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风雨,时杂轻雷,很担心岱鳌之行,化为泡影。翌日,夜雨骤歇,心情大好,甚至怀疑昨夜是好客岱鳌的殷勤洒扫。
文乡采风车很快抵达。岱鳌,雾岚隐现,山容正娇,翠峰簇拥,起伏低昂。远远看去,好大一只巨鳌蛰伏蹲守。

这大鳌确实来头不小,这里牵涉着一个恢弘而又壮烈的传说。
在当地人的观念里,这里曾是东海之梢。秦始皇横扫六国之后,雄心不泯,甚至要赶山填海,进一步开疆拓土。这让东海龙王忧惧难眠,于是,赶紧与鸿钧老祖商议对策,结果是请出神兽大鳌,化作山脉以阻秦皇。嬴政大怒,什么叫帝王?挡我者死!于是挥动神鞭,啪啪啪,猛抽三下!而巨鳌就是岿然不动!
这鞭本就是观音神物。当年秦始皇造长城,弄得役夫骨瘦如柴,病骨支离。观音菩萨心生怜悯,暗给劳工每人一根红丝带,百姓干起活来就倍感轻松。秦始皇起疑了,拷问百姓缘由,并逼迫交出所有红丝带,编成了“神鞭”,竟可以用来赶山填海,所到之处无山不摧。
在岱鳌山,秦始皇可遇上了硬茬。“三鞭子打不动岱鳌山!”毕竟是神鞭,岱鳌山还是被打出了三个山口,即大凹口、小凹口和杨梅山口,三个山口把山脉分成四截。太震撼了,巨鳌化山,拒绝霸道,三鞭打不动!这是无畏权威的硬气,更是其奈我何的英雄气!

走在山间,满眼是凹凸青苍的片状麻石,多半是斜伸相叠。见此,心中似乎还在交替着当年那鳌鳞立起的阵阵抽搐、血肉横飞的巨大痛苦。
既然是东海之梢,自然就有海中龙王龙女,就有岸边野老村夫。龙女十小姐,花式游泳的无敌健将;村夫石巴,壮实勤劳的善良化身。二人每日相见,嬉笑打趣,日久生情。可现实是残酷的,一对有情人没能成为眷属。龙王不允许这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竟然把龙女的所爱石巴变成了石人。钟情而又桀骜的十小姐就直奔石人而来,站在了石人的身旁,深情相望。谁知这一望就成了永恒的相守。

一个并不靠海的地方却都是海的故事。是一种纯粹而巧妙的想象,还是自然与人类之间有着一种被人遗忘的密码。岱鳌,就是如此的让人着迷。
击节一番,叹赏一番,攀行在罅隙间的我们,都已出汗。路随石转,到得山顶,气象迥然不同。毕竟春日雨后,更有山风习习,寒意袭怀,大有不胜春寒之感,但登顶的感觉又让人热血沸腾起来。
极目而去,四望空阔,天高地迥,树绿水白,路如丝带,楼似彩珠。向西,菜子湖,白水盈盈,引江济淮工程的繁忙景象隐约可见;向北,是庐江,再远一点是合肥,天气晴好时,楼幢摩天,全在视野里。人,处在平原满眼开阔,但缺少高度和清晰;住于山中看到高峻却无法开阔。今天,登顶岱鳌是“风光不与‘往日’同了”。立在山顶,山风时托,不时有飘举之感。举目四野,显然又是身在画图中。昔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今日在岱鳌之峰也可小吴楚了。

我忽然想起了一句民间流传很广的俗语:“从岱鳌山发脉!”同行者当地人方新政先生当即解释:孔城河、麻溪河、罗昌河,甚至菜子湖水系,源头皆出于此。地理上确实是众水发脉之处。
这里的人们又是善于运用的,这句话又被用来批评人说话总是绕圈子,不切重点总是从源头蹒跚而来,够恰当的了。但文人们又赋予了它崇高的含义,用来指称岱鳌山文风积厚流光,山高水长,滋润了十乡八郡。

这里确是文化底蕴深厚之地。不同文化共生于此,释道儒俱荣。大凹囗内,三排黄墙红瓦的古庵,依势而上,肃穆庄严。前院青檀,树干苍古,遒劲交错,枝展五六丈许;满冠新叶,鲜绿清纯,流动着历久弥新的意蕴;椅形山谷,怪石交横,清流迂曲,松萝交织,境如仙居。
康熙年间,有张氏三姐妹,爱此山水,发愿结“小围净土庵”修行,从此不问世事。纵使十二强人惊扰也节贞不屈,最后圆寂庵中,此后香火不绝,绵延至今。其后九世十世孙,竟出了“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山水其有灵哉?此地竟操皇家权柄。如今古庵殿宇辉煌,大学士张廷玉之功又遗泽后世。他纠众捐资,将小庵扩建成“三圣庙”(又称“三贞庵”),佛教文化得以赓续。庙宇,也成了今人精神的憩养地。

国尖山上,鸿钧老祖悠闲地接受着香客的朝拜,安闲在尘事之外。山脚筲箕谷,一地平阔,谷中有座坟被称为“香姑墓”。其实这墓并不是“香妃”之冢,实则是老桐城麻溪姚六世祖埋骨之所。
一块老碑是光绪年间重立的,刻字为“明中书舍人翠林姚公府君老大人之墓”。碑刻明确了主人的身份。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总是相信,载誉清廷的“香妃”就是这一世祖的血脉,就出生在这块土地。这又是一段皇室渊源。只是这个版本比电视剧版“香妃”又早得多了。当真是风水宝地呀,这里就曾出了个姚鼐,“桐城派”三祖之一,彪炳文坛数百年,硕儒书生尽受其文法之教。

站在山上,目光南望,汉塘水库(古“凤凰池”)咨肆汪洋,吴庄绿荫,美如翠珠。这里有个名门望族的朱家。凤凰山下,晚清贡生朱海门父子设私塾于此,传道授业。旖旎凤凰池,朱光潜曾在这里流连读书,继父祖厚学。一代美学泰斗,带着他的美学思想从这里缓步走向世界。大师的成就,又一次引得万目聚焦岱鳌山。
白居易说:“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匠心,得物而后开。”山水之胜,人文之盛,竟如此地一致,这就是造化。
钟灵毓秀的岱鳌山,古人已把这块文章写得精彩万端。这里不仅是枞阳文化的一个耀眼坐标,就是在全国也是一块文化高地。置身此地,我的内心也不断地受到某种力量的触碰。
回程,放眼车窗外,岱鳌依然神秀,一路的新农庄、生态园、花木基地……不断地从车旁闪过。我想,这又是另一种风格的大块文章。

来源:文乡枞阳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