打油的人只穿一条短裤头,袒胸露背,手抓棒槌“嗨哟嗨哟”打榨,汗流浃背,小短裤头都能挤下水来。打榨的人挥动沉重的棒槌,一会儿前俯后仰,一会儿步移身倾,棒槌翩翩起舞,令人目不暇给,撞击声震耳欲聋,号声不绝。这哪是榨油呀,仿佛是挥动棒槌在跳迪斯科呢!再回头瞧瞧那几个油师傅,忙得像陀螺一样直打转,浑身都是油污,汗水都不粘身。你瞧,油师傅身上的汗水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从皮肤上滚下来,像下暴雨似的簌簌地掉在地面上。

  头油下缸后,立即拆下饼箍,二次粉碎、蒸饼、踩饼、上榨进行深加工。俗称“打梢油。”榨的方法与打头油大同小异,由于是二次加工,饼麸含油量微乎其微,不同是突出一个“快”,一当出油必须猛槌猛打,方可榨出油来,若稍停一下油又被饼麸吸收了,因此就有“快打梢油”之说法。

  民间一句俚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岁月轮回,世事难料。1976年农村掀起拆大队的风潮,龙口大队一夜之间拆成三个小大队,老油坊因老大队集体的财产分割归属鳌山小大队。从此,老油坊归鳌山小大队经营,由杨英林、张文来、张勋信三人负责榨油和日常事务。榨还是原来的老木榨,不同的是将碾槽碾砣整体拆除,采用机械化(柴油机)加工破碎,虽然分大队了,老龙口的所有的生产队还是相继来到这里榨油。

  八十年代初,老龙口三个小大队相继通电了,农村也实行分田到户单干。过去榨油是以生产队为单位榨油,现在是一家一户多则百把斤,少则几十斤菜籽已不适应大木榨榨油啦!于是,三个小大队各自开办了小油坊,采用电动液压小型榨油机,木榨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那油迹斑斑的木榨沉寂在油坊一偶,像一位慈善的母亲,曾经用自已的乳汁哺育着老龙口几代人。那满脸沧桑的木榨沉寂在油坊一隅,又多么像一位灯枯油干的老人榨干了自己的血汗,走进生命的尽头。电动液压小型榨油机的出现,大大节省了人力,更适合一家一户加工菜籽油,随到随榨,随榨随走,几十斤菜籽都可以开榨,方便快捷。

  八十年代以前,老油坊每逢榨油季节门庭若市,如今“门前冷落车马稀”门可罗雀。老油坊失去榨油的功能闲置多年后,当年参与油坊施工的周木匠很有发展目光,整体购买下来搞个体加工厂。周师傅先是利用老油坊场地办蜂窝煤球厂,接着办家具加工厂。后来,随着环境的变化在原基重建上下两层的小楼房,下面开小店,理发店,家具店,变成现在经商的门面。

  曾记否,老油坊坐落在龙口大队的中心,空间大能容纳几千人开会,所以大队经常利用这里召开党员大会,团员青年大会,社员大会,民兵大会。七十年代初,小学有“戴帽子的初中班”,我初为人师,负责小学的团队工作。大队团总支经常利用油坊开团员青年大会,组织青年搞文艺宣传活动。在那青葱的岁月,在那难忘的年代,老龙口大队的共青团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极大的丰富了农村文娱生活。

  夜晚一盏汽灯悬挂在油坊中间的串枋上如同白昼,锣鼓喧天,歌声嘹亮。大队团总支文艺宣传队,在油坊公演过《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样板戏,和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一当锣鼓响开场唱戏,附近的老百姓都络绎不绝跑来看戏,里面是座无虚席,外面的窗户都扒满了观众。

  曾记否,1983年之夏,家乡继1954年以来,又遭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鳌山,森庄田淹屋倒,颗粒无收,白浪滔天,一片汪洋大海。森庄部分受灾的老百姓扶老携幼住进老油坊,有个暂时的容身之地,立秋退水之后又陆陆续续返回原址,重建家园。老油坊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接纳家乡受灾的老百姓,演绎着人间的真情。

  往事悠悠飘然去,乡愁无言舞翩迁。木榨榨油是古老的传统手艺,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当人类社会走进机械化榨油的时代,木榨就安详躺在历史文物博物馆啦!龙口老油坊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之中,当家乡年逾花甲的老人,在品味市场上买的菜籽油味道时,依然怀念老油坊榨的油,纯净无渣,清澈透明,色香味俱全。

  当我,每年返乡做清明冬至时,车必经老油坊的门前,虽然老油坊荡然无存,见到是另一番场景,但当年榨油紧张而热闹的场面仿佛近在咫尺。耳际仍然响起那榨油打棒槌“轰隆轰隆”的撞击声,一股菜籽油的芳香扑面而来……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