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汊纵横良田沃野”是笔者对老家枞阳钱桥一带地貌的概括,无山,并非不能感受山的气息,“青山为屏,河流如带”,老家钱桥高丰就是这样的一个碧水环绕、开门见山的好所在。
清晨,当各家各户的大门被徐徐打开,东边的龙城山、南边的浮渡山就如屏风一样跃入人们的眼帘,在几条宛若长龙似的圩埂的怀抱中,罗昌河一路欢歌着蜿蜒而去,倒映着龙城山顶初升的红日和“山浮水面水浮山”的浮渡山明媚的山峦,此时,一幅大写意的山水画卷就呈现在世人面前……
龙城山顶一尘不染,看来今天是个艳阳天!龙城山罩云,看来今天午后将有暴雨,孩子们尽快起床,将稻铺捆起来担回稻床上去!儿时的夏日“双抢”时节,清晨,还在睡梦中的我们就常常听见父亲如是说——千百年来,晨曦中的龙城山俨然成了家乡人们心目中的“晴雨表”了。
龙城山虽位于老家高丰村一衣带水的白柳镇龙城村地界,但家乡人们已经在心目中把它当成自家的山了。儿时各家各户请瓦匠修锅灶,每每锅灶修成后,瓦匠们常会在粉刷一新的灶台正面画上宝塔型的龙城山,并在山顶画上一轮初升的红日,寓意生活蒸蒸日上。
千百年来,龙城山总是屹立在罗昌河的东岸,伴随着晨曦唤醒了山脚下熟睡着的村庄,见证了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儿时的我常常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遥望着山顶积雪未融的龙城山发呆,心里暗自思忖:龙城山或许就是世界的尽头了吧,龙城山上是否居住着神仙?
进城参加工作后,回乡探亲返程时,每每坐着车子路过龙城山脚下的乡村公路时,遥望着山中那些倾斜的小道和绿树掩映下若隐若现的房屋,回想起“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诗句时,心里暗下决心,有朝一日定要上山去一探究竟!可惜因忙于生计,常常失之交臂。
春夏之交的五月上旬,回乡祭祀之余,去工塥街道(白柳镇政府所在地)的姐姐家作客,因闲暇无事,我决定去攀登龙城山。
初夏时节,午后的阳光已经有些炽热,公路两旁的梧桐树叶已经由最初的淡黄变得橙碧,宽大繁茂的叶片已经在街道两旁撑起了一片浓密的绿荫。从工塥街道出发,的士一路穿行于风光旖旎的乡野,望着车窗外绿色的田园,听着久违的鸡鸣狗吠之声,在愉快中,车子约莫行驶了十分钟,便来到了曲径通幽的山间小道上,在绿荫下穿过山脚茂密的松树林,便来到了一排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面前,在一堵灰褐色琉璃瓦屋顶覆盖下的粉白色墙壁上,“龙泉中心村”五个红色的大字十分醒目,这便是位于龙城山脚下的省级美好乡村——龙泉中心村。
从龙泉中心村附近修葺一新的环山公路盘旋而上,车子一直穿行于茂密的灌木丛中,在鸟雀欢歌作伴中来到了位于半山腰的停车场。停车场处山势平坦开阔,右侧的悬崖上镌刻着一个巨大的“佛”字。“佛”字左侧、靠近进山道口的树丛中镶钳着一个巨大的红色“福”字,足有两米高,两米宽。
在前往龙山寺的路途中,由于山势平坦,沿途的石阶断断续续,这给攀登带来了便利。从停车场拾级而上,约莫五十步后便有一方平地,平地右侧的悬崖上镌刻着“龍王井”三个大字,石刻右下方的圆形井口约莫两尺高,由砖石、混凝土浇铸而成,来到井口,躬身细看,井水清澈见底,水面距离井口不足一米。高山之巅有如此充足的水源,不得不令人称奇。龍王井的产生有着一个动人的传说。
一千多年前,天下大旱,河塘干涸,禾苗枯萎,渐渐地,人畜饮水也成了问题。龙城山脚下的百姓们纷纷上山设祭坛求龙王降雨,祷告多日,天空仍然没有一丝云彩,一天夜里,人们忽然听见山脚有潺潺的流水声,便沿着水流的方向逆向寻找,终于在半山腰发现一孔泉眼,泉水清澈可口,从地底下汩汩涌出,不出几天的功夫便在山脚的低洼处形成一个深潭,这就是现今枞阳境内最大的水潭——龙潭。
