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辅仁会馆与“穷不弃书”

时间:2019-07-17 14:17:52

  章宝贵

    众所周知,在泱泱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史上,曾在清代中晚期,影响中国文坛二百余年的“桐城派”,即发源于老桐城(枞阳)之境。但万事皆有渊源,若说这影响深远的桐城文派,是一棵苍天大树的话,那么,又是谁催生并培育了这棵大树的种子呢?细究起来,还得追溯到明朝中叶,活跃在枞川大地上的一代大儒们,他们立社学,筑会馆,办学堂,教化民风,首开教育之先河。他们才是后来枞阳文化异军突起的遗传基因,才是源远流长的“桐城派”成因密码。其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包括被世人称之为“桐川三老”的童自澄、方学渐、赵鸿赐等倡学重教的布衣鸿儒们。而在枞阳古镇,最早的一家学堂--辅仁会馆,便是先贤童自澄,以“化行一乡”为己任,毕生经营的事业。

  童自澄慨然有志于学。于明万历年初,开始在古镇的永利寺旁的道巷,结社讲学。尽管他因此使自己家道中落,但他“而贫为学”的决心,始终不渝。

  童自澄常说“我要以王守仁的心学思想为导向,要以布衣陈剩夫提出来的‘立明师、振风教’来立教。”而当时的枞阳古镇,虽是水陆交汇,商贾云集之地,但大街上仍多是反裘负刍的草木愚夫,读书人并不多见,在童自澄众多的弟子中,就有很多是枞阳古镇周边的贫苦百姓子弟。其中麦园人钱志立,也就是童自澄的外甥,从少年时代就开始跟在随他的舅父童自澄。因为钱志立一直生活在枞阳,结识了很多古镇上的孩子,每次童自澄的社学开讲,钱志立和那些小伙伴们,也纷纷赶来听课。童自澄本有以学愈愚之心念,所以,每次应是同道之间的学术讨论会,也慢慢形成了以“良知”为宗的讲学为主,启蒙并引领了枞阳数百年来的为学之风。而且,还在枞川大地上留下了一句俗语“穷不弃书”的故事,至今仍成为枞阳坊间经典的家风家训。

  在童自澄讲学期间,他的同邑好友方学渐与赵鸿赐,也经常往来于枞阳,他们在学术上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因为志同道合,情趣相投,他们相处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话说某日傍晚,三人在闲余相邀,去江边看夕阳江水,他们沿着古镇的长河口,一路漫步,谈笑风生,不一会儿就到江滩,时值深秋,江水已退,在江边裸露出大片的沙地上,他们远远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正用芦杆在沙地上比画。三人顿觉好奇,移步到跟前,童自澄一看就认出了这个正在练字的少年。

  少年名叫陈鸣凤,出生在本地渔民家庭,因父早逝,与其母相依为命。虽然家境困顿,一贫如洗,但他天资聪慧,热爱读书写字,时常通过钱志立,向童自澄借阅藏书。

  当正在沙滩上专心致志练字的陈鸣凤,发现了来人,慌忙放下手中芦杆,直起身子作揖道:“三位先生好!”

  童自澄仔细看了看陈鸣凤在沙地上写的字,正是他近期教外甥钱志立临帖的《急就章》,他微笑着拧了拧胡须,很温和地问道:“写得不错,练多久了?”

  陈鸣凤从容答道:“因无纸笔,只得在沙上涂鸦,不成体统,让先生见笑了!”

  这时,在一旁的方学渐,也打量着眼前这穿着寒酸的少年,忍不住问到:“你怎么想到要练字呢?”

  陈鸣凤牵了牵身上破旧的衣衫,说:“自从三位先生在枞阳讲学,我是逢会必去,日久终于明白,读书折节,识字明理,很感谢童先生借书与我勤读,我心里常以诸位先生榜样!”
三人与陈鸣凤一番交流,看他虽然身露窘迫之相,却谈吐不凡,不由面面相觑,甚为惊奇,为他在困境中,仍然不放弃读书写字而深为感动。当然,童自澄颇感欣慰,临别时,他向陈鸣交代:“孩子,你虽穷而不弃书,很是难得,以后还是来我家读书写字吧!”

  就这样,少年陈鸣凤如愿以偿,得以与钱志立同窗共读,枕经籍书。在童自澄的精心教导下,二人不负师望,学识突飞猛进,终以成名,并能辅佐童自澄的处理一些讲学事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那些贫寒子弟,也纷纷前来向童自澄问师求学,拜其门下,在枞阳,一时读书成风,成为地方的蔚然大观。童自澄见弟子越来越多,一个月三次的讲学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了。于是,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已过花甲之年的童自澄,在众多好友学子的帮助下,决定筑馆于枞阳古镇的达观山南麓射蛟台下,取孟子“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之意而诲人不倦,题馆名曰:辅仁会馆。在这所会馆里,童自澄又专事讲学二十年,直到终老辞世,弟子钱志立和陈鸣凤等继其衣钵,培养了许许多多杰出的人才,并影响枞阳境内的众多大家族,使枞阳成为了文化昌盛的乡邦,譬如钱志立即为明季遗老钱澄之的父亲,还有诸如何如宠,左光斗,刘大櫆,方以智,吴应宾,姚鼐等。而“穷不弃书”的精神,也形成了枞阳独特的区域人文风貌,一直传承并影响至今。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