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宝贵
周潭镇的大山村,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乡武术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的原住民,大都是全城章氏后裔,在历史上,这一带曾出现过很多优秀的武术大师,其中,清嘉庆甲子科武举人章慕斌,就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武术宗师。章慕斌不仅生得状貌修伟,力大艺高,而且还是文武兼修、德行高尚的仁义之士。
如今的大山村村部,曾是大山章氏家族的享堂,兼作家族子丁的习武堂。这里还珍藏着一把全镔铁打造的春秋大刀,大刀重有八十六斤,是当年章慕斌练武所用的器械,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这把历经岁月风雨留存下来的大刀,虽然已是锈迹斑斑,但品相完好。若将大刀盈手一握,顿感沉重,不得不令人遥想章慕斌当年勇冠一军的风采。
据大山章氏宗谱中的《武略骑射勳卿章公传》载,当年章慕斌家境殷实,富甲一方,他在少年读书时代,就常说男儿大丈夫,当使长枪大剑,立功万里之外。后弃文习武,练骑射,能挽三石弓,长期习练少林派四门大刀之技法,并独创了“大刀斩四门”的套路。所谓“斩四门”,是说在场地四方,各置一块豆腐,在练习转身翻刀下劈时,由于力量的惯性作用,一般很难把控大刀的力度,需要练就一种强大的内力巧劲,使刀口落在豆腐上便戛然而止。这套独具风格的东乡大刀拳术,现在虽已失传,但关于当年29岁的章慕斌,赶赴江南省江宁府(今南京),参加乡试“耍大刀”的故事,还时常被人们说起。
话说武举考试中的所谓“技勇”,实际上就是测试应试者的臂力与膂力,共分三项:拉弓射箭,舞大刀,徒手端石礅。当时,与章慕斌同场竞技的,是一个叫王曙东的年轻壮汉,江苏沭阳人,系太原王氏后裔,家传武学,源远流长,当然也不是等闲之辈。这王曙东生得人高马大,虎背熊腰,练得一身好武艺,尤善用家传大刀技法。他们俩在考场上的表演,精彩纷呈,无论是拉弓骑射,还是大刀翻转舞花,手举石礅,都难分仲伯,不分上下,几位考官见状,只得招二人面议:“二位在场上的技勇功夫,旗鼓相当,我等难分彼此,为公平起见,你们是否愿意再来一次大刀实战对决,一试高低!”
正值血气方刚年轻气盛的章慕斌与王曙东二人,当即异口同声应答道:“愿意一试!” 主考官当场取出笔墨,对二人说道:“此有文书为凭,你们在场上,以鼓声为始,鸣锣即停,以交手验武艺,只能点到为止,不得伤害对方性命!”
二人爽快地签字画押,各取一把百斤大刀,快马会与场上,双方都将大刀横于马背,抱拳行礼,只听得几声鼓响,两匹战马一阵嘶鸣,相向冲来,就在两马一错蹬的刹那间,王曙东双手举刀,缠了一招面花,以泰山压顶之势,似有千钧之力,劈头盖顶而来;这时的章慕斌,也不甘示弱,将刀身虚晃向下,抬起刀柄,磨腰侧身,挺刀接过对手的刀口,以卸其刀锋之力,顺势绞拨对手兵器。
双方纠缠的瞬间,两马错开。正待各自调转马头,进行第二回合时,章慕斌的胯下战马,前腿竟突然蹶足,而此时的王曙东,已经来不及勒马停下,挥刀冲将过来,说时迟那时快,章慕斌在战马身子前倾时刻,将刀尖插入地面,手借刀托支撑,一个鹞子翻身,飞身避开对方横砍过来的大刀,迅速落地后,章慕斌单手拔刀,一招青龙探月,大刀尖背已勾住疾驰而过的对手衣服。
由于章慕斌马失前蹄,大家都惊出一身冷汗,考官们赶紧敲锣鸣金,示意双方停战。当王曙东回过神来,才明白章慕斌身手果然了得,他能操百斤之重的大刀,出手竟然是如此之快,正所谓英雄相惜,王曙东来到章慕斌跟前,抱拳道:“多谢刀下留情!”
“承让承让!”章慕斌回礼道:“能与兄弟过招,也是缘分一场也!” 结果,当然是二人双双中举。
相传,中举后的章慕斌,虽然没有出门为官,却在家乡课馆授徒,对东乡武术的开创与传播,发扬与传承,起到了里程牌的历史意义。章慕斌不仅对子弟们要求做到“习武先习德,学拳先学乖”的武德教诲,而且自己身体力行,他待人谦虚和蔼,广施善行,经常资助一些贫寒的交游之士。说在清道光年初,东乡遭水患,老百姓的房屋庄田尽毁,灾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章慕斌捐粮无数,并散尽千金,帮助灾民重建家园。事后,老百姓感念其善心,做“义胜指囷”四字大匾,悬挂在他家大门楼上。
往事并不如烟。章慕斌生前遗留下来的大刀,就是一个不朽的神话,二百多年来,一直在这里被人们世代传颂。在习武成风的东乡,尤其周潭大山的章氏后人,每在农闲开堂学武时,都会去享堂请出这把大刀,以轮流举刀之仪式,来缅怀先人章慕斌。
世事多变迁。在上个世纪那个大炼钢铁的火红年代,这把大刀也差点也被融为一炉铁水,后经大山村老村支书多方打听,终于在县城的某个角落找到大刀下落,老村支书徒步几十公里,硬是把大刀肩扛回来了。如今这把满是锈迹的大刀,当我们拨开岁月的包浆,这曾经的故事,仍然很鲜活。
这把大刀,成为了这一方人们的精神丰碑,成为了大山村的村魂。
延伸阅读:章慕斌,名魁,字慕宾,号勳卿。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卒于道光十二年(1832),周潭大山村人,嘉庆甲子科(1804年)武举。后授卫千户封武略骑尉。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