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枞阳武术与枞阳文化

时间:2020-09-14 09:07:54

  章宪法

  乡风、民风,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枞阳东部地区盛行武术,有“传媳不传姑”的乡风。姑指女儿,据称乡风的形成是出于武艺保密,女儿习武可能造成武术外泄;或担心女儿出嫁,一旦氏族间发生武斗,怕她们帮婆家打娘家。实际上,盛行武术地区的诸氏族,所习的武术各有所长,并无太大差异,技艺也难比高下,即便主观想保密,客观上也不可能做到。至于出嫁的姑娘回来打娘家,依照明清律的规定,都属于悖逆行为,是严重犯罪,为传统制度所不容,出现的几率极小。

  现实生活中,姑的年龄一般小于媳,姑需外嫁,不一定就嫁军户,没有习武的必要。明代“役籍”的规定,需服兵役的仅限于“男丁”,女性都没有习武的必要。媳可能习武,除了媳是“自家人”,更重要的是媳参与习武,有利于家庭成员武艺的提高,增加家庭服役男丁的安全性。

  枞阳大凡尚武之地,民风的显性特征是强悍,内在特征则是守信,与崇文地区的思辩色彩明显不同。过去,尚武之地的民事纠纷调解,一旦双方达成共识,即便吃亏的一方事后也绝少反悔。这种一言九鼎,讲话算话,不是地理决定论,而是长期的制度养成。古代的军事训练,除了“操术”,便是“军纪”。军纪即军规,汉代有“十七条禁律五十四斩”,明代有“戚家军军规”,内容复杂而严酷,核心都强调军人的服从性。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长官命令无论对错,军人都须无条件执行,不容许思辨与违背,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军人的牺牲精神,吴汝纶在《章冠鏊传》中,将其描述为“东乡俗尚意气,其民好斗敢死。”

  明代的军户,遵守的是农耕规律,农忙时生产,农闲时训练,需要时服役。这种农闲习武的习俗,传承至今。

  枞阳武术对枞阳文化影响深刻。枞阳文化存在明显的东武西文特征,前者强调群体意识,后者强调个体意识,通常将其称为枞阳“民风”。作为世袭的职业军人,文化传承受“军纪”影响很大,群体意识很强,服从长官意志,有效忠社稷的坚定理念。“军纪”的要求,又假以宗法制度下的“家规”、“族规”予以固化。“奸淫”的处罚,《大明律》有明确的规定,《章氏家规》则在《大明律》的基础上,增加了“照军徒律痛加责罚”的规定。相关私刑,非军籍的氏族的“家规”、“族规”,所增加的是通常剥夺祭祀权与居住权,如“禁入宗祠”、“逐丁”等。

  “三十六名教”九华山除暴安良、咸丰年间抗击太平军,都不具有功利目的。民间传说东部氏族联合抗击太平军是反对“借路”,但实际上是反对太平军建立地方政权,自觉维护国家政权,是“讲政治”的表现,并非单纯的讲义气、抽象的讲气节。枞阳东部民风强悍,但讲大局,讲诚信,同时不畏强暴,敢于打拼,并群起而攻之。

  传统社会中,平民有两个发展方向,向上为“儒”与“侠”,向下则是广义“流氓”狭义化。“役籍”制度催生了东部尚武,“科举”制度则催生了西部崇文。走科举之路,体现的是枞阳向上求进精神的另一面。一个人科举成功,意味着家族从平民晋级缙绅阶层,从底层上升为上流社会,这是枞阳文化繁荣背后的内在动力。“役籍”制度虽然不排斥科举,但事实上军籍民户必须以习武为中心,妨碍子弟走科举之路,从而形成枞阳东西部不同的科举景象。东部多武举,西部多文士,枞阳崇文尚武,实现了平民向上路径的最大化。崇文尚武,尊儒敬侠,相互渗透,故枞阳有侠儒,有儒侠,形成特色鲜明的枞阳文化与枞阳地域形象。

  改革开放后,枞阳东部地区彰显出尚武文化中的拼搏精神,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很多枞阳地方早期的成功人士,都具有浓厚的儒侠风格,敢于打拼,有打拼的经历,这也枞阳文化的正能量,是枞阳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全新嬗变。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