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思球
张孝祥(1132——1169),唐代著名诗人张籍之后,南宋著名词人,和州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在殿试中以才情横溢的万言答卷,博得宋高宗赵构的赏识,擢为新科状元,名列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之上,时年23岁。
但此时的张孝祥却面临着一个难题。他在中状元之前,与一位李姓少女相爱,并育有一子,即张同之。李氏是浮山人,因种种原因,她始终未得到张家承认。在考中状元之后,张孝祥不得不将李氏和张同之遣送原籍浮山,另娶时氏。李氏遂在浮山出家修道,抚育幼子,最后凄然而终。
这是一段让人伤感的故事。李氏的经历,正像一首歌中所唱到的:我爱你时,你正一贫如洗寒窗苦读;离开你时,你正金榜题名洞房花烛。
浮山有座张公岩,就是因张同之而得名。岩内有炼丹池、洗澡池、濯足盆、杵药台等多处遗迹。张同之辞官学道于此,相传他辟谷仙去。辟谷,即不食五谷,是道家一种修炼成仙的方法。宋代推崇道教,男女学道是一种时尚,连皇帝都有道教封号。实际上,张同之走的是读书致仕的道路。
张同之(1147——1196),字野夫,考中进士后,特授承议郎,知舒州。庆元元年七月,除直秘阁,移江南西路转运判官。庆元二年,病逝于官舍,年仅五十岁。转运官主管钱粮盐铁的运输事宜,判官是副职。宋代大型铸钱基地同安监位于今天的枞阳县会宫乡城山村,张同之正是钱币的转运官。张同之在舒州(今潜山一带,枞阳亦属舒地)为官多年,他在天柱山、浮山等处留有摩崖石刻。
1971年,承袭了南宋著名状元张孝祥爵位的张同之及夫人墓在江苏江浦县(今属江苏南京)发现,出土文物中有墓志碑、张同之铜印等大量文物。张同之夫妇合葬的发现,揭开了张孝祥与第一任妻子李氏的恋情秘密,几百年来鲜为人知的张孝祥和张同之生母李氏的爱情悲剧大白于天下。
张册之的铜印上除刻着“张同之”的姓名和字号;铜印四侧刻有“十有二月”、“十有四日”、“命之曰同”、“与予同之”的篆文。这表明张同之出生在某一年的十二月十四日,铜印是给张同之起名字的人赠与的,而且希望儿子将来与予相同——成为状元、国家的有用之才。这样的口气,显然出自张同之的父亲张孝祥口吻。张同之的墓志铭中,有“公以显学致仕”、“言于朝,愿回授本生母李之,朝廷许之”等句。前一句说明,张同之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母亲李氏大约是一位才女,也许就是张同之的启蒙老师。浮山是他成长和读书的地方,张同之自幼勤奋苦读,并如愿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后一句是指张同之请求朝廷追封自己的生母李氏。张同之升官,按照当时的规定,可以荫封母亲,而张孝祥又不止一个妻子,那么到底荫封谁呢?张同之不失时机地向朝廷提出了申请,要求将荫衔授予自己的生母李氏,并得到了朝廷的许可。这样,李氏的名字才会出现在张同之的墓碑上。
经过学者考证,我们得以知晓张孝祥与李氏这段爱情悲剧大致经过。原来,在金兵南下时,北方人民纷纷渡江避难,张孝祥亦随父迁居芜湖。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个姓李的少女,两人很快相爱并同居,并于绍兴十七年(1147)生下同之。由于家族恩怨或者其它原因,李氏一直未得到张家承认。这样,张孝祥在参加廷试时,婚姻状况一直写着“未婚”。廷试结果,高宗赵构擢张孝祥为进士第一,即状元,居秦桧之孙秦埙之上。登第后,秦桧党派中的要员、临安府尹曹泳向张孝祥请婚,表示愿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被张孝祥婉拒了。于是秦桧党羽将张孝祥父亲张祁诬告下狱,直到秦桧死后才得以释放。当时,张孝祥迫于曹泳请婚压力,不得不将早年情侣李氏送回原籍浮山(属安徽旧桐城县)。李氏到浮山后,无奈地出家,做了当时颇为流行的道姑。张孝祥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另娶仲舅之女时氏为妻。
张孝祥的词《念奴娇》就是送别李氏和九年的儿子张同之所作:
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明日重阳樽酒里,谁与黄花为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过采石江边,望夫山下,酌水应怀古。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暮。桐乡君子,念予憔悴如许。
愁肠百转,如泣如诉。张孝祥与李氏两情相悦,在自己功成名就之时,却不得不送别孤儿寡母,他的心情可想而知。张孝祥与时氏的婚姻并没有维持很久,相处不到五年,时氏便病故了。时氏死后张孝祥另育有子女,可见他还有别的妻妾,却终未再与李氏团圆。张孝祥的情词写得凄婉动人,历来受到研究者关注,直到现代学者宛敏灏考证他的早年情人李氏,人们才得以知晓词境中的女主角。从这些词章中可以看出,张孝祥一生都生活忏悔的怀念之中,浮山李氏,是他心中永远的爱恋。
张孝祥的词《木兰花慢》:
紫箫吹散后,恨燕子、只空楼。念壁月长亏,玉簪中断,覆水难收。青鸾送碧云句,道霞扃雾锁不堪忧。情与文梭共织,怨随宫叶同流。 人间天上两悠,暗泪洒灯篝。记谷口园林,当时驿舍,梦里曾游。银屏低闻笑语,但梦时冉冉醒时愁。拟把菱花一半,试寻高价皇州。
“青鸾送碧云句,道霞扃雾锁不堪忧”收到李氏来信,李氏在信中诉说置身道观的相思和寂寞之苦。“拟把菱花一半,试寻高价皇州。”张孝祥希望他和李氏能像传说中的患难夫妻一样破镜重圆,但这毕竟只是幻想而已了。
张同之长大之后,与父亲张孝祥仍有来往,张孝祥的诗集中还保留着与儿子的次韵之作。从张同之铜印上的篆文和有关词章来看,张孝祥对儿子张同之关爱有加,他对张同之的成长成才肯定有过付出。从张孝祥和李氏的情深意笃来揣测,他与李氏分手后亦或曾来浮山探望过早年情人,都是情理之中的事。
一个凄情的故事,不输梁祝,只不过没有化蝶而已。实际上,多少爱情能化蛹化蝶呢!爱着,痛着,独自在漫漫长夜里用回忆疗伤,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就是南宋才子张孝祥的浮山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