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刘大魁墓

时间:2020-09-18 14:37:31

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刘大櫆墓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人们把他们及其追随者统称为“桐城派”。桐城派从创始到衰微,历时二百余年,流衍全国,声势浩大。师事、私淑或服膺他们的作家,遍及全国,有线索可寻者共有1211人,传世作品2000余种,其影响延及近代,对当代文学创作亦不无启迪和借鉴作用。然而,提出“桐城派”这个名称的却并非安徽桐城人,而是清代著名大儒曾国藩。他在《欧阳生文集序》中,称赞方、刘、姚善为古文辞,并说:“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于是,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

   刘大櫆,字才甫,号海峰,是桐城派承前启后的人物。“櫆”指北斗七星,可见此人自幼便有大志。有介绍说,刘大櫆修干美须,性格豪放,纵声古诗词,韵调铿锵,喜饮酒,好吟诗。幼年由同乡塾师吴直启蒙。雍正四年(1726年),刘大櫆赴北京应考,年富才盛,文动京师。方苞得其文,与人说:“如方若某何足算耶!邑子刘生,乃国士耳!”称赞刘大櫆是韩愈、欧阳修一流人物。由此名噪京师,士大夫多愿与其结交。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十年(1732年),刘大櫆两次参加贡生考试,都只登了个副榜。然而,却与时任武英殿总管的方苞结下了师生之谊。乾隆六年(1741年),方苞举荐刘大櫆应博学鸿词科,被大学士张廷玉(桐城人)压制落选,张廷玉后来得知其为同邑,深感惋惜。乾隆十年(1750年)张廷玉特举其参试经学,又未被录取。直到60岁时才得到一个黟县教谕的职位,仅做了几年便告老还乡了。晚年隐居桐城,以耕读自误。
 
 

  

 

 

 

  

  

  

分享: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