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忆岱岭庄:大棋盘套小棋盘

时间:2019-10-21 08:37:06
张雨林

  闻名遐尔的岱岭庄,古时叫“戴庄”,是连城张氏十世祖张孔纪所建,公字“克修”、号“赤崖”。桐城枞阳县志都有其事迹记载。

  当年张孔纪同时用同一张图纸,共建了龙、虎、金、戴、玉五个山庄,并且同一时辰上正梁。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了,过去有对联这样写道:“老屋五百年;平安富且贵。”、“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代文明”、“百忍图闻传美誉;千秋金鉴衍琼枝”。

  记得我家也贴过“皖月光风,四股连理大团结;文明亲善,梅朋张姓一条心。”还有“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子孙亦以为序;昭穆不失其伦。”、“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德行。”等等数不胜数的对联。簪缨之族,诗书传家。自古以来数百年世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事业还是读书。“翰墨流芳冠华厦;文章节义堆花香。”等等好多记不清的篇额。

  还有众多无比绝伦的精美屏风,如孔子的“小不忍则乱大谋”、张公艺的“百忍成金”、跨下的“韩信”、“拾履的张良”、“卧薪尝胆的勾践”、“六尺巷的张英”等等表现家风家训佳句、画图比比皆是。总之,岱岭庄给人的感受是座文香四溢、古得流芳、无与伦比、颜值巅峰的古豪宅庄园。

  说得天花乱坠,锦上又生花,岱岭庄到底长成什么样子呀,有什么过人之处呢?且听我站在过去那个时代的角度,细细道给看官听:龙、虎、金、戴、玉五庄,设计图纸是“大棋盘套小棋盘、走马通头”。我住在岱岭庄,以前厅、中厅、后堂心为主的建筑群。前厅是大门,内放生产工具。

  当然,是大门,就是门面,很讲究大气、威严,晚上关上大门,四个壮年男子推,才能关上。上门拴,后再以两边荷花石柱子做挡力,横上三根比碗口还粗的木扛。大门门楼上,长年放些石灰包,据说是防匪用的。

  只要有匪来撞门,就从小窗口扔石灰包防御。石门框下有两个石墩,小孩子夏天可在上面睡觉,门前东边是“上马石”,西边是“下马石”,门前高低两个风水池塘,四季清波荡漾,有“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诗情画意。名古树木,围绕池塘埂边。如供洗衣、洗被用的皂角树(古时没有洗衣粉和肥皂),专供雕刻“祖宗牌位”用的大叶梓树,还有一棵圣树“菩提树”、“五谷树”。五谷树,可预告当年的年景好与坏。如,丰收之年,它结“稻谷”大水之年结“小鱼”,大旱之年结“虾子”,大荒之年结“稗子”。

  还有千年古柏两棵,有垂柳,有桃、杏、李,枣、石榴等时令果树,以及数百年的枫香树。我曾即兴吟诗一首,赞曰:门前一棵枫,高耸入云中。枝迎南北鸟,叶送四季风。春天一片绿,秋来一片红。树高如华盖,福荫岱岭人。

  中厅,最宽、最大,是全庄人集会、宴客的地方。两边是“学屋”,供本庄小孩拜孔子启蒙读书的地方,中厅天井有米斗粗的“梅花”树一棵,有比“稻萝”还粗的“木瓜”树一棵。木瓜成熟时,就像《西游记》中描述“人参果”那样闪闪发光、金光四射。

  木瓜可是味中药,胃涨、胃痛,取木瓜,刮一汤匙量,冲开水喝,有立竿见影的疗效。梅花结的果实,也是中成药,叫“巴豆丸”,是泻药。还有“防火树”等,从前门到中厅,有一个门楼,十分华丽,上镌刻石刻、砖雕历史故事。如“二十四孝图”、“麒麟送子”、“松鹤延年”等吉祥图案。

  后厅是全庄的中心,所以叫“堂心”。是供祖宗牌位的地方,是全庄祭祖的地方。进门左手边供有“观音菩萨”,两边放有好多“棺材”,过去医学落后,人到四十多岁,就要把棺材办置好备用,堂心的棺材,棺上加棺,垒得很高。小时候玩“砸鳖”,鳖砸到棺材下面,就拿不到了。往往对着棺材,只好干瞪眼,却也无可奈何。

