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方氏迁枞始大盛

时间:2019-06-21 14:44:30
陈靖

前些天,我在公众号推送了一篇介绍“枞阳名族”的小文,其中关于桂林方氏的介绍,有这样一段:

 

明代成化以后,桂林方氏开始向城外分迁,中一房、三房、四房、六房皆先后迁入今枞阳县境内,馀则留居桐城。后来方氏人物之盛,大多出于迁枞后裔。

 

此观点是我首次提出,未见前人有此论述。我的观点是建立在大量的史料基础之上的,并非游谈无根,无中生有。但公号推出不久,就受到了桐城市文联汪主席(即诗人白梦女士)的质疑:这段话,作者写的时候,脸不红么?我替他脸红下”。

 

究竟是哪里让汪主席感到了“脸红”?我觉得很有探究的必要。探究的结果无论是对是错,对于方氏研究(或者是方以智研究),或是桐枞历史,我觉得都是有些益处的。

 

下面将我的观点逐条梳理,看看是否经得起推敲?

 

我的观点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明代成化以后,桂林方氏开始向城外分迁,中一房、三房、四房、六房皆先后迁入今枞阳县境内,馀则留居桐城第二层是“后来方氏人物之盛,大多出于迁枞后裔

 

 

先说第一层。

 

桂林方氏自七世开始分房,五世方端后代称长房、方法后代称中房、方震后代称前三房。另有四世方智后代为南阳军籍,称南阳支,本支人口后来锐减,故略而不述。

 

中房七世后衍为七支,以年齿为序:方琳后代称一房、方玘后代称二房、方佑后代称三房、方瑜后代称四房、方瓘后代称六房,方瑶后代称五房、方玠后代称七房。为了说明问题,先贴张桂林方氏一至八世世系图,这样叙述起来更为方便直观。

 

方氏七世开始分迁,八世各居一庄”(引文见《桐城桂林方氏家谱》卷九,以下简称方氏家谱),已是常识。其中中一房、三房、四房、六房迁入今枞阳境内;长房、二房、五房、七房,或留居桐城县城,或迁菜子湖西岸、县城附近等,都在今桐城市境内。 

 

最早迁往今枞阳境内的是四房,接着是三房、一房、六房。下面我们从迁出的时间先后顺序说起。

 

1、四房

四房方瑜居处在仙毚湖(毚,应为“土毚”,音站,电脑无法输入,以“毚”代替,后同),即今枞阳县义津镇先让村。先让,即“仙毚”的谐音。方瑜有五子:方玺、方来、方舟、方向、方华。方来、方华无嗣。八世方玺居魏庄,方舟仍居仙毚,方向则迁赤城庄(在枞阳县义津镇增丰村赤城寺附近)。三人居处密迩,都在仙毚湖附近。此后,四房子孙大多居住在今义津、麒麟一带,清代后期,仅有少量人口外迁。

2、三房

三房方佑,居官清廉,晚年罢职后,无力营建,依靠四弟方瑜的资助,才得以在姚家嘴筑“万松墅”居住。姚家嘴在枞阳县麒麟镇梅花村,后来方佑后嗣又在此建“海声楼”“梅花馆”“松鹤楼”等。《龙眠风雅》卷二十七载:张献忠侵犯桐城时,火烧松鹤楼,方佑后嗣方若坤,为了保护方佑的官服等遗物,被焚死在楼中。后来三房后代大多居住在枞阳麒麟、义津一带,鲜有外迁。

 

方氏家谱载方佑“家居十馀载而卒”。方佑卒于成化癸卯(1483),我取其最小值,假定方佑卒前的“家居十馀载”时间为11年,则方佑迁出县城时间是成化八年壬辰(1472),而四房方瑜迁出县城的时间就要更早了。

 

所以,我说“明代成化以后,桂林方氏开始向城外分迁”,时间上完全是一个保守的说法,是没有问题的。

 

弘治六年(1493),时任桐城儒学训导的余姚人许浩,在给方氏家谱序言中,将方氏族人居址已经描述得非常清楚,说明其时方氏族人已各占一庄,居住有年了。如:“与信于白毚庄”“与济舟于仙毚庄”“与义向于赤城庄”“与昌隆于姚家嘴庄”“与安夏于李毚庄”等等。

 

其中:“与济舟于仙毚庄”“与义向于赤城庄”,指四房方舟、方向的居址在仙毚、赤城,“与昌隆于姚家嘴庄”,指三房方佑之子方隆的居处姚家嘴庄,前面都已说过,不再赘述。而“与信于白毚庄”“与安夏于李毚庄”则涉及方氏迁枞的另外两支:中一房和六房。

 

3、中一房

中一房方琳有三子:方印、方中、方塘。方中无嗣。“与信于白毚庄”的“与信”,即方印。家谱载方印一子,方塘四子,分家时“五分之,而(方印)自取白毚一硗确者以居”。方印独子方敬,字惟恭,康熙《桐城县志》载其“所居白毚”(方学渐《迩训》中也有同样的记载)。方敬有五子:方初、方禄、方祚、方祉、方祜。家谱载方祉“生白毚”。可见方印一支是数代生息于白毚的。白毚在今枞阳县义津镇义西、增丰村交界处,现在该处尚有方印侧室舒氏之墓(在方新庄),可与家谱记载的舒氏葬地相印证。

