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姜乃美女也

时间:2019-10-22 08:14:47

  阮胜明

  一位古人右手执着农具,左手握着铜陵白姜,单膝跪地,颇有鸿蒙之初、天工开物的气象,这就是屹立在位于铜陵市天门镇境内的中华白姜文化园内的铜陵白姜始祖炎居的雕像。雕像的基座上还有石刻铜陵白姜颂文。脍炙人口的铜陵白姜颂文,蕴含了铜陵白姜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仿佛向人们诉说着一部在铜陵这片沃土上白姜种植的农耕文化史诗。

 

铜陵白姜,肉质脆嫩、汁多渣少,品质上乘,居中华“四小姜”之首。应该说,只有在安徽铜陵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气候条件下,再加上千年传承的种植技艺,包括姜阁育种、高陇栽培、搭棚遮荫,才能孕育出品质一流的铜陵白姜。

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检测证明:铜陵白姜具有极高的保健价值。铜陵人过去小灾小病就没有看病的习惯,头痛脑热、伤风感冒,喝生姜水(即姜汤),就能解决问题。

 

安徽铜陵白姜生产系统是2017年国家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要由“姜阁保种催芽法”、“高陇低沟种植技术”、“茅草遮荫棚技术”三大关键栽培技艺组成。每年的春耕时节,姜农纷纷下地,使用传承千年的人工方法挖低沟、踩高陇,为清明前后姜种出姜阁栽培做准备,以保障铜陵白姜特有的品质。

铜陵白姜种植,在《史记》中就有记载。到了北宋时期,铜陵白姜的栽培面积、产量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更凭借其品质上乘、口感极佳的优势,成为当时著名的白姜产区,同时纳入朝廷贡品之列,素有“中华白姜”的美誉,种植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每年清明正是铜陵白姜姜种出阁的时节,相传古时姜阁开门要举行开门仪式,姜农们怀着喜悦的心情,男女青年唱着“开门歌”,祈求当年生姜丰收。
笔者有幸应邀参加过铜陵白姜下阁活动仪式,活动现场,姜农和身着汉服的礼仪人员祭拜白姜始祖,颂读白姜福文。祭祖仪式后,姜农们一同来到姜阁,启阁、下阁、出阁、打姜份、下姜田,依次完成白姜下阁的全部仪式。

据了解,姜阁育种技术是铜陵白姜种植的特殊技艺,姜阁育种育的好坏也直接关系这一年白姜的收成。姜阁育种是一件非常考验经验和技术的工作,每年立冬时,姜农把姜种送入姜阁,姜阁里24小时薪火不断,用热度培育姜种近半年,来年清明启阁出阁,萌出玉米粒大小的姜芽被誉为最佳。据走访了解,在铜陵白姜主产地——天门镇就有30多个姜阁,一般的姜阁大概有两万斤(姜种),少的有一万五六千斤。”

 

姜田在冬至前用特制的姜锄深翻40-50厘米,播种前做成30-35厘米的高陇,陇壁踩实,姜农称之为“踩姜陇”。技术要求很高。姜陇提前做好,等待姜种适时入土。农谚曰:“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姜正当时”,“过了‘谷雨’关,只长芦(指地上茎)不长姜”。

空中搭棚遮荫是铜陵白姜软化栽培方法。农谚曰:“生姜晒了箭,等于要了命”,“端午盖顶,重阳见天”,“苗期三分太阳七分荫,后期七分太阳三分荫”,这些都是姜农总结出来的经验。遮阳棚要求规范,选用的材料是野生的芭茅草,头年冬季砍下,来年使用。“芭茅屋、土坯墙,生了儿子卖了娘”(指撬老姜卖),这是流传于民间的一首歌谣。近年来,也有使用塑料遮阳网替代芭茅草的。但据姜农通过对比使用,发现还是原来的芭茅草作用优。

 

俗话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收姜正当时”。秋分时节,随着铜陵白姜的陆续成熟,铜陵白姜主产地天门镇天门村一带的姜地俨然成了欢乐的海洋,城里人,甚至五湖四海的人都慕名而来选购上等铜陵白姜,道路两旁的卖姜人,构成了一幅现世的“清明上河图”。

 

姜乃美女也。此次铜陵白姜在市委宣传部这个媒婆的牵线搭桥撮合下,成功出嫁枞阳县白梅乡东山村。我们有理由相信,从今往后,铜陵白姜定会在东山这片沃土上生根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