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群
三
1854年一月,张逸民带着女儿来到了天王府。天王府由原清两江总督衙门扩建而成。扩建后的天王府,周围十余里,内外两重,外城名曰“太阳城”,内城名曰“太龙城”。城门朝南,额牌为“真神荣光门”,又称“皇天门”。二门为“真神圣天门”,左右设钟鼓楼。进二门后有大殿名曰“金龙殿”,又称“天父上帝真神殿”。殿后为内宫,宫后建有后林苑。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极为壮观。
张逸民父女二人,进入真神圣天门,来到金龙殿,参见天王洪秀全。
“我的天啊,她是多么的漂亮!这世间竟有如此漂亮的女子!”天王洪秀全一边想,一边差不多以失惊的眼睛看着张姑娘。
此时张逸民的女儿刚满十九岁,正是姑娘家大好的年华。她确是一个娇美可爱的姑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太女人味的女人。饱满的额头,光艳的脸儿,俊俏的鼻子,肉感的嘴唇,高高的个儿,长得挺丰满,身上能够露出来的部分都露出来了。她美丽、端庄、朴实,她温柔、沉静、落落大方。她那双明媚的眼睛并不特别大,盖着长长的、微翘的睫毛,抬起来亮晶晶,低下去静幽幽。
她的脸上总是带着善良而粲然迷人的笑容,说起话来虽然慢慢的,然而她那清亮的、抑扬有力的声音,娴静、安详而轻柔的动作,却能讨得每个人的欢心和信任。青春的年龄把张姑娘蕴藏着的美表现出来,像花一样,当苞儿半放花瓣微展时,自有一种可爱的姿态和色泽,真叫人看着神往。
天王洪秀全看着,看着,忘形地看着,犹如看着无尽的远处、无底的深渊一般。天王的眼睛亮了,发光了,睁大了,被她那特殊的女性魅力吸引住了,征服了。他居然破例安排张逸民父女二人共同进餐,留他们在府中居住。
闲暇之余,洪秀全与张逸民谈论国事,下棋对弈。其女则在一旁抚琴歌唱,作画吟诗。
一见倾心,日久生情,洪秀全对张姑娘爱慕难忘,他常常乘机望望她,他每望一次,就叫他浑身感到一种虽粗却很美的蓬勃精神的极大劲头,这种劲头使他无法抗拒。洪秀全已感觉到自己对她动了空前未有的怜爱和结侣之心,萌发了纳其为妃的念头。
一日,天王洪秀全在府中宴请西征军主帅石达开、地官副丞相刘承芳。酒过三巡,洪秀全微笑着说:“一个人要做大事,无不要有几个心腹。张逸民先生很有才华,精明能干。他有一女,明慧又美丽,我想纳其为妃,这样一来,就能把他笼络住,一定会成为忠于天朝的忠诚之士。现请二位做媒说亲,你们意下如何?”二人连连点头:“天王高明,这真是两全其美的大好事啦,恭喜,恭喜,我们愿意为媒。”天王洪秀全大喜。
第二天,石达开和刘承芳便命手下请来了张逸民,当面说出天王提亲之事,张逸民竟惊得目瞪口呆,一时说不出话来。
“怎么,难道你不愿意码?”刘承芳见张逸民不说话,面色一沉,拍着桌子喝问。
还是石达开心细,他发现张逸民不说话是惊喜得过火了,便慢慢对他说:“逸民,你不要慌。天王要纳张姑娘为妃,这是我的主意,也是你的福分。如果你不同意,或是爱女心中另有别人,你尽管说就是,我和天王都不会怪你。”
这时,张逸民才如梦初醒,他一句话也没顾得说,便“扑通”一声,双膝跪地,连连给石达开、刘承芳叩头。直到磕了三个头后才说出话来:“小人乃乡间野民,小女怎能与天王结亲?哪里敢存此非分之想?”石达开说:“太平军将士本出生于农村百姓,没有大人、小人之分。这是天王的诚意,就这样定下吧!”