 

近见桐城有人撰文谈“白沙岭”,竟然说方敬、方祉的家也在白沙岭,这是分不清“白毚”和“白沙岭”是两个地方了。凡是枞阳、桐城古地名中带有“毚”字的,一般都在菜子湖、白荡湖岸边,如:义毚、仙毚、李毚、白毚、竹毚、葛毚等等。毚,水边高地也。北乡重山叠嶂,是不可能带有“毚”字的地名的。

 

方敬后代非常兴盛,入清后既有留守枞阳,也有分迁外地的,如方初后代方若珽一支迁往江宁,方祉后代方大镇一支(即方以智家族)则迁往小龙山、县城等地。

 

方塘生有五子:方夔、方弈、方寅、方允、方尚,其中方寅无嗣。家谱载方塘“置孔城、白杨、松山、白毚诸庄”,四子各居一庄。孔城、松山在今桐城市,白杨、白毚在今枞阳县。也就是说,中一房方塘后代分居桐城、枞阳两地。但从后来的人才盛衰看,迁居桐城的方弈、方尚两支后来寂寂无闻(方尚一支数传而止),而迁居枞阳的方夔、方允两支则名人辈出(详后)。

 

4、六房

六房方瓘生有三子:方台、方圭、方夏。

 

方瓘长子方台迁居杨庄,即今枞阳县城莲花湖公园内的小岛上。杨庄原有方台之子方级墓,惜毁于文革;方级之子方雨,墓尚保存完好,现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方台后嗣后来又迁往义津一带,清代以后,也有复迁今桐城市的。民国甲申(1944),方台一支纂有支谱《桐城桂林方氏中六房上台公支谱》,可以参看本支的迁徙情况。

 

方瓘次子方圭,居乔冈,生有二子:方綗、方绚(无子,以方夏后代方梦贤承嗣)。方綗之子方梦旸(1519-1581)迁居高庄,即今枞阳县义津镇高升村方高庄。在方氏家族中,方梦旸一支是最迟迁到枞阳的,时间约在嘉靖年间。方梦旸是方苞十世祖,家谱和方苞文集都有很多关于高庄的记载。方梦旸之子方学尹、方学惠,都在高庄居住。原安徽省副省长方春明,即方学惠之后。六房以方梦旸之孙方大美后裔最为兴盛。大美居县城,卒后其子居乡不谨,引发汪国华、黄文鼎之乱,宅邸被焚毁,五个儿子全部被逐出县城,或居枞阳、或居江宁,后来很少再有回迁桐城的了。金陵城内,方苞在乌龙潭建“教忠祠”,方观承(由六房承嗣一房)在绣衣巷建“友庆堂”,俨然是别立一宗。当然,这些都是清代以后的事了。

 

方瓘幼子方夏,即前文所说的“与安夏于李毚庄”的“与安”。李毚,即今枞阳县义津镇礼让村(礼让,即“李毚”的谐音)。

 

所以,我说明代成化以后,桂林方氏开始向城外分迁,中一房、三房、四房、六房皆先后迁入今枞阳县境内,馀则留居桐城表述也是没有问题的。

 

 

再说第二层。

众所周知,明清以来,桂林方氏人材之盛,享誉宇内。而考其人物支派,则以中一房、六房为最盛,三房、四房、七房稍次,而二房、五房及长房则极少闻人。略述于下:

 

居住白中一房方印之后方学渐,方大镇(进士),方大铉(进士),方孔炤(进士),方维仪,方仲嘉,方文,方以智(进士)方若珽(进士),方其义,方兆及,方中德,方中通,方中履,方中发,方登峄,方式济(进士),方观承,方维甸(进士),方受畴,方传穆(进士)。

 

居住今枞阳县境内的方塘四子方允之后:方建钟(进士),方德润(进士),方矩森,方锡庆,方宝庆(进士),方履中(进士)

 

居住姚家嘴的三房方佑之后方效,方义怀,方东美。

 

居住仙四房方瑜之后方向(进士),方克(进士),方见,方大任(进士)

 

居住高庄的六房方梦旸之后方大美(进士),方象乾,方拱乾(进士),方畿,方授,方孝标(进士),方亨咸(进士),方膏茂,方章钺,方苞,方世儁(进士),方贞观,方世举,方保升(进士),方浩(进士,滦州籍),方长庚(进士)

 

因此,我所说的“后来方氏人物之盛,大多出于迁枞后裔”,也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上述方氏名人,也有后来迁居外地的(如方苞家族后迁江宁,方浩寄籍滦州等,也有部分回迁桐城县城的),也有桐城其他支房出过一些人物的(如长房有易学家方鲲,七房也有方奎炯、方铸父子进士),但说桂林方氏名人“大多”出于迁枞后裔,肯定是非常客观而准确的。

 

综上所述,我所总结的明代成化以后,桂林方氏开始向城外分迁,中一房、三房、四房、六房皆先后迁入今枞阳县境内,馀则留居桐城。后来方氏人物之盛,大多出于迁枞后裔”,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汪主席认为我的证据没有说服力,欢迎继续提出批评。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