顺着同行者的手指方向望过去,只见山脚进山口的绿树环抱下,一洼碧水在蓝天丽阳下宛若一面巨大的蓝色宝镜,正闪耀着金光呢!直到此时,我们一行才发现,由于上山太过匆匆,车速太快,无意中错过观赏龙潭这一好景致了!久旱得泉水滋润的山民们感恩于龍王的庇护,后来便在山上修建了龍王庙,为了便于祭祀,又在泉眼的出口处挖了一口井,这便是龍王井。
龍王庙当初只是一个茅草庵,明朝时初具规模,时名云山寺,后因朝代更迭被毁,清朝时由本地十大姓出资重建,取名雾云庵,香火较旺,一直延续至民国。解放初期,雾云庵被山民夷为平地,一九八八年恢复重建,一九九七年得四方信士资助,创建了大雄宝殿,便形成了现今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群——龍山寺。听着同行者的介绍,我们便加快了前往龍山寺的步伐,沿着石阶拾级而上,约莫二十分钟后,我们便来到了龍山寺。
千年古刹龍山寺依势而建,是一组由五、六幢房屋组成的寺庙建筑群,寺庙左侧有一座土地庙,龍山寺的建筑融现代和古典于一体,两侧厢房现代派建筑,黛色细瓦,粉墙颜色各异,红、黄、绿五彩纷呈。
正中间主殿前后两进,共设祖师塔、天堂、龙王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云山流泮以及千手观音殿等等,正殿门前广场开阔,中央放着一尊香炉和一座宝鼎,看起来年代久远。寺庙内紫气氤氲,香火缭绕,寺庙四周松柏环绕,翠竹掩映,寺庙所在的山坡前方的低洼处的一洼碧水中,游鱼嬉虾,怡然自乐也,这便是放生池。漫步放生池畔,随处可以听到“扑腾扑腾”之声,原来那是神龟在悠哉游哉地戏水呢!
徜徉于寺庙所在的山坡上,寺庙内传出叮咚鼓板声,放生池畔乐声悠扬,寺庙前方的麦地里风起麦香,林子中鸟声呖呖,好一个人、神、自然和谐共处的好去处。
从龍山寺前往龙城山主峰攀登的路途中,一路穿行于灌木丛中,残春五月,山间的映山红已经凋谢,但山坡上芳草萋萋,草丛中野花遍布,花色各异,粉白的,鹅黄的,淡蓝的,五彩纷呈,像眼睛,像星星,在草丛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花丛中彩蝶翩翩起舞,四周的树丛中布谷催春,不是春光,胜似春光。
龙城山山势高而不陡,不久,我们就来到了龙城山顶峰,山顶上一片碧绿,几株桃树绿叶满株,繁茂的叶片中缀满了千千万万颗葡萄粒般大小的绿果,倘若提前一个月来此山间,桃花争艳,杜鹃怒放,茶花飘香,那该是多么一番美妙的景致啊!
山高我为峰。站在枞阳县第二高峰的峰顶上,极目远眺,开始一览众山小,晴川历历之中,柳峰山峰谷措置如波推浪涌,浮渡山宛若船行水面,簸箕山如蘑菇立地;北向十几公里外的庐江县城城廓依稀可辨,东边视线可达无为地界,南边山峰座座,西向的平畴沃野之中,阡陌交通,河流如带,湖塘如碎镜,公路斗折蛇行,屋舍似鸟笼,人间景色,尽收眼底。山脚下远树含烟,山腰上林木葱笼,近处碧草如茵,好一幅人间春色鸟瞰图!
下山途中,我们在龙潭四周驻足流连。夕阳晚照下,三面环山的潭水碧绿得如同一块巨大的翡翠,碧水倒映着青山和蓝天白云,青山映衬着碧水,美仑美奂,确是一处瑶池仙境。暮色渐起,潭水渐渐地被一层薄雾所笼罩,更平添了一份神秘。
环顾龙潭四周,晚风拂柳,亭台玉谢,草长莺飞,潭前村庄炊烟缕缕,映衬着西天黯黯之青山、山顶艳艳之红日以及天边灿灿之晚霞竟是如此美丽,耳畔不觉回响起一首悠扬的弦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返程途中,回望着渐行渐远的龙城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里顿生重重疑惑:一座历史悠久的山峰,山青水美,山势峻而不陡,老少可攀;一座千年古刹,晨钟暮鼓,经声佛号,幽远深邃;一方巨大的水潭,潭水幽深碧绿,湖光山色相映,如此绝妙景致,竟沉寂了许多年,究竟是地理位置偏僻还是另有它故?龙城山多么像一位藏在深闺待人识的美女,随着乡村旅游政策的逐步落实,龙城山必将吸引越来越多世人的眼球!
别了,龙城山!你是我心中永远屹立不倒的大山!来年春暖花开之日,我将再次登顶峰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