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顺
“山水之乡,文化大县”,“文章之府,气节之乡”,“文不过南乡,武不过东乡”等等,长期以来,人们对枞阳的宣传与介绍大致有以上这些。它们或着眼于抽象的审美功能,或停留在历史的文化层面,而实效的、现时的、物质上的枞阳美食常常被人忽视,即使偶有提及也语焉不详,仅仅触及于美食的名称。至于美食的品质、形成原因、历史渊源,则很少有人深思与发掘,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美食的可信度、吸引力与经世性,很不利于美食的传播、推广与传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美食是枞阳的一张最炫目的“名片”,诸多美食构成枞阳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推进全域旅游的今天,做大做实做强枞阳美食文章很有必要与意义。
深入梳理与发掘,不难发现枞阳美食的优良品质的形成缘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1
原生态食材是枞阳美食的品质根源

枞阳地处北纬31°01′~31°38′,东经117°05′~117°43,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枞阳境内地势北高南低,东北部为低山区,西北部为低丘岗地平原区,中西部为丘陵岗冲区,东南部则为江湖洲圩、滩涂区,自然差异明显。枞阳县属长江流域,长江流经县域78公里,境内水系广布,河流纵横,水系发达,全县水域总面积为71万亩,包括湖泊、水库、河道、坑塘、沟渠等。枞阳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山上植被丰富繁茂,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河湖水质清澈无污染,鱼虾螃蟹龟鳖产量丰富,味质鲜美;土壤呈弱酸性,菜蔬品种齐全,且野生植物多种多样。枞阳古属桐城,两地自然环境相似,物产品质基本相同,道光版《桐城续修县志▪物产志》中仅“谷、蔬、瓜果”类就计有上千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且属于本土特产。
值得一提的是,枞阳人至今仍沿袭传统的方式方法进行家禽牲畜的饲养与瓜果蔬菜方面的种植,一些老农似乎骨子里对现代的生化饲料和化肥、农药有一种排斥与抵触情绪,因而对家禽牲畜从不喂养生化饲料,对瓜果蔬菜的种植一律施用有机农家肥,决不使用农药。也因此,任意去一处菜市场,你都能采买到绝对环保的绿色菜蔬;随便去一家土菜馆用餐,你除了能品尝到山珍野味、长江鱼鲜外,所食的禽畜肉类菜品都是以家养的土产品为原材料。譬如,目前属于枞阳“有名在外”的食材就有长江鱼鲜、老洲山药、老湾媒子鸭、陈瑶湖篙鸡、麒麟黑猪、将军麂子肉、七里头萝卜、云泉苦荞麦、团山鸭蛋等,它们因源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或传统的饲养、种植方式,所以都具有绿色环保、纯天然的特质。
2
工匠精神铸造枞阳美食的品质内涵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枞阳美食”之所以拥有极其广泛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因了为数众多“工匠”的支撑,是“工匠精神”的结晶。大批枞阳“匠人”以智慧、勤劳、淳朴的品性,精湛独创的“工匠精神”创造了枞阳灿烂辉煌的饮食文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枞阳人自古在“吃”的方面非但不怕麻烦,而且称得上是特别“讲究”。他们在食品的选料与配方上做到一丝不苟、小心翼翼、不厌其烦;他们在制作流程中,耐得住寂寞、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他们对粮食报以感恩,对食品怀以敬畏,视劳作为修行,试品质如生命。因而他们制作出一大批能打动别人的心弦,甚至感动自己灵魂的美食!如枞阳香肠、白云生腐、汤沟茶干、义津排子米面、孙畈八珍糕、杨湾挂面、老奶奶豆腐乳等,“匠人”们除了在选料上认真严谨,在制作加工的各个环节都十分讲究,因此有的产品已经形成为知名品牌。
3
乡情民俗是枞阳美食的创新驱动

枞阳古属于桐城,有着浓郁的民俗风情,逢时过节、婚丧嫁娶,首先想到的和开始准备的都是吃饭的问题;在待人接物、人情往来上,“吃”被摆在第一等位置,还往往以“吃”的好坏来判定待客的“客气”程度;即便是熟人见面,开口的第一句话基本上都是“你可吃了”“你吃了么家伙”,或者“改天我请你吃饭”等。《枞阳县志》 “民俗”云:从前“农村置办酒席,一般要用三道圆子(鱼、肉、山粉)、两道鱼、水碗(汤菜)四五个或七八个……”由此则可以对枞阳习俗与饮食风貌窥见一斑。食不厌精,礼多人不怪,人们讲究饮食的滋味,讲究待客排场与“面子”,讲究礼尚往来。为此,家庭主妇或厨师们为了制作出经得住家人或客人咀嚼品味的佳肴,宁愿对菜品千百次挥汗如雨的精雕细琢,在形式与内容、选料与加工、造型与拼配、口感与营养、器皿与菜名上都十分讲究。他们善于利用本地特有的食材,一物多用,或巧妙的搭配,化平常为特色。即便是极其平凡普通的食材,也独具匠心,烹制出一道活色生香、有滋有味的佳肴来。当一道道富有特色的菜肴闪亮入席,或者呈现在“红白喜事”的餐桌上,品尝者大快朵颐、喜形于色,事厨者则尽收眼底,乐浸于心。
吃饭是人生的第一大事,无论贫穷还是富裕,即便生活多么艰难,也要将日子过得精致。在枞阳,很多美食还打上了节日的烙印,常常因为某一个日子而吃什么,或者吃什么是因为某一个日子,如“元宵节,吃汤圆”、“三月三,吃米粑”、“清明节,蓬蒿鲊肉”、“中秋节,吃糍粑”、“腊八吃八宝粥”等等。每当节日来临,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得有滋有味。美食刺激了人们的味蕾、愉悦了人们的心情,曾经喜欢的美食,在味觉里会留下深深的烙印;当身在异乡的游子从四面八方回到故乡,一路辛苦的目的,不仅是与亲人团聚,更多的是坐下来,吃一口亲人做的家乡味道。每一样看似平常的食物,经过不同人手的烹调制作,经过岁月时光的洗礼,内容不断变化,技法不完全一样,风味自是也不一样。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