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代生活的院子,有许多人家共用一条幽深的巷子。一到夏天,我就随祖父在这巷子里避暑纳凉,依偎在祖父的怀抱中,尽情享受着祖父的亲和,受用着祖父替我刮痱子手法的恰到好处,同时聆听他的“谈古论今”。那种亲近感、愉悦感以及祖父告诉我的那些美丽的传说,至今还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中。尤其是家乡的白荡湖及湖上的乌金渡口,总被祖父讲得兴味盎然,至今回忆起来还记忆犹新。
话说白荡湖

白荡湖地处枞阳县境腹地,跨金社、项铺、会宫、官桥、𠙶山等众多乡镇。西连竹子湖,南为破罡湖,东连章家赛。湖水经白荡闸和汤沟河至老湾王家套出口入江。流域总面积757平方公里,是枞阳境内最大的淡水湖。湖水清澈,夜则银光铺满水面,昼则湖面碧波荡漾,故名曰“白荡”。她是长江流域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白荡湖是上天给予枞阳人民的厚赐,甘甜的湖水滋养着沿岸的人民,孕育着枞阳厚重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她是枞阳人民当之无愧的母亲湖。
据记载,早在500年前,我们的祖先即在白荡湖畔的金山神墩、余家墩等地安营扎寨,建立村落。他们在湖中捕鱼,在滩涂上耕作,靠着半耕半渔的生产方式生存繁衍。
明清时期,大小船只由江入湖,上抵浮山、钱桥、罗河,日夜穿梭,一派繁忙景象,白荡湖成为水上运输要道。
抗日战争时期,小日本的汽艇沿长江入白荡湖,进占项铺镇后,再也不敢上行。听说后面群山中有“马虎队”(新四军)。
1949年,白荡湖成为大军南下渡江的水上练兵场,在解放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溯源乌金渡

乌金渡地处枞阳县金渡乡(现为金社镇)金渡村万亩圩边,隔白荡湖汊与拔毛山相望。说起白荡湖不能不知道乌金渡。就这“乌金”之名,就足以让人好奇。事实上,这里确有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故事。
一天黄昏,摆渡老人见天色已晚,并无生意,正准备收船停渡。恰在这时,不远处却传来呼喊声:“老人家,等等再收船!”
原来是位银发白须的老翁牵头小黄牛需要渡河。摆渡老人解船撑篙,船在水上慢悠悠地滑行,快到对岸时,老翁牵着的小黄牛竟在船仓里屙了泡屎。船主见后心里很是不爽,不停地唠叨着:该死的畜牲!随手拿起洋锹,铲起乌黑的牛粪,愤愤地用力抛向湖边。谁知牛粪一入水竟然长成了一座小山——乌金山,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史家墩。
突然,老人觉得拋出的牛粪长成的山竟闪闪发光,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是不是人老了,眼睛花了。再次看去,确实是乌金闪闪发光。老人这才意识到银发老翁原来是位仙人,小黄牛不是一头普通的牛,而是一头金牛,屙下的屎居然是乌金,是用来支付渡船费的。
等老汉明白过来时,这位银发老仙已不见踪影,小黄牛也蹦出船外了。说时迟那时快,老汉跳出渡船追向金牛,等他赶到时,小黄牛正在钻入前面的山中,只露出尾巴。老汉用力抓住牛尾巴,可他哪能拉出来?倏忽间金牛不见了。老汉手上留下的三根牛尾巴毛,瞬间变成沉甸甸的三根金条。渡船所要到达的山就被人们称作拔毛山了。
从此,乌金山(史家墩)、拔毛山、乌金渡等地名,就流传开来。

滩涂变粮仓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枞阳人口多耕地少,曾经好长一段时间,人们的温饱问题难以解决。勤劳智慧的老一辈枞阳人,以愚公移山精神,与天斗与地斗,沿白荡湖滩涂筑起了一条条固若金汤的圩堤,滩涂变良田,解决了耕地不足的问题。乌金渡口边的万亩圩就是枞阳人的经典之作,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粮仓。
如果登高眺望,一道道长堤犹如仙女飘带,漫舞在白荡湖畔,为秀丽的枞川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眼下已是金秋八月,丹桂飘香,家乡又到了一年收获的季节。我在异乡似乎分明地看到了家乡的富饶景象:
枫叶红了,庄稼熟了。白荡湖畔,乌金渡口又是一个金色世界。一望无际的沉甸甸稻子,低眉含笑,任晚风轻拂,金波一浪接一浪。金灿灿的玉米,像爱笑者的嵌牙,粒粒饱满。黄橙橙的豆荚,似翘首以盼,等待着辛勤的主人收割。
随处可见的野菊花,如繁星点点,把这金秋的原野妆点得分外妖娆。
随着时代的变迁,乌金渡口早已不复存在,S228黄金省道(铜安路)上,乌金渡大桥横跨于白荡湖,桥上车水马龙,无不昭示着今日的辉煌。听说新的乌金渡大桥又开工建设了,必将为家乡经济的腾飞插上强有力的翅膀。
如今的枞阳人,正在为建设富饶美丽的家园不懈努力。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政府对环境建设投入的增大,将来白荡湖的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会有更多的美丽传奇。

来源:文乡枞阳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