“草民侥幸活命,能有今日,当感戴天王大恩。今承蒙天王对小女的厚爱,草民感激不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臣逸民为了天王,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张逸民长跪不起。
“起来,起来!”石达开笑了,“你既然同意,那就在天王今年的贺寿之日,举行大婚庆典吧!”
1854年八月的一天,东方泛白,太阳羞答答地从远方地平线上升起来,将几缕紫红色的光束,透过薄薄的云层,射向天空。张逸民之女张姑娘“进于天王”的大喜日子,终于来到了。
太平天国政要大员率领着数千人组成的迎亲队伍出发了。十几艘喜庆的彩船浩浩荡荡地从天京码头开出,喜船上张灯结彩,挂满五色的绸缎,高高的船杆上飘扬着双喜大红字,金光闪闪。
彩船“由长江到现在的枞阳县桂家坝登陆。从桂家坝到汤家沟旱路八华里,路面上满铺(含金铂的)黄土,两旁挂满彩花;从汤家沟经白荡湖到会宫河张家新屋门前是四十华里的小路,一路用船排列,船上平铺木板,造成一条宽阔的大路,路上面也是用(含金铂的)黄土平铺,两旁用红色绫绸幔成甬道”。一路上,锣鼓喧天,笙乐阵阵,鞭炮震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当大花轿来到张宅门前,张家亲戚却让张姑娘迟迟不出门来,在迎亲主持人“三请”、“四邀”,并将六副装着钞票的“催妆”红包喜帖传入以后,身着艳丽嫁时衣,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张姑娘,这才由兄弟背着向花轿走去。这时,哭声大起,哭的主角是新娘,陪哭的有母亲、姑嫂、姊妹们,哭声越响亮越好。在一片哭声中,张姑娘便同迎亲队伍一起上路了。
“哭嫁”是一种古老的婚俗,枞阳的有些地方至今仍然流行。哭嫁不只是表示女儿对娘家的留恋,乡间以哭声为吉利,有“大哭大发”、“不哭不发”的寓意,喜极而泣,昭示着婚后幸福美满,男女双方及其家庭今后家业更兴旺,日子越过越好。
迎亲的彩船到了天京后,天王洪秀全头带纯金精制的王冠,脖颈上挂着金项链,身上穿着纯金纽扣的绣金龙袍,坐着六十四人抬的黄色大轿,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亲自出城迎娶。
天王见过张姑娘之后,仍按太平天国《十款天条》、《太平礼制》等制度的规定,将张姑娘“发交某大妹(太平天国时对成年女子的称呼)教习天情,然后进御”完婚。
1855年一月十八日,是天王洪秀全四十一岁生日。天王与张姑娘在天王府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仪式,正式将张逸民之女封为王妃(民间人称“张王妃”),晋封张逸民为“国丈”,封官御医兼参事,并允准张逸民在家乡“建衙(国丈府第)”。张逸民成为天朝国丈后,追随天王,效力天国,矢忠不渝,地位渐高,“声势显赫”。
天王洪秀全“首次从民间选妃”,却选中了自己心仪的女人,再加上婚礼仪式的盛大非凡,因而很是引人瞩目。
清道光、咸丰年间生活在天京的张汝南著有《金陵省难纪略》一书,书中“所载皆咸丰三四年贼(指太平天国)中情况”,其中就有一段文字说:“凡贼寿则选妃,……洪贼及贼子寿,则各王选妃进贡,贼亦辞而受其一。……时有桐城某以舟载其女进于天王,女年十九,色甚美,能书画,晓音律,天王看过,发交某大妹教习天情,然后进御。故人得见其美,封某为国丈。闻某建衙于桐城,声势显赫。”
张逸民成了天王身边的“大红人”,但清军却将他视为“眼中钉”,把他作为重点抓捕的对象。每当张逸民回到枞阳会宫国丈府,清军一探得消息,即密派得力干将,一路追杀,早有提防、有精兵保卫的张逸民与清军巧妙周旋,多次得脱。
四
1859年,清两江总督曾国藩便以攻取太平军驻守的安庆,作为湘军的战略重点和当务之急,把安庆之战看作是“目前关系淮南之全局,将来即为克复金陵之张本”来考虑。
十一月,曾国藩围攻安庆,“定四路进兵之策”,又以水师占据江面,形成水陆齐进之势。1860年二月,清军占领潜山、太湖等地,控制桐城至安庆的交通要道。六月二十日,枞阳陷落,安庆形势愈益危急。