  岱岭庄后面是连城山麓。青山如黛,从远处看,岱岭庄就像一颗小巧俏丽的明珠,坐落在连城山下的万绿丛中。

  什么叫“大棋盘套小棋盘”呢?就是以三大厅为中心,其馀几百间房子,都是由走廊连接在一起。全庄几百人口,只有大门和东南两个耳门出入。下雨、下雪、刮风时,几百人走门串户,不用换雨靴。过去也没有胶鞋、胶靴,塑料底鞋。在那个时代,夏天下雨是赤脚出门,冬天下雪时出门,在棉鞋外踏个(乡间俚语,即套)“木套子”,就是很好的出门雨具了。

  木套是用柳树板做底,底加六个铁钉,帮子用牛皮做,用桐果籽油浸透,又重又大。但防水、防滑性能好,一般人不敢穿,因容易扭坏脚。就这木套,也不是一般人家皆有的用品,一户有一双就是奢侈品了,有的几户人家共用一双木套子。

  木套对岱岭人来说,是多馀的,岱岭庄几百人口,互相串门,落脚(乡村俗语)根本不用换鞋,就像现代人,从客厅到厨房一样方便。在他姓眼里视为:生在岱岭庄真有福气,女的能嫁入岱岭庄也是一种福气。

  夏天,一般子姓人们每天晚上都搬“凉床”(用木板或毛竹做成的宽几,能睡一个人,俗称凉床)到稻床(晒稻场)或塘埂去乘凉,受露水、蚊虫、毒蛇的干扰,每人手中拿一把“芭蕉扇”,一边拍蚊子,一边扇风。其实真是担惊受怕,一晚上都睡不好觉,第二天哪有力气干活啊!

  而岱岭人呢?夏天乘凉,就在自家门前的走廊里睡,因庭院深深,冬暖夏凉,在走廊里睡觉,自然微风拂面,比现代的“空调”还舒服,把三个门一关,不要说蚊子飞不进来,就是那老虎等野兽也休想进来,也不用担惊受怕,一觉睡到自然醒,好不惬意!真是爽歪歪!别庄人羡慕说:“生在岱岭庄真好!”嘿嘿,要好还得祖上好!

  白天,男劳力工作的工作、下田耕种的耕种。老年人在家带孙子,享受天伦之乐。中年妇女纺纱、织布、纳鞋底。每天早餐后,端出“鞋篮子”(用藤条编织),有洗脸盆大,里面放针、线、顶子、锥子、剪刀、鞋样子、丝线、鞋栓子等等,坐在走廊里,有纺纱的,有纳鞋底的,有搓鞋底索的,各做各需要做的针线活,欢声笑语一片。

  坐在东头人,说句话,就接力传给西头人听。西边的人说句话,很快传到东头人耳里。中间人说句话,分两边传走,那家儿子要相亲,那家女儿要出嫁的事,那家儿媳怀孕了,等等都是聊天的话题,全庄谁家的锅、碗、瓢、盘、筷子粗,大家都一清二楚,何况干针线活!真是村外静悄悄,庄内好热闹。

  到了烧锅时间,都回去做饭,手中的工具不用收回,就放在走廊上,不怕风吹雨打,在外人眼里,羡慕做岱岭庄的女人真好!到了吃饭时间,少男少女们不会安静地坐在自家桌子吃饭,而是装了一大碗饭,夹点菜就闹脚去了(俗语串门),走东家串西家,看哪家好吃的如意的菜,夹起就尝,也不用主人招呼。这是常理,大家都闹脚,你不去闹脚,是你自己不合群,闹脚也是一种社交方式,亲密无间的关系纽带。到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季节里,大家闹脚最勤、最欢。

  冬季下雪了,人们不能到地里去劳作,那么岱岭的中厅可就人声鼎沸了。年轻人有打扑克牌的,老年人有打纸牌的,小孩子下棋、打弹子、砸鳖、打乒乓球的,热闹非凡。打牌的人少,看牌的人多,看牌的把打牌的围得水泄不通,里三层,外五层,有的看不到,干脆站在小木凳子上看,看牌的比打牌的还着急。真是:船上的人不急,岸上的人急断腰。

  有的叫“把大鬼压他”,有的说“炸弹炸他”。不亦乐乎,出谋划策,指手划脚,手舞足蹈,欢声笑语,直达云霄。我想天上嫦娥若是闻声,也要下凡偷看下岱岭庄热闹情形,赞叹道:“高处不胜寒,生在岱岭庄,快活胜神仙!”年长的爷爷奶们,打不到牌,又看不到牌,就坐在“火桶”里,一边取暖,一边喝茶。

