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古镇汤沟 

时间:2020-09-17 16:34:29

  叶全新

  汤沟古代这个地区非常发达,如今除发大水外常年干涸的双溪河便是曾经繁荣的见证。双溪河有着令人眩目的历史,它内通最大的水系白荡河,外接长江黄金水道,是枞阳县最重要的商埠码头,五湖四海三教九流的人们川流不息。在抗战时期,由于它地处长江中下游的要害部位,日本人从1938年到1945年整整占领了7年。走在小镇上,很难想象日本鬼子竟盘居统治这个地方那样久!我记得98年去徽州,朋友介绍说日本人曾经占领中国的每一个城镇,唯独没到黟县,怕大山里的中国人。为什么日本人了解那么大的中国?刘先生说你们真是太不知道日本这个民族,他们就是顽强认真,战争期间用飞机到处勘察画地图,不放过一城一池。因为抗战时的小镇汤沟早已成了刘先生的心结,当年日本人来时他才七八岁,七年时间他从孩童长成了少年,日伪时期小镇上发生的故事铭刻在少年的心中。如今云程和双溪河都入了晚境,那河的水都蓄在一个人的胸里,早晚是要倾泻的。他说双溪河就是长江的“白洋淀”,长江中下游流过多少抗战岁月、奇诡风云!说起日本女人,刘先生指着镇东的一片房子,其中曾有一间叫着“双叶屋”,日本人在里面卖一些日用商品,当然只卖给自已人,还在里面养着女人。曾有日本女人、满洲女人、朝鲜女人来到这里做慰安妇,有几个一直住到战争结束才离开。说话间有一位老人听去,他即告诉我们“双叶屋”还在,指了方向自说自去了。

  双溪桥上的铁栏杆剥蚀成了炭色,也只是这几十年的功夫。云程先生说原来河上是一座吊桥,桥东是大街,桥西是小街。桥东住的是富户人家,每天早上8点放吊桥,下午4点收桥。桥西大都是穷人,于是一座吊桥便分出了两个世界。下午四点之后,桥西的世界更精彩,因为那时日本鬼子已撤回据点,桥西成了各种势力轮流表演的舞台。一忽儿来了国民党,小镇人赶紧取下膏药旗换上青天白日;这边国军刚走,本地的土匪兵又到了,居民们忙不迭地再打出专门迎接匪军的旗子。每家都备有好几面旗,以防灾祸随时降临。刘先生怎么也忘不了小镇上的旗帜,那是中国一个多么典型的时代象征啊!

  半个世纪前的小镇在我们眼前渐渐凹现出来。历史究竟在哪里呢?是这伸手可以触摸的小镇,还是人世交替的叙述?现实是一幅图画,画的背面空白处才是历史存身的地方。

  据镇上老辈人介绍,云程先生幼时曾被称为神童,因他过目不忘出口成章。如今闲云野鹤更添了仙质,自创作大型黄梅戏《失刑斩》、《西施》后,先生年年有新作,前年在广州国际戏曲节上拿了一个大奖,去年更是丰收写了《武则天杀僧》、《徽州女人》等四本戏,《徽州女人》几乎是为安微度身定造,尽现古典风情。在剧作家的心里,古往今来地唱了许多,最有戏的还是他的家乡古镇。或许此次回乡竟是寻“戏”而来?云程先生在故镇上越走越自在,越说越潇洒,便说起汤沟有一家百年老店——丽华照相馆。小时候上街,最神秘最先进最好玩的地方就是这家相馆。多年未回故乡,他凭记忆领着我们寻找,他动情地描述建于清代的高高窄窄的门楼,大而厚实的青砖,年深日久砖缝里长满了青苔,门楼上方用石头刻着馆名。那时怎么也不明白黑匣子一响,人就会被照进去。说着就到了后街,果然中街当空悬着“丽华照相馆”,其实老主人并不叫“丽华”,只是当时就取了这么一个洋气漂亮的店名,下人也一辈辈传了四代一字不差。走到近前,极为兴奋的我们却仿佛被人兜头浇了一盆冷水,叙述中的清朝门楼已被那黑匣子收进去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座满街毫无二致的两层楼。满身贴紧小而白的瓷砖,楼上铝合金窗户,一排蓝玻闪着夕阳西下的余光。年轻的店家媳妇儿莫名其妙地听着我们莫名其妙地叹息,倒是听懂了一点,就听话地为我们寻找老照片。第四代人毕竟知道留下一张祖宅的照片作纪念,我们拿在手里便欢喜地得了安慰,竟一人讨了一张这与我们毫无瓜葛的老照片。

  到汤沟的第二日竟是立春,早起地上一层白霜。昨晚叫了很久的那只野猫不见了,镇上已轰轰隆隆地人来车往。云程夫妇回庄上拜祭祖坟,我和小波去看镇上的早市。到底是北方人,见了长江边的蔬菜会喜欢得不肯走。甘蓝菜本不稀奇,这里长得却是分外水灵,浅浅深深地象朵花,小波非让我买上几棵。小波有时象顽皮的孩子,任性好胜。这脾气差点让他掉进双溪河,为了看河边的鸭棚,他偏要下到陡峭的河岸,岸坡上全是黄白色带霜的枯草,怎么也劝不住他,又拉不着,正急死人他已真地脚下一滑全身扑倒,我惊叫一声手中的甘蓝早已飞落河中,离河水只有一尺多的小波竟稳稳地不再下滑,也不知哪路真神相救,他已回到岸上!大惊复大笑,各自大吹其牛!
 古镇人由于曾经商业的高度繁华,又曾经设立县置(54年前湖东县政府在此地)的荣耀,所以今日虽略有式微,精神上却深藏着骄傲。而且这里应为世人所知的是几百年前曾经出了一个刘大槐上承方苞下启姚鼐,开创了一代文宗。汤沟丰乐书院至今为人乐道,镇上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无不端儒尔雅,与几位老先生对谈,听他们开口就说“往事不堪回首”“君子之交不计年”这样的语言,我感动得不能自已,实不知身在何时何地。原来历史就在民间,就在最简单的日常中,日常得让我们久已无知无觉。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