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左光斗的屯田歌谣

时间:2019-07-02 14:17:19

  近日在南大出版社出版的《顾宪成高攀龙评传》一书中,意外地看到一首左光斗在北方屯田开荒时编写的一首歌谣:

  盘庚五迁,惟井存焉。

  家掘一井,井灌十亩。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

  万历末至天启初年,左光斗以御史的身份,在北方屯田。当时,北方人习惯旱种,不知水稻为何物。于是,左光斗在华北平原大胆推种水稻,获得了空前成功。北方缺水,左光斗号召北方人民以水利为先,大挖水井,汲水成渠。为了顺利推进这一工程,他谱写了这首凿井之歌,让老百姓传唱。在左光斗的倡导下,北方各府县普遍响应,凿井眼无数,各县开凿水田上百亩,多的达千亩以上。一时间,原本草木稀疏的北方成了禾苗青青的塞上江南。东林人士邹元标在还朝路过天津时,见路面水田成片,感慨地说:“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

  左光斗有一封著名的《足饷无过屯田屯田无过水利疏》。经过认真调查,在这封奏疏中,他提出了在华北平原进行“三因十四议”的兴修水利举措,并很快得到朝廷批准。“三因”就是因天之时、因地之利、因人之情进行水利建设,“十四议”则是进一步地具体化,即浚川、疏渠、引流、设坝、建闸、设陂等。所以,有人说左光斗又是一位水利专家。当时,北方辽东战事频繁,朝廷缺饷缺粮,左光斗在北方屯田有着强兵足民、充实辽饷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清流,左光斗不仅是重视农业,而且身体力行,在北方推广水稻种植,非常难能可贵。土地是民生之本,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之初推行的稳农政策就是附民于田。但是,在明代末年,土地兼并日益剧烈,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朝廷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田地之上增派辽饷,加上天灾频繁,流民四窜,民附于田就成了一句空话。在这种情势下,左光斗的屯田就有了救民于水火的意义。

  战国时的吕不韦出身于大商人之家,家资巨万,辅佐秦始皇时食邑十万户。但是,他却认为,商业属未业,农业才是根本。他甚至提出,在农事期间,不得兴土木,不得动员征兵,甚至平民不得举行加冠礼以及娶妻、嫁女、祭祀、宴饮之类的活动,以免干扰了农事。我们不能不承认吕不韦的深谋远虑和卓越眼光,我情愿把他的重农看成是对农民的一种尊重和亲敬。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做官,做人,仅仅做一个清流还是远远不够的,高谈阔论纸上谈兵只能逞一时口舌之快。毕竟实践出真知,做,还是比说多一点的好。(谢思球)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