清将曾国藩命令曾国荃部湘军,深掘长壕,步步为营,渐次推进,稳扎稳打,围城打援,安庆城中的太平军陷入了长期的围困之中。
1861年三月六日,太平天国政权晋封“张立邦为天朝九门御林(太平天国后期对高级官员所加的虚衔,加上此虚衔的将领都是天王最可信赖的保卫天京九门的禁卫军指挥官)扩天义(太平天国后期侯爵分为六级,“天义”为六爵之首)。获此殊封、显爵的张逸民遂带兵出京,解救安庆之围。
张逸民率太平军进入安徽后,在安庆外围东线与湘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但未能与城内太平天国守军汇合。
《咸丰年间名人函札》载,曾国荃于1861年六月二十七日,函告清高级幕僚徐宗干说:“顷据管带桐城东乡团总李恩元禀称,于(六月十九日)拿获奸细(供称),……伪王丈张立邦即张以明已至庐江邑罗昌河打馆(宿营)等语。李恩元比带团练炮划潜赴罗昌河,将张立邦生擒,并斩获二十余人。现将该逆已解来安庆讯办矣。”张逸民被俘后,被押至设在安庆城北的曾国荃军营。
张逸民正等待着清朝中央政府给他处死的命令,没想到湘军却每天以美酒佳肴款待,视为上宾,格外礼遇。原来,他的精湛医术和道德文章,曾国荃早有所闻,意欲招降为己所用。接着,劝降的官员接踵而来,张逸民昂首挺立,坦然拒绝,义正词严地说:“我是洪天王岳父,又是他的臣民,岂肯苟且偷生作万世罪人,我头可断,身不可辱,有死而已,岂肯降哉!”
1861年六月二十八日,这是张逸民就义的日子,他神情泰然,从容走向刑场。刽子手动用铁梳子的酷刑,将张逸民杀害了!《曾国藩全集·家书》载,六月三十日,曾国藩在东流大营船上致函围攻安庆城的曾国荃说:“二十九日夜接来信,知伪王丈张立邦拿获正法。”
1864年五月,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城外的防御工事很快被清军破坏殆尽,四面被清浙江巡抚曾国荃率领的湘军围困,内无粮食,外无援兵,天京形势危急,太平天国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
七月十九日近中午时分,曾国荃下令点火引爆炸药攻城。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城垣炸开一个大缺口,清军蜂拥而入,攻进天京。张逸民之子张传宗与守城太平军抱着与天京共存亡的决心,与冲进城的清军展开激烈的肉搏战,为太平天国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曾国荃部攻入天京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悉于湘军”。张王妃不甘被辱,自尽殉难。
后来,张氏族人为张逸民、张传宗父子在枞阳县会宫镇城山村张家新屋南面的小葫芦岗东端,分别建了一座衣冠冢,父子二墓并列,墓皆向西。
张逸民临危不惧,一身凛然正气,对太平天国革命,忠贞不渝,历久弥坚。不论怎么艰难,不论清军怎么诱惑,他都无所畏惧,坚定不移。一家三口,为太平天国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战争史上谱写了悲壮的篇章。
引用、参考资料:
1、《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1979年。
2、张五鹏:《太平天国洪王亲家张晓驷传略》,《安徽史志通讯》,1982年第2期。
3、《曾国藩全集·家书》,岳麓书社,1985年。
4、《枞阳县民间文学》,铅印本,1991年11月。
5、《清咸丰年间名人函札》,档案出版社,1992年。
6、邓之诚、谢兴尧:《太平天国资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
7、《安庆地区志》,黄山书社,1995年。
8、程绍颐:《安庆历代名人》,黄山书社,1996年11月。
9、《枞阳民间故事》,三秦出版社,2006年。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