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黄公山寻踪

时间:2019-06-26 10:03:20

  汪健

    黄公山位于枞阳县的西南,距县城15公里,距安庆机场30公里,铜安公路穿其而过,在我雨坛老家门前,开门见山,如墨似黛,连绵起伏,其西接含山,北抱峡山,南拱连城山,菜子湖如带环绕,山水相间,俨然一副立体山水画。

  黄公山原名高山,改名黄公山是为了纪念明初奇才黄观。那么黄观何许人也?黄观是明朝初年贵池人,他最牛的一件事是,从秀才到状元,在县、府、院三级经过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赞誉“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大明朝近300年,获此殊荣者,仅此公一人而已。

  建文4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起“靖难之役”,黄观时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调兵勤王,舟行至贵池乌沙,闻燕王已破南京,自感大势已去,乃投江殉国,其妻闻之,亦携二女投水而死。桐城乡人感念黄观一家之忠孝节义,在高山顶部开阔处,建黄公祠三进,并将高山改名为“黄公山”。后清朝宰相张廷玉笃爱黄公山,偏爱黄公山的奇峰怪石,多次游览黄公山,并题下“神林永禁”四字,据说此碑就放在黄公祠里面,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了。

  我很早就知道山上有黄观祠,我们当地人叫大王庙,幼年惧怕山上有狼,青年忙于上学和农活,成年疲于奔波生活,一直未上山祭拜。今冬,得益于友人有车,才终于得偿夙愿。

  车至山脚,却分辩不出上山的小路,我们四处张望,路边田野一位老农民正在拔萝卜,就走到近前打听上山的路,大爷黝黑的脸上堆满热情,放下手里的活,带着我们走到通往山顶的那条道的路口,我们辞别大爷,弃车而上,一路沿着弯曲窄险的小道攀行。

  已是初冬,山路两边野草灌木一片狼藉,毫无生机,倒是丛中的野茶虬枝斜逸,深绿内敛,豪放的在风中摇摆!还有的就是半山腰的一片片竹林,傲然的展示着她们的翠绿,在北风中守护着这山野,有如这山下世世代代农民,不管时代怎么变迁,一年四季,田野里都有他们的辛勤的身影。

  穿过一里多长的竹林小道,从前方竹林的缝隙里隐隐约约看见几许屋角,我们以为那就是黄观庙了,走到近前,才知道是两堂旧民居,主人可能早就搬到山下去住了,侧面黄观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在废墟边上,山下的农民搭了个棚子,棚子里供着神像,可能就是过去庙里的大王了,大王神像前面的香炉香灰还是满满的,当地有初一十五祭拜的风俗。

  我和友人想找到张廷玉的那块碑,在废墟上和周围仔细搜寻,也没找到踪迹。

  我想,黄观这样的百年不遇的奇才,却遭逢世变,最终和屈原一样赴身清流,这是一个何等的悲剧啊!

  冬日的长江依旧缓缓东去,可历史的长河永远铭记着那些杰出人物,他们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更感叹当下这个时代对人才特别是对精英人士的求贤若渴!

  我和友人怅然若失,悻悻下山,欣慰的是山下淳朴的农民没有忘记黄观大王庙,初一十五,都会有人上山祭拜,劳动人民的爱永远都那么质朴和永恒!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