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油菜的丰收,一声接一声的撞榨声夹着浓浓的油香扑面而来。每当这个时候,钱铺村方圆几里,都弥漫着这种香味。
木榨取油法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使用了。曾经活跃在乡村的许多小型木榨油坊,如今已不复存在。那些小油坊产量少、利润低,无法规模化发展而难以生存。
清朝末年,钱铺村的八个大户合股(当地人称“八大股”),兴起了一座远近闻名、一榨可榨800多斤菜籽的大型油坊,这就是延续到今天的钱铺木榨油坊。
从油菜籽进入油坊,到流出色泽金黄、清香四溢的木榨油,有着一整套规范的制作工艺。分为:筛籽、车籽、炒籽、磨粉、蒸粉、踩饼、上榨、插楔、撞榨直到接油、沉淀、装罐等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直接影响油的品质和出油的数量。
老师傅先将菜籽筛选称重后放入大锅进行翻炒,时间和火候的掌握是关键;
炒好后晾在地上降温,冷却后将菜籽倒入碾盘上碾碎;
接着是蒸粉,蒸得不透,出油不足,蒸过了,撞榨时粉会从饼中直接被挤出去,导致榨油失败。蒸粉时,人站在大锅边,滚烫的蒸气像刀一样割着皮肤,不一会就大汗淋离。
踩饼,菜籽蒸熟后,分装在一格格的铁环里,细心包严实,踩成厚度大约为3厘米的油菜饼。
上榨是将踩好的油菜饼一个一个竖起来,排列在木榨榨床的榨膛内,木榨榨床由四根大树挖空而成。
撞榨时,掌锤的师傅执着悬吊在空中的撞锤,悠悠地撞到插楔上,插楔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打进楔子后,下部分木块则松动了,下部分打进楔子后上部分则松动了,就这样交替进行,撞杆上的铁墩和插楔上的铁墩,猛地碰撞在一起,随着榨油号子一声比一声响亮,挤压着油饼越来越薄,油就流出了。看着金灿灿的香油,师傅们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那粗犷的动作,潇洒的身影,浑厚高亢的榨油号子,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像是从遥远的地方穿透层层阻隔而来。木榨油坊独特的传统工艺,散发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内涵。
2016年12月,被枞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2月《钱铺木榨榨油》被铜陵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8年5月,铜陵市人民政府公布左立雅、潘武林、潘国梁、潘光正、王成本、左俊、钱门高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