  有中年的双手拿着“火球”(取暖用具,淘泥烧制,里面装木碳,盖上火灰)。用围裙盖着,在大厅里漫无目的地转悠,或三五成群聚集一起谈古论今。见到小姑娘也和男孩子一样往人群中挤成一团,就大声爱怜地呵斥道:“你们这些疯丫头,在家里这样疯不要紧,都是兄弟姐妹,关起大门是一家人。以后到了‘婆家’(出嫁的意思),千万不要像在家里这样疯了啊,否则人家会骂张家大户人家,缺少教养啰!”

  姑娘们每当听到这话时,都心不在焉的齐声回答:“知道了”。这成了一种家教,不管是不是你家的孩子,都可以说。不是一次说,每一次,见到这场面,都听到有人警告说此话,姑娘们也听惯了,一心看热闹,也不去看是谁说的并不重要,只要听到有人说这话,就回答“知道了”。

  年年如此,一茬又一茬的姑娘在“知道了”的回答声中长大到出嫁年龄阶段。出嫁后,再也没机会回答“知道了”。“知道了”变成了一代又一代从岱岭庄出嫁的姑娘们在娘家的美好回忆与乡愁……

  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家家户户要到供祖宗的堂心“上斋饭”。上斋饭是小伢子们的必修课,上斋饭就是:装满四茶碗白米饭,用专用托盘托着到“堂心”,放在脚是马蹄形的供桌上。三碗摆在一起,是供历代祖宗。

  另一碗放在十世祖“赤崖”公像前。而后敲“罄”三响,意思是叫祖宗来享用。过十几分钟,又敲“罄”二下,意思是告诉祖宗要收碗了。如果收碗时忘记敲“罄”,就等于从祖宗手上拖饭碗,是不礼貌的,是犯了大忌的事。

  每月初一、十五,小伢子们不论在哪里玩,到了中午都匆匆赶回家给祖宗“上斋饭”,这成了一种习惯和文化氛围。如果去迟了,供桌摆满了,后到的小伢只好端着托盘站着排队。小伢子怎么知道哪天是初一、十五呢?这个不难,因为大人初一、十五早上,要去堂心给“观音菩萨”敬香,早上大人给菩萨敬香日,中午就是小伢给祖宗“上斋饭”时。

  岱岭庄几百年没有遭遇过一次匪患。原因是:一是房屋坚固。二是人口众多集中。三是建房子时,木匠安有“鲁班”(一种神话传说)。安了“鲁班”的房子,每晚夜深人静时,“鲁班”就从屋梁上下来聊天,在屋外听到的以为众人还没睡,还在谈天说地呢!所以土匪无机会下手,这也是古建筑一大奇观吧!

  过去有舞“龙灯”习俗,但是到岱岭庄来舞灯,没有过硬的舞技,是不敢来的。因为岱岭庄“纱灯”多,柱子多。舞龙灯有规定:见到柱子,见到“纱灯”,都要盘绕,先顺转,后反转,不能错了顺序,“纱灯”更不能碰动,否则就要重新从头舞起。舞技不精的舞灯队通常忙得通宵达旦,也舞不完一个程序。如果哪队的“龙灯”组,在岱岭庄舞“龙灯”没出错的话,那么他这支龙灯队就出名了,相当于现在企业得到了“ISO国际认证”一样牛气冲天,畅通无阻。那么,请他舞灯的人家也就络绎不绝,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岱岭庄也不知从哪个朝代开始,岱岭庄享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礼遇。我们岱岭人也从不计较和在乎这个礼遇,但是人们经过岱岭庄时,就是这样的遵守着,特别是有权、有势、当官的人特别讲究,格外在乎这一礼节。他们视经过岱岭庄“下马下轿”,为一种与众不同的高贵身份象征。如果他们经过岱岭庄,不行“下轿下马”之礼,就好像失去身份和修养,好像怕人骂他不懂礼貌、不懂礼节。后来此礼遇止于文革。

  写到这里,我心里很难受,真是“三分春色易描写,伤心的事儿难画成。”可叹“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戴庄”的古民居,毁于“文革”。一座可以在“联合国教科文”申请保护的古民居,就这样无知的毁掉了,“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古今多少事,埋在旧纸堆。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