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潘蕴华与黄镇的深情厚谊

时间:2019-07-15 09:08:13
徐长才

  潘蕴华是我国当代知名画家,她是桐城市大关镇人。潘蕴华生于1904年,逝于1999年,享年96岁。她毕业于由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其代表作品是《潘蕴华剩墨》。

  潘蕴华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潘剑甫于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在大关创办了私立崇治高等小学堂,广收和培养家乡学子,提高家乡民众文化水平。他学识渊博,思想开明,是一位乡贤能人。

  潘剑甫的家庭勤于耕读,文化底蕴深厚,十分有利于子女成长成材。潘蕴华幼承学有所长的家训,孩提时代就濡染翰墨,与诗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民国15年,即1926年,潘蕴华考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在五年制本科国画系就读。她先后与当代著名画家黄镇、张玉良、童雪鸿、余守谟等为同学。

  其间,潘蕴华拜花鸟画大家马孟容、山水画家郑午昌为师。在拜师学画期间,她精心研习中国书画艺术、中外美术史、中国古典文学等。更三生有幸的是,潘蕴华还得到了校长刘海粟先生的言传亲授,由此打下了坚实的国画基础。潘蕴华深得老师郑午昌的赏识。郑午昌曾在潘蕴华的山水画上题字,他写道:“墨气烘云易,脉络分清难。仿高房山笔意,蕴华写此颇有深意。”

  民国20年,即1931年,潘蕴华从上海美专毕业。毕业后,她从沪回皖,受聘于安庆培德女中。后来,潘蕴华与同乡张荫中结为伉俪,就不复任教,而专心作画。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潘蕴华便随夫辗转任教于安徽、湖南等省,其时她饱受流离失所之苦。

  民国29年,即1940年,张荫中因省立二临中校长程勉坚请,他便婉拒安徽学院教授之聘,留乡任教。由于课程繁重,不堪重负,终因积劳成疾,张荫中于民国33年即1944年不幸病逝。这无疑给潘蕴华无情且巨大的打击。潘蕴华化悲痛为力量,毅然重登讲台,重执教鞭,以微薄薪俸维持全家四代九口人的生活。她先后执教于省立二临中、安庆女子师范学校、安庆师范。教学之余,她乐于思考,勤于创作,所绘花鸟梅松、人物山水,皆神意兼备,栩栩如生,多次在合肥、上海参展,广受好评,赞语如潮。

  不幸的是,1958年,正当潘蕴华步入创作高峰时期时,忽被挟嫌者诬陷其有历史问题,而被安庆师范解职除名。迫于生计,潘蕴华只得在安庆街道绣花厂设计花样,该厂的产品因图案极富民族特色而远销国外,那个绣花厂的产品成为国内外的暢销产品。潘蕴华因此得到该厂领导和职工们的极其爱戴和敬重。

  但好景不长,潘蕴华又不幸运交华盖,恶运再一次降临到她的头上。“文化大革命”中,潘蕴华因以绣花谋生被痛斥为“黑画家”、“反革命”,多次遭到“造反派”的捆绑批斗痛打。这些人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和阴暗心理,斗她十分凶狠,残无人道,这就致使她右手中臂和手指严重伤残,从此无法握笔,一代画家就这样被迫放弃创作活动。毫无疑义,这给潘蕴华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令我们无法想象的悲痛!而她的旧时作品也悉数被“造反派”抄走,这同样使潘蕴华格外悲伤和惋惜无比!

  其时,潘蕴华蜗居矮屋,家徒四壁,破灶连床,仅可容身,过着非人的生活。即使这样,她依旧淡然、泰然处之,无愤激不平之气,更无怨恨气愤之语。1978年,经安徽省委书记万里亲笔批示,潘蕴华的历史问题得以解决,获得彻底平反。正如有人说的那样,她“从此蔗境回甘”,走上了受人敬重、不再受苦、尽情发挥才干的人生之路。

  1980年5月,安庆师范学院成立,潘蕴华被聘为美术系副教授。她虽不能理纸挥毫,但她仍以满腔热情,发起成立了“完白书画研究会”,她与后生晚辈们共研艺事,并多次开设美术讲座,传授绘画之技和做人之道,为安庆画坛培养人才。潘蕴华的精神境界真的很高很高,令人扼腕赞叹;潘蕴华的这个时期的人生风彩尤为亮丽,令人刮目相看。

  潘蕴华与老一辈革命家、著名画家黄镇有着深厚的友情。黄镇早年在浮山中学从事地下革命工作时,得到了桐城中学同班同学、后来为潘蕴华丈夫的张荫中的巧妙掩护,也得到了后来在上海美专为同学的潘蕴华的热情款待。

  黄镇将军是最能记恩念情之人。建国后,黄镇每次回乡,都要登门探望潘蕴华,并与她进行亲切交谈。1963年国庆节到来前,黄镇就邀请身处逆境的潘蕴华赴京,亲自安排她在国庆节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潘蕴华为此深感欣慰和光荣。

  1980年,黄镇到安庆考察,盛情邀请潘蕴华等安庆书画家一起创作巨幅画作《满园春色》。1984年,正值潘蕴华八十寿辰之际,黄镇亲手绘制《古松图》一幅,上题陈毅元帅“大雪压青松”的诗句,赠给潘蕴华,借以褒扬潘蕴华那种不畏艰难、傲然孑立的精神。潘蕴华喜极而泣,视黄镇为知己之友。

  1993年,黄镇纪念馆在安庆春光苑落成,潘蕴华不顾老迈病痛,亲临现场揭幕,以报黄镇的同学之情与知遇之恩。潘蕴华创作的数百幅美术作品,多在“文革”中散失,后由好心者送回画作13幅、绣品5件,后由家人及弟子结集为《潘蕴华剩墨》,印行于世。

  潘蕴华秉性坚毅,品德美丽,人格光辉,才华出众,十分值得生活在桐城境内和桐城境外的桐城人民景仰和自豪。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